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紅軍為了鞏固陝北根據地,決定東征山西,從山西奔赴抗日前線。1936年2月東征前夕,陝北下了一場大雪,毛澤東望着茫茫雪原,寫了一首詞《沁園春•雪》。
這首詞被世人公認為是毛澤東最好的一首詞。知道這首詞的人很多,但是知道這首詞背後的故事的人卻不多。
今天我給大家講講這首詞是如何寫成的,又是在什麼情況下被世人所知,又是如何讓那麼多的中國人一夜之間成為毛澤東的超級粉絲,奠定了毛澤東當代詩壇的盟主地位。
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毛澤東憑借這首詞,奠定了他在解放戰争中獲得最後勝利的基礎。因為後來曾有人說:“蔣武打不過毛文!”并:
“軍事戰線,共産黨橫掃千軍如卷席;
文化陣地,毛澤東縱覽一詞可興邦。”
“一詞”,便指的是《沁園春•雪》。
先說說毛澤東是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情況下寫的這首詞吧!
1936年2月,當時中央紅軍已勝利完成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裡長征。
而在1935年當紅軍長征快接近尾聲時,中國的政治形勢已處在十分險峻的關頭,可以說是内憂外患同時加劇。
内憂是,蔣介石并沒有改變“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國策,從1927年起,對紅軍進行進剿、會剿、圍剿和追剿,一直沒有中斷;外患呢,就是日本帝國主義從甲午戰争取勝之後,一直對中國虎視眈眈,“九一八事變”以後,完全占領了東北三省,又于1935年從關外殺進了關内。
就在這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緊急時刻,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窯堡召開了擴大會議,制定了在全國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
瓦窯堡會議結束後,為了宣傳黨中央關于全民抗日的政治主張,以實際行動推進全國抗戰高潮,毛澤東、彭德懷率領紅一方面軍渡黃河東征,取道山西,奔赴河北抗日前線。
東征前夕,毛澤東在陝西清澗縣高傑村袁家溝指揮渡河準備工作時,陝西下了一場大雪。眺望茫茫北國飄飛的大雪,毛澤東一口氣寫成氣吞山河的壯麗詩篇《沁園春·雪》:
北國風光,千裡冰封,萬裡雪飄。
望長城内外,惟餘莽莽;
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
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
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隻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這首詞的公開發表,非常具有戲劇性,簡單說,就是要感謝3個人,一個是蔣介石,蔣委員長,一個是柳亞子,柳老先生,還有一個就是當時沒有任何名氣的吳祖光。
1945年抗日戰争取得勝利後,蔣介石一心想消滅共産黨,可是他卻想把發動内戰的責任推到共産黨身上,于是就假意邀請毛澤東來重慶談判。
如果毛澤東不來,那就把内戰的責任推給共産黨;如果毛澤東來了,們再找其他的麻煩。
實際上,當時國民黨内部,包括蔣介石,誰都認為毛澤東不敢去重慶。是以,蔣介石連發三次電報,“言辭懇切”地邀請毛澤東來重慶“共商國是”。
讓蔣介石們大跌眼鏡的是,毛澤東居然來了。是以說,第一個“感謝”的應該是蔣介石先生,是他給了毛澤東一個出彩的機會和舞台。蔣介石真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啊!
第二個要感謝的人是柳亞子先生,如果不是他老先生軟磨硬泡,毛主席這首《沁園春·雪》也不會在陪都重慶公開發表。
柳亞子是孫中山的忠實信徒、堅定的民主主義者。
1906年參加同盟會,1924年加入國民黨,曾任孫中山總統府秘書。“四一二”政變後,被蔣介石通緝,逃往日本。
1941年,由于反對蔣介石制造的“皖南事變”而被開除國民黨,亡命香港。
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率中共代表團從延安赴重慶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期間,柳亞子先生三番五次給毛澤東贈送詩詞,也向毛澤東索要詩詞。
當時,柳老先生正在編選《民國詩選》,想把在斯諾的《西行漫記》中毛澤東的《長征》詩收入其中。10月2日,在紅岩見面時讓毛澤東對這首詩又校正了一把。回去後,又給毛澤東寫信索要詩詞。詩人索要詩詞和我們一般人不一樣,不是直接要,而是先給你寫一首詩詞,再向你要。
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叫作“來而不往非禮也”。
10月4日,毛澤東回了一封信,信中說:(稱贊他的詩)“先生詩慨當以慷,卑視陸遊陳亮,讀之使人感發興起。可惜我隻能讀,不能做。但是萬千讀者中多我一個讀者,也不算辱沒先生,我又引以自豪了。”
從信中可以看出,毛澤東已經是非常堅決地回絕了柳的“索詩”之舉;但文人嘛(嗎),尤其是像柳亞子這樣“詞壇跋扈,不自諱其狂”的人物,總有一股可愛的執着,不管你怎麼說,我是不達目的不罷休哇!
接到信後,柳又一次緻函賦詩,這已經是第三次向毛澤東贈詩索詩了。中國有句老話,叫事不過三嘛!或者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呀!
最後毛澤東實在不好意思再推脫了,認為《長征》不行,《長沙》又寫得太舊了,《井岡山》寫得更加不行了——國共兩黨正在談判,不舊事重提;最後決定把《沁園春•雪》給柳亞子先生。
10月7日,毛澤東将《沁園春·雪》手書于一頁印有“第十八集團軍重慶辦事處”的信箋上,寄給柳亞子。并信說:“初到陝北看見大雪時,填過一首詞,似與先生詩格略近,錄呈審正。”
柳亞子收毛澤東信和詞後,内心大為激蕩,即唱和一首《沁園春·次韻和毛潤之初到陝北看大雪之作,不盡依原題意也》。
柳亞子和詞:
廿載重逢,一阕新詞,意共雲飄。歎青梅酒滞,餘懷惘惘;黃河濁流,舉世滔滔。鄰笛山陽,伯仁由我,拔劍難平塊壘高。傷心甚,哭國無雙士,絕代妖娆。
才華信美多嬌,看千古詞人共折腰。算黃州太守,猶輸氣概;稼軒居士,隻解牢騷。共笑胡兒,納蘭容若,豔想濃情着意雕。君與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
在詞之後,他又寫了一段跋。
什麼是跋文?跋文就是寫在文章、書籍等後面的短文,多是評價内容的。
在此不妨抄錄于下,讓我們看一看一代名詞人柳亞子是怎樣賞毛澤東《沁園春·雪》的:
“餘識潤之,在1926年5月廣州中國國民黨第二屆二中全會會議席上,時潤之方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也。及1945年重晤渝州,握手惘然,不勝陵谷滄桑之感。餘索潤之寫長征詩見惠,乃得其初到陝北看大雪《沁園春》一阕。展讀之餘,歎為中國有詞以來第一作手,雖蘇、辛猶未能抗手,況餘子乎?效颦技癢,辄複成此。”
接着柳亞子又将毛主席此詞及自己的和作抄送《新華日報》(中共中央當時設在重慶陪都的報社),報社負責人認為發表此詞應向毛主席本人請示,而那時毛澤東已經傳回延安。
還因為毛澤東離開重慶時說過:“公開發表著作(包括詩詞)要向延安請示,在沒有得到同意前不得發表。”
筆者竊以為,主席知道柳亞子先生愛張揚,怕他去《新華日報》要求發表自己的詞《沁園春·雪》,故有此批示。
是以,《新華日報》便婉言拒絕了。但是,柳亞子是一個不達目的不罷休的人,在他的再三要求下,《新華日報》采取折中的辦法,在11月11日,隻發表了柳亞子的和詞。
柳詞一出,立即引起普遍關注,因人們已從他詞的題中知道了毛主席寫有一首《沁園春·雪》的詞。一時間,報人及文化多方奔走,四處尋找,于是出現了一些手抄本在私下流傳。
是誰首先在報紙上公開發表這首原詞的呢?這就是我們要說的第3位人物:吳祖光。
吳祖光當時在重慶一家民營報紙《新民報晚刊》副刊《西方夜譚》當編輯。
說吳祖光,大家可能不知道他是誰,如果說他的夫人,那可是家喻戶曉人人盡知(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她就是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新鳳霞。如果你不知道新鳳霞,那你一定知道“獨幕喜劇之王”趙麗蓉,對,趙麗蓉是給新鳳霞搭戲的配角。
吳祖光從處抄此詩的不完全稿,拼合完整,于11月14日在該報第二版副刊上刊出,并加按語:
“毛潤之先生能詩詞,似鮮為人知。客有抄得其《沁園春·雪》一詞者,風調獨絕,文情并茂,而氣魄之大乃不可及。據毛氏稱則遊戲之作,殊不足為青年法,尤不足為外人道也。”
此詞一出,就像一顆原子彈投入了太平洋,其爆炸所産生的聲響和掀起的萬丈狂濤,轟動了山城重慶,震動了聖地延安,迅速傳遍了國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
一夜之間,人們奔走相告,下到剛會走,上到九十九,上到辦公室,下到到茶館,評論贊歎之聲不絕于耳。
蔣介石獲悉《沁園春·雪》衆口稱贊,大為惱火。他向文膽陳布雷征詢看法。陳布雷說:“氣勢磅礴,氣吞山河,可稱蓋世之精品。”這更加劇了蔣介石的焦躁。
蔣介石親自責令國民黨中宣部召開緊急會議,布置圍攻政策。,國民黨反動派控制的各報紙刊出了大量與毛主席針鋒相對的《沁園春》,而且還著文攻擊毛澤東有“帝王思想”雲雲。
重慶文化界進步人士對國民黨當局的惡劣行為也給予了反擊。郭沫若率先在《新民報晚刊》上發表了他的第一首和詞《沁園春》,接着又與聶绀弩作一首發表于《客觀》雜志上。
王若飛舅父黃齊生老先生也作《沁園春》反擊,革命派的《沁園春》與反動派的《沁園春》在重慶上空與大地搏鬥飛舞,“沁園春”也成了成千上萬市民的口頭禅。
就在這萬衆矚目、激烈論戰的當口,重慶有一個十分精明的飯館老闆當即決定以“沁園春”為店名,而且在店堂内懸挂毛主席的《沁園春·雪》,以此招徕顧客,頓時生意火爆,日進鬥金,不在話下。
後來有資料揭秘:蔣介石當時想找出一首超過毛澤東的《沁園春》,以自己的名義發表。結果,國民黨這幫人,打仗打仗不行,寫文章寫文章不行,寫詩填詞更不行,最後,隻好不了了之。
新鳳霞和吳祖光夫婦
再看看毛澤東主席是如何對待重慶這場筆墨大戰的。
當年12月,在重慶的王若飛,把這些和詞和文章收集起來,寄給毛澤東。毛澤東看後,又轉給當時正在延安的王若飛的舅父、教育家黃齊生。
毛澤東還附了一封信:“若飛寄來報載諸件付上一閱,閱後乞予退還。其中國民黨罵人之作,鴉鳴蟬噪,可以噴飯,并付一觀。”毛澤東采用的是以不變應萬變的态度,既不解釋,也不澄清,清者自清,濁者自濁。
最後,聽聽毛澤東自己對這首詞是如何解釋的。
毛澤東的國際問題秘書林克在《憶毛澤東學英語》一文中說:“毛澤東還談到他自己寫的幾首詞的主題思想。1957年5月21日他在學英語休息時說,《沁園春·雪》這首詞是反封建的。‘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是從一個側面來批判封建主義的。隻能這樣寫,否則就不是寫詞,而是寫曆史了。”
1958年12月21日,作者在《毛主席詩詞十九首》的書眉上對《沁園春·雪》批注:“《雪》:反封建主義,批判二千年封建主義的一個反動側面。文采、風騷、大雕,隻能如是,須知這是寫詩啊!難道可以謾罵這一些人嗎?别的解釋是錯的,末三句,是指無産階級。”
毛澤東本人對詞的解釋隻是片言隻語,點到即止,并不能窮盡對詞的了解。古人雲:詩無達诂。詞也無達诂。像《沁園春·雪》這樣的頂峰之作,橫看成嶺側成峰,需要我們從各個側面、多種角度去欣賞,需要我們帶着自己的精神個性和藝術品去深入探尋它的思想和藝術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