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经武(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影视艺术系系主任,电影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0月1日,国庆档战争大片《长津湖》正在热映,好评如潮。可就在这一天,名为深焦Deepfocus的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篇让人匪夷所思的评论文章《粗制滥造的主旋律,到底献给谁看?》,直接将矛头对准《长津湖》。短短两个小时,这篇哗众取宠的“恶意差评”被一些不明真相的网民大量转发,造成对该片声誉的恶劣影响。
《长津湖》以其全景式的历史呈现、生动的人物性格刻画和精良的技术制作致敬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点燃了观众久违的观影热情,赢得了票房和口碑双丰收。尽管该片也有某些美中不足,但毫无疑问,从观众和市场反应来看,该片是一部极受欢迎的国产主流电影,是精品之作,是近年来国产战争电影不可多得的上乘力作。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就是这样一部大众公认的好作品,上映第二天就遭遇“恶意的批评家”给出的“恶意差评”。在那篇不怀好意蹭流量的恶评文章中,三位名导合力、历时数年、投入13亿资金、演员多达7万余人的《长津湖》竟然成了一无是处、粗制滥造的伪劣产品。更让人痛心的是,明明主旋律影片在这些年风生水起,大量精品力作不断诞生,可这位“恶意的批评家”罔顾事实真相,还执意将脏水泼向整个主旋律影片类型。
显然,一些自媒体及时发表“标题党”式影评的目的,并非在于对电影开展客观公正的文艺批评,其真正目的是蹭流量,博眼球,增粉丝,成网红,扩大公众号人气,进而收获经济利益。这些不负责任的“恶意差评”,炒红了自媒体,却伤害了好电影,让好电影“污名化”,甚至可能让某些好电影血本无归,死在污名效应之中。
鲁迅先生早就提醒,“恶意的批评家在嫩苗的地上驰马,那当然是十分快意的事,然而遭殃的是嫩苗。” 国产电影的良好发展局面,需要健康的文艺批评去守护,需要积极的文艺批评去提振,需要更多“善意的批评家”去进行客观批评。虽然文艺评论并不排斥“差评”,甚至欢迎客观公正的“差评”,但绝对应该警惕那些不尊重事实真相、不负责任、造谣起哄式的“恶意差评”。正如那些良心经营的网店对“恶意差评”不能容忍,我们也应该对那些不问青红皂白、只为引起轰动的“恶意差评”坚决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