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經武(福建師範大學傳播學院影視藝術系系主任,電影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10月1日,國慶檔戰争大片《長津湖》正在熱映,好評如潮。可就在這一天,名為深焦Deepfocus的微信公衆号釋出了一篇讓人匪夷所思的評論文章《粗制濫造的主旋律,到底獻給誰看?》,直接将矛頭對準《長津湖》。短短兩個小時,這篇嘩衆取寵的“惡意差評”被一些不明真相的網民大量轉發,造成對該片聲譽的惡劣影響。
《長津湖》以其全景式的曆史呈現、生動的人物性格刻畫和精良的技術制作緻敬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點燃了觀衆久違的觀影熱情,赢得了票房和口碑雙豐收。盡管該片也有某些美中不足,但毫無疑問,從觀衆和市場反應來看,該片是一部極受歡迎的國産主流電影,是精品之作,是近年來國産戰争電影不可多得的上乘力作。
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就是這樣一部大衆公認的好作品,上映第二天就遭遇“惡意的批評家”給出的“惡意差評”。在那篇不懷好意蹭流量的惡評文章中,三位名導合力、曆時數年、投入13億資金、演員多達7萬餘人的《長津湖》竟然成了一無是處、粗制濫造的僞劣産品。更讓人痛心的是,明明主旋律影片在這些年風生水起,大量精品力作不斷誕生,可這位“惡意的批評家”罔顧事實真相,還執意将髒水潑向整個主旋律影片類型。
顯然,一些自媒體及時發表“标題黨”式影評的目的,并非在于對電影開展客觀公正的文藝批評,其真正目的是蹭流量,博眼球,增粉絲,成網紅,擴大公衆号人氣,進而收獲經濟利益。這些不負責任的“惡意差評”,炒紅了自媒體,卻傷害了好電影,讓好電影“污名化”,甚至可能讓某些好電影血本無歸,死在污名效應之中。
魯迅先生早就提醒,“惡意的批評家在嫩苗的地上馳馬,那當然是十分快意的事,然而遭殃的是嫩苗。” 國産電影的良好發展局面,需要健康的文藝批評去守護,需要積極的文藝批評去提振,需要更多“善意的批評家”去進行客觀批評。雖然文藝評論并不排斥“差評”,甚至歡迎客觀公正的“差評”,但絕對應該警惕那些不尊重事實真相、不負責任、造謠起哄式的“惡意差評”。正如那些良心經營的網店對“惡意差評”不能容忍,我們也應該對那些不問青紅皂白、隻為引起轟動的“惡意差評”堅決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