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为了巩固陕北根据地,决定东征山西,从山西奔赴抗日前线。1936年2月东征前夕,陕北下了一场大雪,毛泽东望着茫茫雪原,写了一首词《沁园春•雪》。
这首词被世人公认为是毛泽东最好的一首词。知道这首词的人很多,但是知道这首词背后的故事的人却不多。
今天我给大家讲讲这首词是如何写成的,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被世人所知,又是如何让那么多的中国人一夜之间成为毛泽东的超级粉丝,奠定了毛泽东当代诗坛的盟主地位。
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毛泽东凭借这首词,奠定了他在解放战争中获得最后胜利的基础。因为后来曾有人说:“蒋武打不过毛文!”并:
“军事战线,共产党横扫千军如卷席;
文化阵地,毛泽东纵览一词可兴邦。”
“一词”,便指的是《沁园春•雪》。
先说说毛泽东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词吧!
1936年2月,当时中央红军已胜利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而在1935年当红军长征快接近尾声时,中国的政治形势已处在十分险峻的关头,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同时加剧。
内忧是,蒋介石并没有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从1927年起,对红军进行进剿、会剿、围剿和追剿,一直没有中断;外患呢,就是日本帝国主义从甲午战争取胜之后,一直对中国虎视眈眈,“九一八事变”以后,完全占领了东北三省,又于1935年从关外杀进了关内。
就在这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召开了扩大会议,制定了在全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瓦窑堡会议结束后,为了宣传党中央关于全民抗日的政治主张,以实际行动推进全国抗战高潮,毛泽东、彭德怀率领红一方面军渡黄河东征,取道山西,奔赴河北抗日前线。
东征前夕,毛泽东在陕西清涧县高杰村袁家沟指挥渡河准备工作时,陕西下了一场大雪。眺望茫茫北国飘飞的大雪,毛泽东一口气写成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词的公开发表,非常具有戏剧性,简单说,就是要感谢3个人,一个是蒋介石,蒋委员长,一个是柳亚子,柳老先生,还有一个就是当时没有任何名气的吴祖光。
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蒋介石一心想消灭共产党,可是他却想把发动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于是就假意邀请毛泽东来重庆谈判。
如果毛泽东不来,那就把内战的责任推给共产党;如果毛泽东来了,们再找其他的麻烦。
实际上,当时国民党内部,包括蒋介石,谁都认为毛泽东不敢去重庆。所以,蒋介石连发三次电报,“言辞恳切”地邀请毛泽东来重庆“共商国是”。
让蒋介石们大跌眼镜的是,毛泽东居然来了。所以说,第一个“感谢”的应该是蒋介石先生,是他给了毛泽东一个出彩的机会和舞台。蒋介石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啊!
第二个要感谢的人是柳亚子先生,如果不是他老先生软磨硬泡,毛主席这首《沁园春·雪》也不会在陪都重庆公开发表。
柳亚子是孙中山的忠实信徒、坚定的民主主义者。
1906年参加同盟会,1924年加入国民党,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四一二”政变后,被蒋介石通缉,逃往日本。
1941年,由于反对蒋介石制造的“皖南事变”而被开除国民党,亡命香港。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从延安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期间,柳亚子先生三番五次给毛泽东赠送诗词,也向毛泽东索要诗词。
当时,柳老先生正在编选《民国诗选》,想把在斯诺的《西行漫记》中毛泽东的《长征》诗收入其中。10月2日,在红岩见面时让毛泽东对这首诗又校正了一把。回去后,又给毛泽东写信索要诗词。诗人索要诗词和我们一般人不一样,不是直接要,而是先给你写一首诗词,再向你要。
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叫作“来而不往非礼也”。
10月4日,毛泽东回了一封信,信中说:(称赞他的诗)“先生诗慨当以慷,卑视陆游陈亮,读之使人感发兴起。可惜我只能读,不能做。但是万千读者中多我一个读者,也不算辱没先生,我又引以自豪了。”
从信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已经是非常坚决地回绝了柳的“索诗”之举;但文人嘛(吗),尤其是像柳亚子这样“词坛跋扈,不自讳其狂”的人物,总有一股可爱的执着,不管你怎么说,我是不达目的不罢休哇!
接到信后,柳又一次致函赋诗,这已经是第三次向毛泽东赠诗索诗了。中国有句老话,叫事不过三嘛!或者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呀!
最后毛泽东实在不好意思再推脱了,认为《长征》不行,《长沙》又写得太旧了,《井冈山》写得更加不行了——国共两党正在谈判,不旧事重提;最后决定把《沁园春•雪》给柳亚子先生。
10月7日,毛泽东将《沁园春·雪》手书于一页印有“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的信笺上,寄给柳亚子。并信说:“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正。”
柳亚子收毛泽东信和词后,内心大为激荡,即唱和一首《沁园春·次韵和毛润之初到陕北看大雪之作,不尽依原题意也》。
柳亚子和词:
廿载重逢,一阕新词,意共云飘。叹青梅酒滞,余怀惘惘;黄河浊流,举世滔滔。邻笛山阳,伯仁由我,拔剑难平块垒高。伤心甚,哭国无双士,绝代妖娆。
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共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浓情着意雕。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
在词之后,他又写了一段跋。
什么是跋文?跋文就是写在文章、书籍等后面的短文,多是评价内容的。
在此不妨抄录于下,让我们看一看一代名词人柳亚子是怎样赏毛泽东《沁园春·雪》的:
“余识润之,在1926年5月广州中国国民党第二届二中全会会议席上,时润之方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也。及1945年重晤渝州,握手惘然,不胜陵谷沧桑之感。余索润之写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到陕北看大雪《沁园春》一阕。展读之余,叹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手,况余子乎?效颦技痒,辄复成此。”
接着柳亚子又将毛主席此词及自己的和作抄送《新华日报》(中共中央当时设在重庆陪都的报社),报社负责人认为发表此词应向毛主席本人请示,而那时毛泽东已经返回延安。
还因为毛泽东离开重庆时说过:“公开发表著作(包括诗词)要向延安请示,在没有得到同意前不得发表。”
笔者窃以为,主席知道柳亚子先生爱张扬,怕他去《新华日报》要求发表自己的词《沁园春·雪》,故有此批示。
所以,《新华日报》便婉言拒绝了。但是,柳亚子是一个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在他的再三要求下,《新华日报》采取折中的办法,在11月11日,只发表了柳亚子的和词。
柳词一出,立即引起普遍关注,因人们已从他词的题中知道了毛主席写有一首《沁园春·雪》的词。一时间,报人及文化多方奔走,四处寻找,于是出现了一些手抄本在私下流传。
是谁首先在报纸上公开发表这首原词的呢?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3位人物:吴祖光。
吴祖光当时在重庆一家民营报纸《新民报晚刊》副刊《西方夜谭》当编辑。
说吴祖光,大家可能不知道他是谁,如果说他的夫人,那可是家喻户晓人人尽知(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她就是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如果你不知道新凤霞,那你一定知道“小品之王”赵丽蓉,对,赵丽蓉是给新凤霞搭戏的配角。
吴祖光从处抄此诗的不完全稿,拼合完整,于11月14日在该报第二版副刊上刊出,并加按语:
“毛润之先生能诗词,似鲜为人知。客有抄得其《沁园春·雪》一词者,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据毛氏称则游戏之作,殊不足为青年法,尤不足为外人道也。”
此词一出,就像一颗原子弹投入了太平洋,其爆炸所产生的声响和掀起的万丈狂涛,轰动了山城重庆,震动了圣地延安,迅速传遍了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一夜之间,人们奔走相告,下到刚会走,上到九十九,上到办公室,下到到茶馆,评论赞叹之声不绝于耳。
蒋介石获悉《沁园春·雪》众口称赞,大为恼火。他向文胆陈布雷征询看法。陈布雷说:“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盖世之精品。”这更加剧了蒋介石的焦躁。
蒋介石亲自责令国民党中宣部召开紧急会议,布置围攻策略。,国民党反动派控制的各报纸刊出了大量与毛主席针锋相对的《沁园春》,而且还著文攻击毛泽东有“帝王思想”云云。
重庆文化界进步人士对国民党当局的恶劣行为也给予了反击。郭沫若率先在《新民报晚刊》上发表了他的第一首和词《沁园春》,接着又与聂绀弩作一首发表于《客观》杂志上。
王若飞舅父黄齐生老先生也作《沁园春》反击,革命派的《沁园春》与反动派的《沁园春》在重庆上空与大地搏斗飞舞,“沁园春”也成了成千上万市民的口头禅。
就在这万众瞩目、激烈论战的当口,重庆有一个十分精明的饭馆老板当即决定以“沁园春”为店名,而且在店堂内悬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以此招徕顾客,顿时生意火爆,日进斗金,不在话下。
后来有资料揭秘:蒋介石当时想找出一首超过毛泽东的《沁园春》,以自己的名义发表。结果,国民党这帮人,打仗打仗不行,写文章写文章不行,写诗填词更不行,最后,只好不了了之。
新凤霞和吴祖光夫妇
再看看毛泽东主席是如何对待重庆这场笔墨大战的。
当年12月,在重庆的王若飞,把这些和词和文章收集起来,寄给毛泽东。毛泽东看后,又转给当时正在延安的王若飞的舅父、教育家黄齐生。
毛泽东还附了一封信:“若飞寄来报载诸件付上一阅,阅后乞予退还。其中国民党骂人之作,鸦鸣蝉噪,可以喷饭,并付一观。”毛泽东采用的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既不解释,也不澄清,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最后,听听毛泽东自己对这首词是如何解释的。
毛泽东的国际问题秘书林克在《忆毛泽东学英语》一文中说:“毛泽东还谈到他自己写的几首词的主题思想。1957年5月21日他在学英语休息时说,《沁园春·雪》这首词是反封建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是从一个侧面来批判封建主义的。只能这样写,否则就不是写词,而是写历史了。”
1958年12月21日,作者在《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的书眉上对《沁园春·雪》批注:“《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毛泽东本人对词的解释只是片言只语,点到即止,并不能穷尽对词的理解。古人云:诗无达诂。词也无达诂。像《沁园春·雪》这样的顶峰之作,横看成岭侧成峰,需要我们从各个侧面、多种角度去欣赏,需要我们带着自己的精神个性和艺术品去深入探寻它的思想和艺术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