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親與疏:論孫策的“長沙桓王”封号統緒問題長沙桓王的政治隐喻小結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孫權稱帝後,曾追封其兄孫策為長沙桓王。對此,《三國志》作者陳壽頗有微詞。

陳壽認為孫策有定鼎江東之功,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尊崇,在義理上顯得過于吝啬。

割據江東,(孫)策之基兆也,而(孫)權尊崇未至,(策)子(孫紹)止侯爵,于義儉矣。--《吳書 孫讨逆傳》

客觀評價,孫權賜予孫策的封号确實配不上他的功績與地位。但事件背後,涉及到複雜的政治因素。

其一是統緒問題。

孫策是孫堅的嫡長子,孫權又以“兄終弟及”的形式上台,是以對孫策地位的安排,關乎東吳的承繼統緒。

其二是孫策與江東大族的關系問題。

在征伐江東的過程中,孫策“誅戮名豪,威行鄰國”,吳郡、會稽大姓屢受迫害。在此背景下,如果過分尊崇孫策,無疑會使江東大族心生疑懼,破壞孫權的統治基礎。

以下從“統緒問題”與“封号隐喻”兩方面,論述孫策頭銜所反映的曆史背景與政治考量。

本文共 4700 字,閱讀需 9 分鐘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3">統緒問題</h1>

孫策未能被追尊為皇帝,最主要的原因便是統緒問題。

孫策“轉鬥千裡,盡有江東之地”,論功績,他當然配得上皇帝封号,但最終卻僅得王爵。毫無疑問,這是孫權刻意打壓所緻。

孫策為人,明果獨斷,勇蓋天下……轉鬥千裡,盡有江南之地。--《傅子》

讨逆(讨逆将軍孫策)繼世,廓定六郡。--《江表傳》

有趣的是,孫權稱帝後(229)追封孫策為王,卻追封孫堅為帝。

(孫權)追尊父破虜将軍(孫)堅為武烈皇帝,母吳氏為武烈皇後。--《吳書 吳主傳》

親與疏:論孫策的“長沙桓王”封号統緒問題長沙桓王的政治隐喻小結

孫權追尊孫堅為武烈皇帝

實際孫堅終其一生,也未能建立基業;而且孫堅的活動區域,早年在淮泗地區(即徐州與揚州江北),後來在荊州與豫州,與江東聯系極少。

是以從嚴格意義上看,孫堅對東吳政權的奠基工作沒有任何直接貢獻。他被追封為東吳皇帝,在法理上其實是不能服衆的。

孫權追封孫堅為帝,無疑是為了強化自己的法統;但孫堅的嫡長子僅被追封為王,又顯得十分荒唐。

如果按照宗法社會的繼承原則,孫堅的嫡長子孫策一系,是無可争議的大宗繼承人。

在意外遇害之前(200),孫策從未考慮過傳位給孫權。彼時張昭等人甚至認為,孫權的弟弟孫翊,上台的幾率都比孫權要大。

(孫)翊名俨,性似(孫)策。(孫)策臨卒,張昭等謂策當以兵屬俨。--《典略》

孫策最初的想法,是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孫紹。紹者,繼承也。比如袁紹字本初,本初者,本祖初業,隐喻袁紹将要繼承亡父故業。

(孫)權稱尊号,追谥(孫)策曰長沙桓王,封(孫策)子(孫)紹為吳侯。--《吳書 孫讨逆傳》

紹,繼也。--《說文解字》

從某種意義上看,孫權的意外上台,與司馬昭的上台是類似的。

司馬師死時(255),其嗣子司馬攸尚幼,是以權柄被司馬昭代管。司馬攸成年後,司馬家族的繼承權問題,便不可避免地出現争議。

彼時司馬攸與司馬炎圍繞儲君之位,展開了激烈争奪。司馬攸甚至一度占據優勢。

初,文帝(司馬昭)未定嗣,而屬意舞陽侯(司馬)攸。武帝(司馬炎)懼不得立。--《晉書 裴秀傳》

就連司馬昭也不得不違心地表示:“天下者,景王之天下也。”

(司馬昭)自謂攝居相位,百年之後,大業宜歸(司馬)攸。每曰:“此景王(司馬師)之天下也,吾何與焉。”--《晉書 武帝紀》

親與疏:論孫策的“長沙桓王”封号統緒問題長沙桓王的政治隐喻小結

司馬昭:此景王之天下也

這裡需要注意,司馬師的嗣子過繼自司馬昭,司馬攸與司馬炎甚至是一母同胞。即使如此,司馬氏内部依然出現了嚴重的權力争鬥。

景帝無子,命(司馬)攸為嗣。--《晉書 齊獻王傳》

(王皇後)生武帝(司馬炎)及遼東悼王定國、齊獻王(司馬)攸、城陽哀王兆、廣漢殇王廣德、京兆公主。--《晉書 文明皇後傳》

是以,在孫策有親生子(孫紹)的情況下,孫氏家族的統緒争奪,無疑會更加激烈。

孫紹成年後,承襲了其父的吳侯爵位。但“吳侯”的政治隐喻過于強烈,最終孫紹的吳侯頭銜被孫權褫奪,改封上虞侯。

(孫權)封(孫策)子(孫)紹為吳侯,後改封上虞侯。--《吳書 孫讨逆傳》

上虞縣在會稽郡,可知是孫權刻意削弱孫策子嗣與“吳地”的關聯。至于吳侯爵位,則被孫權收歸囊中,賜予自己的直系子孫;最終由孫登的兒子孫英(孫權之孫),繼承了吳侯爵位。

(孫登)子璠、希,皆早卒,次子(孫)英,封吳侯。--《吳書 孫登傳》

在陳壽看來,孫策止于王爵,孫紹止于侯爵,顯系遭遇打壓,無疑是孫權的政治污點。

這種尴尬局面,其中固然有孫權刻意貶抑的因素,但也是外部環境導緻的必然結果。

孫權代兄攝政,法理上很不穩固。孫權改元不稱帝,稱帝不郊祀,又多次發動大案(暨豔案、隐蕃案、呂壹案、二宮案),打擊群臣,其實都是這種自卑心理的外在表現。

是冬,群臣以(孫)權未郊祀,奏議……(孫)權曰:“郊祀當于土中(指洛陽),今非其所,于何施此?”--《江表傳》

親與疏:論孫策的“長沙桓王”封号統緒問題長沙桓王的政治隐喻小結

郊祀當于土中,今非其所,于何施此

東吳的統緒遺留問題,在孫權時代并未得到徹底解決。孫亮、孫休統治期間,對此問題也擱置不表。孫皓繼位後(264)以謀反為借口誅殺了孫紹的嗣子孫奉,孫策一系自此絕嗣。

(孫)紹卒,子(孫)奉嗣。孫皓時,訛言謂(孫)奉當立,誅死。--《吳書 孫讨逆傳》

需要注意,孫皓上台之後,對待昔日政敵魯王孫霸的子孫,并未趕盡殺絕,僅僅是流放廢黜;但對毫無瓜葛的孫奉,卻必欲誅之而後快。

(孫)和寵稍損,懼于廢黜。魯王(孫)霸觊觎滋甚。--《吳書 孫和傳》

孫皓即位,追(孫)和、(孫)霸舊隙,削(孫)基、(孫)壹爵土,與祖母謝姬俱徙會稽烏傷縣。--《吳書 孫霸傳》

這無疑說明,相比于孫和與孫霸(均為孫權之子)的内部沖突,孫策與孫權的統緒之争,才是動搖國本的根本沖突。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49">長沙桓王的政治隐喻</h1>

孫策的“長沙桓王”封号隐喻極多,非常值得玩味。

其中“長沙”是封地,“桓”是谥号,“王”是爵位。

(1)長沙

長沙,是孫策頭銜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的意義在于剝離孫策與江東地區的聯系。

長沙郡隸屬荊州,不僅與吳郡、會稽毫無幹系,與揚州都毫無瓜葛。

注:孫策出身吳郡富春,擔任會稽太守。

孫堅昔日曾出任過長沙太守,不過孫策與長沙的淵源卻并不深厚。

孫堅死後(191),孫策先與母親吳氏客居徐州廣陵郡江都縣,又赴揚州九江郡壽春縣依附袁術(194),之後率部渡江(195),平定六郡。

時太妃(孫堅遺孀吳氏)在江都,(孫)策遣(呂)範迎之。--《吳書 呂範傳》

興平元年,(孫策)從袁術。--《吳書 孫讨逆傳》

從發迹路徑看,孫策與長沙毫無關聯。是以長沙的封地,實際是孫權為了淡化孫策與江東地區的聯系,而刻意授予。

理由很簡單。孫策平定江東的手段過分血腥,與揚州大族結怨甚深。

吳郡大姓陸康,吳郡名士高岱、王晟,吳郡太守許貢,先後被孫策誅殺。會稽大姓周昕、盛憲家族也相繼遭到夷滅。

至于地方豪強,諸如祖郎、錢銅、鄒他、嚴白虎之流,更是被屠戮殆盡,雞犬無餘。

注:陸康事見《後漢書》,許貢事見《江表傳》,王晟、高岱、鄒他、錢銅事見《吳錄》,周昕、盛憲事見《會稽典錄》與《檄吳将校部曲文》。文多不載。

孫策的兇悍形象給江東大族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陰影。吳亡後(280),陸遜之孫陸機曾撰寫《辨亡論》。在陸機筆下,孫權的形象是“成之以德”,孫策的形象則是“基之以武”,暴戾色彩十分濃郁。

吳桓王(長沙桓王孫策)基之以武,太祖(孫權)成之以德,聰明睿達,懿度深遠矣。--《辨亡論》

親與疏:論孫策的“長沙桓王”封号統緒問題長沙桓王的政治隐喻小結

孫策基之以武,孫權成之以德

在此背景下,孫權如果大張旗鼓地尊奉孫策,必然會得罪江東大族。是以孫策不僅得不到皇帝的封号,甚至連封地都被刻意選在了揚州之外的長沙。

有趣的是,孫策的廟廷沒有設在長沙,而是設在了吳都建業(舊稱秣陵,今稱南京)。

《宋書》記載,孫策廟在“朱爵橋南”。古代爵、雀互通,朱爵橋即朱雀橋,在今南京市。

孫權于建業立兄長沙桓王府于朱爵橋南。--《宋書 禮志》

另外一處佐證,便是孫權病重時,曾遣太子孫和赴長沙桓王廟中禱告;孫和的行蹤,又被孫魯班的探子所監視。可知孫策廟就在建業城中。

吳主寝疾,遣太子(孫和)禱于長沙桓王廟。--《資治通鑒》

全公主(孫魯班)使人觇視(監視),因言太子不在(桓王)廟中。--《吳書 孫和傳》

由廟廷的設定地點,可知孫策的“長沙王”隻是虛置。其子孫紹不可能繼承“長沙王”的爵位,更不可能赴長沙就國。

換言之,孫策的長沙王,與孫奮的“齊王”,孫霸的“魯王”本質相同,均為遙領虛封。

注:齊國在青州,魯國在豫州,彼時均屬曹魏。魯國舊屬徐州,光武時改屬豫州,見《續漢書 郡國志》。

往深一些說,孫奮與孫霸是一字王,孫策是二字王,地位明顯受到貶抑。

(2)桓谥

孫策的谥号是“桓”,按谥法:辟土服遠曰桓,即開疆拓土之意。

桓本是美谥,但在東漢末年則不然。

漢桓帝與漢靈帝,彼時是昏君的代名詞。蜀漢的劉備“歎息痛恨于桓靈”;東吳的陸凱則表示“漢之桓靈,大失民心”。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于桓、靈也。--《出師表》

昔漢之桓、靈,親近宦豎,大失民心。--《吳書 陸凱傳》

親與疏:論孫策的“長沙桓王”封号統緒問題長沙桓王的政治隐喻小結

先帝在時,未嘗不歎息痛恨于桓、靈也

甚至連董卓都認為“桓帝無功德”,是以将其“威宗”的廟号褫奪。

二月辛酉,葬孝桓皇帝于宣陵,廟曰威宗。--《後漢書 靈帝紀》

是歲,有司奏,和、安、順、桓四帝無功德,不宜稱宗……皆請除尊号。--《後漢書 獻帝紀》

在此背景下,“桓”的正面色彩也便遭到極大削弱。

同時代得到“桓”谥之人,還有張飛。可以側面佐證這個谥号的特殊色彩。

(劉禅)追谥(張飛)飛曰桓侯。--《蜀書 張飛傳》

實際以孫策的勳業和事迹考量,“武”或者“莊”是更加合适的谥号。辟土斥境曰武,屢征殺伐曰莊。

但孫權刻意把“武”授予了孫堅,追封孫堅為武烈皇帝,是以斷絕了孫策成為“武王”的機會。

(3)王爵

漢制,有王侯二等爵,“非劉不王,非功不侯”。實際執行時并未嚴格遵循此原則,再加上王莽、曹操等人的改制運動,導緻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一度得到恢複。

漢興,外戚與定天下,侯者二人。故誓曰:“非劉氏不王,若有亡(無)功非上所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漢書 外戚恩澤侯表》

漢制中的王,又分為同姓王和異姓王。在東吳政權中,孫策無疑是同姓王。

在同時代的諸多王爵中,曹操是漢廷魏王,孫權是魏廷吳王。二人都是異姓王,卻得到魏、吳的美号。

從史源角度看,先秦時代的魏國雄于三晉;吳國則是泰伯、仲雍的後裔——論輩分,二人是周文王的伯父,地位尊貴,政治隐喻濃厚。

吳王與晉定公争長。吳王(夫差)曰:“于周室我為長。”晉定公曰:“于姬姓我為伯。”--《史記 吳太伯世家》

相比之下,長沙不過是偏僻小郡。

秦漢之交,長沙王吳芮由于實力最弱,僥幸躲過了劉邦對異姓王的清洗。

昔高祖定天下,功臣異姓而王者八國……唯吳芮之起,不失正道,故能傳号五世,以無嗣絕。--《漢書 吳芮傳》

西漢中葉,長沙王劉發“以其母微無寵,故王卑濕貧國”。彼時的長沙被稱作“卑濕貧國”,其不發達程度是可以想見的。

(劉發)以其母微無寵,故王(統治)卑濕貧國。--《漢書 景十三王傳》

兩相比對,可以清楚看到:

漢末三國的異姓王,分别得到“魏王”與“吳王”的尊貴頭銜;孫策以同姓王之尊,卻僅得到“長沙王”,而且還是虛封遙領。其背後含義,不言自明。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69">小結</h1>

孫策的長沙桓王封号,既反映出特殊的時代背景,又反映出東吳的政治空氣。

孫策誅戮江東英豪,與吳、會大姓的關系十分緊張;是以他的封地被安排在荊州長沙,這無疑是為了淡化他與江東的聯系。

同時,孫權以小宗身份上位,對待孫策一系,便不得不多加提防。在此背景下,孫策僅得王爵;至于其子孫紹,則被進一步降格為侯爵。

在谥号選擇上,孫權亦有所保留。“武”谥被賜給孫堅,至于孫策,僅僅得到“桓王”谥号。桓雖為美谥,但在東漢末年“桓帝失德”的曆史背景下,無疑顯得意味深長。

其實東吳的統緒問題,困擾了孫權終生,是以他對孫策的态度也顯得十分複雜,既有尊重之情,又有排斥之心。

孫紹始為“吳侯”,後為“上虞侯”。這一爵位變化,可以充分反映出孫權的沖突心理。

及至孫皓,昭穆疏遠,心理負擔減輕,孫紹之子孫奉也是以遇害。東吳的統緒問題,終于被後世之君以暴力手段終結。

孫氏兄弟一母同胞,也曾有過相親相敬的美好時光;但在權力與私欲的作用下,孫權對孫策“尊崇未至”,孫權後裔則誅滅孫策後裔。同室操戈,乃至于此,徒令後世讀者一聲歎息。

我是胖咪,頭條号曆史原創作者。漫談曆史趣聞,專注三國史。從史海沉鈎中的蛛絲馬迹、吉光片羽,來剖析展開背後隐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