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何為柳青精神?

作者:無雪的冬天vv

前一陣電影《柳青》上映,從影片品質來看制作夠用心,從推廣力度來看也頗為努力,但票房實在讓人尴尬。是觀衆不懂藝術嗎?是群衆不知道柳青嗎?顯然都不是,而是整個影片對柳青的解讀并不準确,讓人甚至懷疑這個團隊到底有沒有認真讀過柳青作品。是以講述是單薄的,塑造是無力的,遠沒有達到升華一代文學巨匠,弘揚柳青精神的目的。

那麼何謂柳青精神?整天唱高調說什麼“胸中有大義,筆下有乾坤”就是柳青精神嗎?太空泛太無力了,是以影片難免陷入一種淺薄的表象描述,如此也就沒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失敗在所難免。

諸位可曾想過柳青何以放下身段到農村工作?他又是以什麼态度和立場看待建國初期的合作化道路?如果你認真研讀他的《創業史》你就能清晰的看到,柳青是帶着對社會主義的熱愛投入共和國的創業奮鬥的。他為翻身農奴而歌唱,為基層社會主義建設者而呐喊,那是一種由内而外的激情和努力。他看到了一個階級的新生,看到了這個國家的希望,是以他忘我的創作,并因為這創作而感到幸福。

他深入一線觀察了老一代農民翻身解放後的卑微和顧慮,體察了新一代農民的雄心和壯志,也看到了共産黨基層幹部與群衆同呼吸共命運的無私奉獻。他作為一個作家懷着創業深情去記錄書寫他們,是以每一個人物都那麼的鮮活而飽滿。他寫的是農民的創業史,同時也書寫了新中國第一代現實主義作家的創業史,是以他是當之無愧的文學教父。

另外作為一個思想深邃的作家,他洞見了農民翻身解放當家做主的喜悅,為一窮二白背景下的互助合作而高歌。但與此同時當互助合作走向人民公社,再走向後來的一大二共時他也發現了問題。是以他陷入了痛苦的思考,他停下了第三部的寫作。因為他沒想好,沒搞明白,為什麼進入人民公社的大合作之後卻會産生那麼多的消極問題?為什麼吃飽了的農民反而會失去當年創業的激情?當人們天然的私心私利讓本應凝聚的力量陷入一種無解的懈怠,以至于到後來農村的進步再一次受遭遇瓶頸。這種情況一定是柳青先生沒有想到的,是以他放下了曾經繁忙且輕快的筆直到逝去。

衆多周知,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改革是從農村聯産承包責任制開始的。這是中國共産黨人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引下做出的一次重大突破,由此我們走上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這個轉變是柳青先生當年根本無法預知也不可想象的,結合這些我們就可以體察到當年柳青先生内心的困惑和痛苦。是以即便《創業史》沒有按計劃寫完,柳青先生依然為我們樹立了一個高峰,那就是立足人民群衆的悲歡喜樂去創作,而不是無病呻吟自命清高。從這意義上來說,柳青先生自然擔得起人民作家的稱号,他的寫作是熱情的、認真的、神聖的。

綜上所述,如果我們今天要總結柳青精神,那絕不是所謂知識分子對勞動人民的同情悲憫,也不是要以幹部身份扮演什麼大義凜然的英雄。因為他自己也是創業者。隻是農民用的是鋤頭,而他用的是筆墨。他把所有的熱情和能量都獻給了熱愛的社會主義事業,而這種精神境界也是那一代共産黨人的信仰本色。如此也就能解釋他為什麼會放棄優質生活紮根農村,也能解釋他為什麼無私的捐贈了全部稿費,在這一點上可以說他是一個偉大的共産主義戰士。

是以如要把柳青先生的精神進行歸納,那麼是否可以概括為一下幾點:

1、高揚共産主義信仰的偉大旗幟,主動融入社會主義建設的曆史洪流,走與工農相結合的實踐型創作道路。

2、寫作源自現實生活的熱愛,立足人民群衆的悲歡喜樂,為家國繁榮民族複興而動情歌唱。

3、堅持想不好、理不順不寫,說假話吹牛逼不寫,不妥協于非議,不随波逐流,不矯情做作,不無病呻吟,不自命清高,不虛妄堆積,視寫作是天命也是天職。

以上就是我對柳青精神的了解,也不知是否準确,希望大家多多批評指正!

何為柳青精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