天天看點

劉備死前的一番話,到底是真心實意,還是另有圖謀蜀漢的政治局勢劉備的托孤大臣托孤的政治意義

衆所周知,三國時期的劉備與諸葛亮一直是曆史上君臣相得的典範,無論是劉備死前的“爾可取之”還是諸葛亮的“鞠躬盡瘁”,都是表明君明臣賢的曆史佳話。可最近有人就劉備死前的話提出了質疑,表明劉備是在看諸葛亮的答案,如果諸葛亮就“爾可取之”這句話表示動心,劉備準備好的刀斧手就會當場格殺諸葛亮。那這場白帝城托孤到底是劉備的試探還是真心實意的交代,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

劉備死前的一番話,到底是真心實意,還是另有圖謀蜀漢的政治局勢劉備的托孤大臣托孤的政治意義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蜀漢的政治局勢</h1>

在當時按照後世的史學界劃分,蜀漢應該分為了四個政治集團,其中分别是有劉備的結義兄弟張飛關羽的元老派,有黃忠魏延為首的荊州派,李嚴法正為代表的益州派和馬超為首的西涼派。

其中馬超屬于外來人口,并不受劉備信任,是以并沒有競争力。剩下三派之中,關羽、張飛、趙雲從劉備最落魄的時候就一直跟随他的,感情十分深厚。但是等到了劉備白帝城托孤的時候,關羽張飛已經相繼去世了,當時元老派的兵權已經旁落到其他人手裡,相當于是元老派逐漸沒落了。

劉備死前的一番話,到底是真心實意,還是另有圖謀蜀漢的政治局勢劉備的托孤大臣托孤的政治意義

還剩下益州派和荊州派,相對來說荊州派的權力要更大一些。其中雖然諸葛亮并不是荊州出身但是他的人脈包括他的兩個姐夫實際上都屬于荊州派系。甚至包括諸葛亮去世後接任丞相一職的蔣琬也是荊州人士。劉禅後期的主要大臣大都是荊州出身。

益州派中黃權張裔比較受劉備和諸葛亮的器重但是張裔去世較早,黃權則是投降了曹操,導緻後期益州派在整個蜀漢政治集團中無法發力。

劉備死前的一番話,到底是真心實意,還是另有圖謀蜀漢的政治局勢劉備的托孤大臣托孤的政治意義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劉備的托孤大臣</h1>

劉備白帝城托孤的時候,當時跟随劉備一起建立蜀漢,深受劉備信任值得托孤的大臣所剩不多,隻剩下諸葛亮、李嚴和趙雲了。處于這種情況之下,劉備對諸葛亮說出如果劉禅能夠值得你輔佐,你就輔佐,如果不值得,“爾可取之”。

這個“爾可取之”的意思很有趣,有人了解為“你可以取代他”也有人了解為“你可以把他換下來,換成我别的兒子”。這句話個人的了解不同,畢竟劉備不是聖人,要是說讓諸葛亮換一個人輔佐感覺比讓諸葛亮當皇帝聽上去更靠譜。

劉備死前的一番話,到底是真心實意,還是另有圖謀蜀漢的政治局勢劉備的托孤大臣托孤的政治意義

但無論是換個人輔佐還是自己當皇帝,劉備是給了諸葛亮選擇的,諸葛亮沒有走劉備給的這條路,他選擇了輔佐劉禅,這個回答讓劉備很放心。

但至于什麼刀斧手已經準備好了,隻等諸葛亮做出選擇什麼的,就屬于大家的腦補了。諸葛亮在事後知道劉備防了他一手,他不會心灰意冷麼,還能做到鞠躬盡瘁嗎?劉備作為一個白手起家的皇帝,他如果連這樣的一點信心都沒有,他根本不能建立和曹魏孫吳相庭抗禮的政權。因為本身托孤這種事就屬于一種政治道德綁架。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托孤的政治意義</h1>

托孤是極其具有政治意義的一件事,其實就是屬于道德綁架的一種。為什麼趙匡胤想當皇帝想的都不行了,還得讓人給自己“黃袍加身”演一出戲。因為他深受柴氏皇族重用,要是直接把人家推翻了,史書上記載的未免難看。

曹操即使到現在說起他所處的朝代都是東漢而不是三國,因為魏國是曹丕建立的,曹操能力不夠嗎?不是,因為他是漢臣,他不能推翻自己君主。

劉備死前的一番話,到底是真心實意,還是另有圖謀蜀漢的政治局勢劉備的托孤大臣托孤的政治意義

是以劉備托孤選擇了諸葛亮,一是因為諸葛亮确實有那個能力,而且他是當時蜀漢政治集團中能人最多的荊州派的代表人物。二是他要通過這種方法確定諸葛亮一輩子都不反劉禅。

是以對于劉備而言死前選擇諸葛亮作為托孤大臣有他自己的考量,但卻并不至于真的有刀光劍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