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17年的湖南長沙風景,有些消失不見,有些面目全非

湖南省會長沙,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便已經開始建城,距今已有兩千四百多年的曆史。

秦始皇統一中國,長沙郡是秦三十六郡之一;到了兩漢時期,曾作為長沙國的都城。長沙舊名潭州,曆史悠久,文化深厚,是國家首批曆史文化名城,有“屈賈之鄉”、“潇湘洙泗”的美譽。

下面是一組長沙老照片,拍攝于1917年,距今已過去104年,很多景物因“文夕大火”和歲月流逝已消失不見,是以更顯彌足珍貴。

1917年的湖南長沙風景,有些消失不見,有些面目全非

湘江風景

從嶽麓山眺望,湘江兩岸還非常空曠,可以看到一些農田和零星的房屋。圖右可見孤獨而立的自卑亭。現在,已經被高樓大廈淹沒了。

1917年的湖南長沙風景,有些消失不見,有些面目全非

自卑亭

從前,自卑亭是通往嶽麓書院的入口,上面鑲嵌着宋真宗禦書的“嶽麓書院”石匾,沿着石闆鋪成的道路,可以直達書院大門。自卑亭名稱源自《中庸》:“君子之道,譬如遠行,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大意是說人的道德修養必須要一步一個腳印從低處開始。

1917年的湖南長沙風景,有些消失不見,有些面目全非

嶽麓山

舊時各地書院都建有魁星樓,讀書人在科舉考試之前都會到魁星樓祭拜魁星,期望能夠榜上有名 。圖中的魁星樓位于嶽麓書院北側,今已不存。

1917年的湖南長沙風景,有些消失不見,有些面目全非

嶽麓山禹王碑

嶽麓山禹王碑是記錄大禹治水功績的石碑。民間傳說大禹治水到過衡山,人們便在衡山岣嵝峰刻下碑文。原碑刻今已不存,現在的石碑為南宋嘉定五年(1212年)時,後人臨摹原碑重新雕刻的。

1917年的湖南長沙風景,有些消失不見,有些面目全非

天心閣側影

天心閣是長沙城牆東南角上的一座城樓,始建于明代末期。抗戰時期毀于文夕大火,現在的天心閣為1983年重建。

1917年的湖南長沙風景,有些消失不見,有些面目全非

湖南教育總會

這座建築位于今長沙教育街,湖南教育總會是湖南省近代第一個群衆性教育研究團體。1907年12月26日在成立,其宗旨是“以研究教育事項及發展地方教育為目的”。

1917年的湖南長沙風景,有些消失不見,有些面目全非

湖南督軍署

湖南督軍署舊址位于今青少年宮,其前身為清湖南巡撫署,今已不存 。1916年7月,北京政府改名省督理軍務的長官“将軍”為督軍。不久,湖南省督軍公署成立。

1917年的湖南長沙風景,有些消失不見,有些面目全非

明德學堂

明德學堂創辦于清光緒29年(1903年),是湖南省最早開辦的一座近代新式教育學校, 開辟了湖南近代新式教育之先河。

1917年的湖南長沙風景,有些消失不見,有些面目全非

賈太傅祠

賈太傅祠是賈誼故居,位于長沙市太平街太傅裡。賈誼是西漢初年著名政論家、文學家,與屈原并稱為“屈賈”。他在長沙居住三年,曾作《吊屈原賦》,抒發其懷才不遇的感慨。

1917年的湖南長沙風景,有些消失不見,有些面目全非

開福寺山門

開福寺始建于五代時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曆史。其間多次改建重修,現存建築主要為清光緒年間重建。圖中的開福寺山門和今天也有不小的差別。

1917年的湖南長沙風景,有些消失不見,有些面目全非

猴子石景

猴子石又名浦石,原址在長沙城湘江東岸邊,距城中心五公裡。這座巨石高約七米,酷似一猴蹲于江濱。1975年在此地建三水廠,猴子石被炸毀,今已不存。

1917年的湖南長沙風景,有些消失不見,有些面目全非

湘江岸邊

湘江岸邊,密密麻麻擠滿了看熱鬧的當地百姓。從照相機的拍攝角度看,應該和船上的洋人有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