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賈誼:從來沒有懷才不遇,隻要你不放棄自己

作者:溫伯陵的煙火人間

一、

公元前173年,長安。

諾大的未央宮宣室殿中,昏暗的燭光照眏着兩張年輕的面孔。

“陛下,我想死你了......”

“賈誼,你受苦了。”

漢文帝看着賈誼蒼白的臉龐,心疼的想要掉眼淚。

賈誼看着漢文帝期待的眼神,恨不得用小拳拳捶他的胸口。

那天晚上,賈誼和漢文帝促膝長談。

從北方的匈奴,到長沙的百越;從東方的藩王,到長安的朝廷;從儒家的改革,到宣室的鬼神。

兩人聊啊聊,越說越來勁,漢文帝不知不覺就把屁股下的墊子往前挪,連賈誼的唾沫星子噴他一臉都不在乎。

真愛,無疑。

天亮了,漢文帝伸了個懶腰:“3年不見,我以為學問比你強了,沒想到啊,你還是這麼優秀。”

面對這麼優秀的賈誼,他鄭重其事的安排了工作:“梁王是我最喜歡的小兒子,你去給他當老師吧。”說完,還拍拍賈誼的肩膀,鼓勵他好好幹。

賈誼一臉懵逼:“不留我在長安啊。”

他仰頭長嘯:“老子的命運,不應該是這樣啊。”

賈誼:從來沒有懷才不遇,隻要你不放棄自己

二、

18歲的時候,賈誼就非常有才了。

他随手寫出的文章,就經常刷爆朋友圈,無數人點贊、轉發。

有一天,河南太守吳公登門拜訪:“小夥子,跟我混吧,我看好你哦。”堂堂的省部級幹部親自來請,還有什麼考慮的呢?

賈誼用濃重的河南話說:“中。”

當我們還在備戰聯考的時候,賈誼已經開始輝煌的人生旅途。

在吳公處理公務的時候,經常會歪着頭問他:“小賈,你怎麼看。”上司原本隻是想考考他,沒想到賈誼張嘴就來:“我覺得應該......巴拉巴拉。”

吳公一聽:“嘿,真有道理,就這麼幹。”

如果你懷疑,一個小孩子怎麼會懂這麼多,那你肯定沒見過賈誼努力的樣子。

世間從來沒有什麼天才,隻有努力不息的有志人。

吳公在辦公室忙碌的時候,賈誼在熟讀檔案和材料;

官員們下基層調研的時候,賈誼親眼看見了窮苦百姓的生活;

當别人洗澡睡覺的時候,賈誼還是秉燭夜讀,揣摩學問。

3年的時間,讓這個青澀的洛陽神童經曆了一場鳳凰涅磐。此時的賈誼,早已成為胸懷天地的有志青年。

來吧,偉大的事業在等待着你。

賈誼:從來沒有懷才不遇,隻要你不放棄自己

三、

公元前180年,漢文帝繼位,成為大漢皇帝。

坐在老爸傳下來的龍椅上,他感覺自己棒棒哒,立刻下令:“對封疆大吏進行了政績考評。”

結果,吳公治理下的河南郡位列第一。

人才啊,怎麼能錯過。

此時的漢文帝,剛剛被老幹部們推舉上皇位,急需培養自己的親信嫡系。于是,吳公就被上調朝廷,成為九卿之一的廷尉。

賈誼也水漲船高,順勢被吳公推薦給漢文帝。

命運的安排就是這麼奇妙,24歲的漢文帝和21歲的賈誼,在茫茫人海中相遇,心髒撲通撲通的狂跳:“是他、是他、就是他。”

他們即将上演一出“君臣相知”的大戲,觀衆就是滿朝的文武大臣。

免費送票,不看還不行的那種。

賈誼:從來沒有懷才不遇,隻要你不放棄自己

這時的賈誼官職還不高,隻是個“博士”,級别相當于正處級。

但身在官場,隻要上司想提拔,而你的能力又恰好合适,升官是分分鐘的事。

漢文帝經常心血來潮,拿出一套方案、一道題目交給博士們讨論。别的博士都傻了:“沒準備啊,招呼都不打,不帶這麼玩的。”

可如果幹什麼都要準備好的話,那黃花菜都涼了。

在同僚們抓耳撓腮的時候,賈誼淡定的站起來,對上司提出的問題抽絲剝繭的分析,然後給出精辟、新鮮的答案。

一次、兩次、三四五六次......賈誼持續重新整理着自己的記錄,給漢文帝成噸的暴擊傷害。

優秀的賈誼,讓漢文帝産生了一個錯覺:

“這将是與我終生相伴的賢臣,我們一起讨論學問、分析國情,直到天下大治的那一天,把酒言歡。”

于是,賈誼的官職一次次的提升,隻用了一年的時間就連升幾級,成為太中大夫。

這時的賈誼,才22歲。

賈誼:從來沒有懷才不遇,隻要你不放棄自己

少年得志、皇帝信任,讓賈誼産生了一個錯覺:“無論我幹什麼,都不會有任何人敢反對。”

當時的漢朝創立才20多年,制度還很不健全:

藩王林立,皇權不振;諸侯滿朝,霸占要津;

商人橫行,糧食減産;禮儀不全,人無秩序。

這些事關帝國長治久安的問題,

有人看到了,但是不敢說;有人能做到,但是不願說;

大家都秉持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隻求保住自己的職位和工資。

但賈誼不一樣,他看到了就必須說出來。

因為隻有胸懷道義、滿腹學識,并且以天下蒼生、國家興亡為理想的人,

才配稱為君子,才配稱為儒生。

公元前178年,賈誼給漢文帝寫了一封信,叫《論積貯疏》:

“現在炒糧食的人太多了,必須給予打擊。”

“吃飯的人多而種田的人少,将來糧食從哪裡來?”

“平時不積累糧食,災荒、打仗時什麼辦?”

漢文帝一看,說的太對了,照辦。

賈誼趁熱打鐵,繼續發表意見:

“國家制度不行啊,要進行全方位的改革。”

“有爵位的功臣都應該回到封地去,做個鄉村土豪就行了,絕不能活到老幹到老。”

完了,這種話一說出來,殺傷力太大了,瞬間就有無數支暗箭瞄準了他。

賈誼:從來沒有懷才不遇,隻要你不放棄自己

四、

有爵位的功臣統統回到封地,就是讓周勃、灌嬰等老幹部放棄權利,全部退休養老。

他們跟随劉邦風裡來雨裡去,才掙到爵位,農奴翻身把歌唱。冒着生命危險發動了一場政變,才拿到今天的權利和地位。

資曆、地位、軍權都握在手裡,連漢文帝都得讓着他們,賈誼一介書生,還能翻起浪來?

哎,畢竟是too young too simple。

老幹部們開了一個内部會議,開始了反擊:“賈誼是個不知輕重的年輕人,楞頭愣腦的就像指點江山,我們決不答應,皇帝你看着辦吧。”

老幹部們發怒了,漢文帝有什麼辦法?

隻好把賈誼貶到蠻荒的南方去,讓他擔任長沙王的老師,既能躲避老幹部們的迫害,又可以增加基層工作經曆。

隻要等待機會,君臣二人就可以繼續聯手,大展宏圖。

有時候暫時的退讓,可以更好的歸來。

賈誼:從來沒有懷才不遇,隻要你不放棄自己

公元前176年,25歲的賈誼收拾行囊,走出巍峨的長安城,默默的向長沙走去,一言不發。

他實在想不通:

“為什麼是正确的意見,卻偏偏要被打擊?”

“為什麼是錯誤的政策,就是不能改掉?”

是的,賈誼的意見都是正确的,可那又怎麼樣呢?

世界從來不是由所謂“正确”組成的,而是由活生生的人說了算。

隻要符合大部分人的利益,錯誤也可以是“正确”的。

賈誼從來都沒有明白這個世界的複雜,他隻有滿腹的才華,和敏感的内心。

他沒有看懂漢文帝對他的期許,隻是以為自己被打入冷宮,前途無望。

從此以後,那個意氣風發指點江山的大才子,成了怨天尤人自憐自哀的失意人。

賈誼:從來沒有懷才不遇,隻要你不放棄自己

路過湘江的時候,他想到了投水自盡的屈原。

同樣是忠心耿耿,同樣是報國無門,“寶寶和屈原好像啊,嗚嗚嗚嗚。”

于是,賈誼寫了一篇《吊屈原賦》來吐槽。

在長沙的時候,他正在屋子裡想心事呢,突然一隻貓頭鷹破窗而入。

“啊啊啊啊啊,這是不詳的鳥啊,我要死了嗎?嗚嗚嗚嗚嗚。”

于是,賈誼又寫了一篇《鵬鳥賦》來吐槽。

在長沙整整三年,他除了吐槽就是哀傷,仿佛已經到了世界末日。

有人說,這樣的性格真的不适合混社會。

沒錯,賈誼隻能承受成功的榮耀,卻不能适應挫折的磨砺。

在漢文帝召他回長安的時候,他一度以為自己要東山再起,興奮的與年輕皇帝秉燭夜談。

但當他得知,再次被派到地方擔任梁王的老師後,一顆火熱的心瞬間拔涼拔涼的。

30年前也有一個這樣的人,在中國大地上縱橫馳騁,他的名字叫項羽。

在得意時,他們意氣奮發;在失意時,又變得垂頭喪氣。

他們好像不知道:隻有能控制自己情緒的人,才能控制自己的人生成敗。

賈誼:從來沒有懷才不遇,隻要你不放棄自己

五、

究竟什麼樣的人生才是成功?

有的人要富甲天下,有的人要權傾朝野,有的人要才高八鬥。

我卻覺得,隻有在心如死灰時不放棄,才是真正成功的人生。

時光荏苒、滄海桑田,唯一不變的是此時此刻的勇氣。

賈誼的性格有很多問題:

他春風得意時目中無人,

他承受挫折時自怨自哀,

他才華橫溢卻不辨形勢。

這些都可以做成一頂頂高帽子給他戴上,但是不能否認的是:

在他認為人生無望的時候,依然記得‘鐵肩擔道義’的夢想。

在梁國,賈誼除了教導梁王讀書以外,還要思考很多問題。

匈奴經常入侵、諸侯王權利太大、朝廷制度不全,這些困擾着大漢帝國長治久安的問題,在一個又一個日思夜想之後,他将心中的思考成果,化作筆下的一篇雄文:

《治安策》。

這篇文章有多牛?

簡單說吧,西漢已經出現的社會弊病,潛伏着還未爆發的問題,他都看得一清二楚,并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

這樣的人,往往隻有一種稱呼能配得上:國士無雙。

賈誼:從來沒有懷才不遇,隻要你不放棄自己

他還分析了秦帝國成功和失敗的原因,寫下一篇《過秦論》,做為給皇帝和朝廷的借鑒。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

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

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内,

囊括四海之心,并吞八荒之意。

................

一夫做難而七廟墮,身死人手,

為天下笑,何也?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賈誼是第一個系統分析秦帝國成敗的人,他總結出的結論,影響了後世2000年的統治者,直到現在,還在我們的課本上。

曹丕說:“文章者,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曆史上符合這個評價的人和文章不多,賈誼恰恰是這一小群人中,站在金字塔頂端那個。

賈誼:從來沒有懷才不遇,隻要你不放棄自己

現在提起“賈誼”這個名字,往往和“懷才不遇”挂鈎。

是的,他在短短的33年人生中,得罪權臣、不能重用、有志難伸,終究沒有實作“治平天下”的理想。

甚至因為梁王墜馬而死,他感覺有負漢文帝的托付,自己也郁郁寡歡而亡。

但他驚豔的才華和璀璨的文章,将一個強盛帝國的理想,留在每一個讀書人心中。

此後的幾十年,三代君王和無數英雄們前赴後繼,把他看到的國家、社會痼疾全部鏟除,并且将漢文明超越長城的封障,推到四海去。

直到今天,我們都有一個響亮的名字:漢人。

當我們為“文景之治”、“漢武開邊”而興奮不已的時候,不能忘記那個早已遠去的指路人:

賈誼。

這又何嘗不是偉大的事業?

時代從未辜負賈誼,賈誼從未辜負時代。

如此而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