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開國中将張經武,他并非是沖鋒陷陣的猛将,不過在他的麾下卻不乏勇猛之輩,比如許世友、王建安。他有一項本領也是衆多進階幹部不具備的,那就是傑出的談判能力。可以說,張經武将軍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談判高手。

張經武中将(1906~1971)
張經武是湖南省酃縣人,小時候家道中落,13歲時進入衡陽第三師範學校(簡稱衡陽三師)學習。在師範學習期間,張經武結識了劉少奇的第一任妻子何寶珍。當時,何寶珍算得上是張經武的大學姐,這種關系也為後來張經武與劉少奇的交往創造了條件。
何寶珍烈士(1902~1934)
除了同何寶珍交厚外,張經武與張際春、曾希聖、伍雲甫等也是交往甚密,經常一起探讨救國之路。這三人後來都成為了我黨有名的大人物,他們四人也被稱為“衡陽三師的四大金剛”。
原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張際春
1926年,張經武剛滿20歲,這個時候已經從衡陽三師畢業了。跟其他年輕人一樣,張經武也選擇投筆從戎,報考軍校。
這段時期,擺在張經武人生道路選擇的有兩所軍事學校。一個是新興的黃埔陸軍軍官學校,另一個是河南建國軍官學校,這兩所軍校張經武均被錄取。有意思的是,張經武最後放棄了進入黃埔軍校學習的機會,而是選擇了河南建國軍官學校,畢竟,那段時期“建國”這兩個字對于青年人來說更具誘惑力。
黃埔陸軍軍官學校
張經武這次“錯誤”的選擇也為他接下來仕途的不順利埋下了伏筆。從建國軍官學校畢業後,張經武先後輾轉建國軍、桂系、湘軍部隊,還曾因建國軍校軍官生的身份直接被蔣介石踢出了軍隊體系。
在湘軍任職的日子裡,張經武也深感這支軍隊内部異常黑暗腐敗,并不能實作自己的抱負。空有一身本領卻無處施展的張經武,開始為自己的前途擔憂而終日苦悶不已。
就在這時,賀龍在湘鄂西鬧革命的事迹傳到了張經武的耳朵裡。張經武對賀龍早有耳聞,内心向往不已。于是,他毅然脫離了唐生智的部隊,準備傳回湖南,投奔賀龍。
在途經武昌的時候,張經武偶然遇到了昔日的同學共産黨員曾希聖、伍雲甫。張經武毫無保留地将自己内心的想法告訴給了兩位老同學。當得知張經武有志尋找共産黨時,曾希聖、伍雲甫這才将自己的共産黨員身份說了出來。
原安徽省委第一書記曾希聖
接着,曾希聖給張經武出了個主意,讓他傳回建國軍做兵運工作,伺機找到黨組織。就這樣,張經武再一次傳回了建國軍。這一次,他偶然遇到了昔日一起上軍校的同學姚進(共産黨員)。
1930年6月,張經武經姚進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産黨。後來,張經武随曾希聖輾轉來到上海,并進入中央舉辦的訓練班學習。
1932年春,在中共中央的訓示下,張經武随曾希聖由上海進入中央蘇區瑞金,參加紅軍。由此可見,張經武的資曆還是相對較淺的。
紅軍時期的張經武
不過,是金子到哪裡都會發光,張經武在軍校學到的軍事本領終于派上了大用場。這時,紅軍正在籌備紅軍學校,急需像張經武這樣的從正規軍校畢業的軍事人才。劉伯承校長親自委任張經武為紅軍學校政治營營長,并兼任教學工作。此後,張經武曆任軍委軍事教導團團長、中央軍委五局副局長、廣昌基地司令員、中央軍委五局副局長、會昌教導團團長等職。
紅軍長征的時候,張經武又被委以軍委直轄教導師師長一職,當時擔任政委的是何長工。1935年9月18日,中央紅軍在哈達鋪整編,改名為陝甘支隊,由彭德懷任司令員,毛澤東兼任政委。陝甘支隊下轄三個縱隊,其中第三縱隊司令員由葉劍英擔任,政委由鄧發兼任,參謀長正是張經武。此時,參加紅軍僅三年之久的張經武已成為紅軍的進階将領,前途一片光明。
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何長工
張經武的晉升速度如此迅速,除了自身優秀的軍事素質外,還與另外兩個人的賞識提拔息息相關,他們就是毛澤東和周恩來。
張經武的入黨介紹人是姚進,姚進跟毛澤東、楊開慧夫婦很有淵源。當張經武進入到中央蘇區與毛澤東相識後,兩人在一次交流中,張經武無意中提到了自己的入黨介紹人姚進,毛澤東倍感親切。加上張經武這個人思維靈活,口才出衆,很快給毛澤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毛澤東與朱德
抗日戰争爆發後,國共第二次合作,八路軍在全國設立了幾個重要的辦事處,由副主席周恩來全權負責。不過,周恩來的身邊缺少一個得力助手,這時他将目光對準了張經武。張經武跟周恩來最早相識是在1931年,當時張經武跟随曾希聖來到上海中央短暫學習過一段時間,兩人雖然沒有過多的交集,但是畢竟是有交情。而且,張經武、周恩來跟郭春濤都熟悉,這就進一步拉近了兩人的距離。
于是,周恩來就向中央申請将張經武留在自己的身邊,擔任八路軍駐漢口辦事處進階參謀。當時的張經武是周恩來軍政方面的第一助手。
不過,張經武卓越的統戰工作才能還要展現在對待西北軍宋哲元和韓複榘部聯合抗日的問題上。那是在抗日戰争爆發前夕,張經武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的訓示,來到河北前線,向有抗日傾向的宋哲元所部做統戰工作,希望宋能與紅軍聯合抗日。
宋哲元是西北軍馮玉祥的舊部,當時是國民政府冀察政務委員委員長兼河北省政府主席。鑒于他在整個冀熱察的顯赫地位,不僅國民黨在争取,日本政府那邊也在拉攏,是以張經武也立馬展開了工作。
在張經武曉以利害的說明下,宋哲元對抗擊日寇的态度比以前更為堅定。最後,宋哲元居然把帶有紅色背景的張經武留在部隊擔任少校參謀,這一段時期,大量的共産黨員進入了宋哲元的軍隊,進一步鞏固了統戰成果。
宋哲元
同時,利用西北軍這一層關系,張經武又跟國民政府山東省政府主席兼第三集團軍總司令韓複榘搭上了關系。
當時,日軍先後攻占北平、天津,下一個目标直指山東。韓複榘這個人一向是兩面三刀,見風使舵,活脫脫地一個牆頭草的角色,在日軍大軍壓境之際,作為山東省的黨政軍最高負責人,竟然束手無策。
韓複榘
張經武向韓複榘提出聯共抗日的主張,在一番曉以利害的說明下,韓複榘也是頗為所動。同時,他竟然答應将被關押在第三集團軍軍法處的六十多名我黨人員全部釋放。這些人都是山東黨組織的骨幹人員,其中就有後來響當當的“硬骨頭”大人物趙健民。
原雲南省委書記趙健民
趙健民被抓捕的時候,韓複榘白了他好幾眼,硬是沒把他殺掉。而他在山東根據地史上也是頗具篇章,一個人一輛自行車,一個一個地把山東的黨組織恢複建立起來。晚年的趙健民遭到迫害,被關押在秦城監獄。監獄的看守想打誰就打誰,可是當他一旦碰到趙健民,非但沒能打到趙健民,反而被趙健民打一頓。當時的趙健民已年過半百,可是威風依舊不減當年。
張經武的這次河北、山東之行,統戰工作做得有聲有色,還拯救了一大批我黨的骨幹人員,受到毛澤東主席的高度稱贊。
1938年4月初,中共山東省委書記黎玉到延安彙報工作。除了彙報工作外,黎玉還請求中央派幹部到山東,加強山東的骨幹力量。
山東縱隊政委黎玉
黨中央先是派郭洪濤率約50名幹部到山東,而後毛澤東親自點将,讓張經武率領抗大、陝北公學畢業生和一個營的武裝力量共200餘人前往山東,幫助黎玉在山東打開局面。領袖的這次點将,除了考慮到張經武過硬的軍事素質外,也是對其統戰能力的充分肯定。畢竟,山東的抗日局面很複雜,除了對日戰争外,還少不了跟國民黨頑固派打交道。
不久,中共山東分局成立,由郭洪濤任書記,張經武、黎玉則擔任委員。
同年12月,八路軍山東縱隊成立,由張經武擔任總指揮,黎玉任政治委員,王建安任副指揮(1939年6月),江華任政治部主任,王彬任參謀長。山東縱隊下轄部隊共25個團,其中正規軍2.45萬人,所屬地方武裝約1萬餘人。
山東縱隊總指揮張經武
而後,黨中央又派徐向前、朱瑞等同志來上司山東縱隊的工作,足見對這支抗日武裝的重視程度。張經武雖然在山東隻待了一年多(1938年10月——1940年初),但是對山東縱隊發展做出的貢獻卻不容忽視。
左起:徐向前、符竹庭、宋任窮、肖華
山東縱隊是由多支山東當地的抗日遊擊武裝組成,成分複雜,戰鬥力和軍事素質自然無法跟有紅軍底子的115師相比。對此,張經武嚴抓部隊的管理訓練工作,而且還舉辦幹部訓練班,并親自任教,培養軍事骨幹。同時,張經武也始終貫徹黨中央的訓示,對部隊進行了三期整軍,不僅提高了山縱的整體素質和戰鬥力,也為八路軍115師輸送了大量的兵員,這一點張經武居功至偉。
在統戰工作中,張經武堅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則,同時也團結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抗戰。在與國民黨頑固派山東省主席沈鴻烈的鬥争中,張經武則表現得非常強硬,他親自指揮部隊殲滅了故意制造摩擦的秦啟榮部,報了“太和慘案”之仇,維護了我黨在山東的權威。
山東縱隊政委黎玉對張經武有過這樣的評價:“經武同志以他的優秀品質和作風,在縱隊的同志們當中赢得了很高的威望,受到大家的尊重和愛戴!”
1940年初,張經武、郭洪濤奉命從山東前線傳回延安,參加了黨的“七大”會議。因為“七大”延期,此後張經武就被留在了延安工作。
1940年初,張經武奉命從山東前線傳回延安,參加了黨的“七大”會議,并被選舉為中共七大代表。因為“七大”延期,此後張經武就被留在了延安工作,曆任陝甘甯晉綏聯防軍司令部參謀長、陝甘甯留守兵團副司令員,晉綏軍區參謀長、西北軍區參謀長等職。這是黨中央的第一号警衛工作,而且還是毛澤東親自點的将,由此可見張經武當時的受重視程度。
左起:張經武、肖勁光、賀龍
張經武跟賀龍搭檔的時間很長,前前後後長達8年之久。賀龍很喜歡張經武,而張經武對這位年長8歲的略帶“江湖氣息”的未來共和國元帥也是十分地欽佩。而這種過于親密的關系或許也是日後埋下苦果的根本原因吧!
“你看,張經武這個人,他從名字上講就比蔣介石那兩個兒子要強,蔣介石那兩個兒子蔣經國、蔣緯國,号稱經文緯武,咱們這裡一個張經武就把他們全給滅掉了!”
抗日戰争勝利後,國共雙方曾經有過一段短暫的調停時期,并專門在北平成立了軍事調處執行部。長于統戰工作的張經武再一次被委以重任,并曆任第30小組代表、軍事調停處執行部參謀長,先後在北平軍調處工作過的還有羅瑞卿、耿飚、許光達等人。
新中國成立後,張經武被任命為中央軍委辦公廳主任兼人民武裝部部長,同時兼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辦公廳主任,這在當時一個十分重要和顯赫的職務。
1951年,張經武被任命為中央政府駐西藏代表兼西藏地區工作委員會書記、西藏軍區第一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西南局書記處書記等職。當時中央派到西藏主持工作的還有另外三人,分别是張國華、譚冠三、王其梅。在1955年的授銜上,張經武、張國華、譚冠三均被授予中将軍銜,王其梅被授銜少将軍銜。黨中央一下子派出四位進階幹部共同趕赴西藏,足見對西藏問題的重視。
張經武臨去西藏之際,毛澤東一直送到門口,并親自交代重要事宜:“經武,注意工作方法,統戰上層,愛國一家。”
偉人對張經武可謂是給予厚望,張經武也是終不負偉人所托。在西藏工作期間,他一直忠實執行黨中央對西藏工作的各項訓示,認真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為維護祖國統一,發展西藏經濟做出了重要貢獻。西藏自治區成立後,張經武奉調回京,任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
張經武在西藏
在1954年召開的政協第二屆全國委員會中,張經武當選為全國政協常委,軍隊方面同時當選為常委的還有後來的元帥陳毅和上将呂正操。
在1955年的大授銜上,張經武被授予中将軍銜,同時授予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鮮為人知的是,張經武被授予中将其實是讓銜。這其中有這麼一個小插曲:在1952年的軍隊評級中,張經武被評為副兵團級别,而且根據他做出的貢獻和履曆,中央是準備授予他上将軍銜。當時,毛澤東在閱覽完西南軍區黨委上報的拟授上将名單後,專門提議已轉入地方工作的閻紅彥入選上将名單。張經武也聽說了這件事,賀龍把拟授上将的喜訊告訴了張經武。張經武當即表示讓銜,降為中将,也是出于在西藏開展工作的大局考慮。軍委接受了張經武的讓銜建議,最終,張經武被授予了中将軍銜。
賀龍元帥
劉少奇擔任國家主席後,張經武繼續擔任國家主席辦公廳主任。他對張經武非常欣賞,曾評價其:“張經武,經文緯武,能打仗,既經過武,又搞過文,在西藏的問題上不辱使命,宵衣旰食!”這是黨内第一個對張經武下的定義,第二個是賀龍。
在文革期間,出于跟劉少奇和賀龍的親密關系,張經武遭到"四人幫"的迫害,不僅遭到了車輪戰審訊,還被看守武鬥。
張經武與夫人楊崗
張經武為證明自己的清白,絕食一個星期以抗争,最終沒能熬過去,于1971年10月27日在三裡屯衛戍區一個師醫院裡含冤去世,年僅65歲。
1979年9月,中共中央為張經武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為他平反昭雪,恢複名譽,這位在和平解放西藏,加強民族團結和鞏固祖國統一的偉大事業中作出重大貢獻的一代名将終于可以瞑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