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何为柳青精神?

作者:无雪的冬天vv

前一阵电影《柳青》上映,从影片质量来看制作够用心,从推广力度来看也颇为努力,但票房实在让人尴尬。是观众不懂艺术吗?是群众不知道柳青吗?显然都不是,而是整个影片对柳青的解读并不准确,让人甚至怀疑这个团队到底有没有认真读过柳青作品。所以讲述是单薄的,塑造是无力的,远没有达到升华一代文学巨匠,弘扬柳青精神的目的。

那么何谓柳青精神?整天唱高调说什么“胸中有大义,笔下有乾坤”就是柳青精神吗?太空泛太无力了,因此影片难免陷入一种浅薄的表象描述,如此也就没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失败在所难免。

诸位可曾想过柳青何以放下身段到农村工作?他又是以什么态度和立场看待建国初期的合作化道路?如果你认真研读他的《创业史》你就能清晰的看到,柳青是带着对社会主义的热爱投入共和国的创业奋斗的。他为翻身农奴而歌唱,为基层社会主义建设者而呐喊,那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激情和努力。他看到了一个阶级的新生,看到了这个国家的希望,因此他忘我的创作,并因为这创作而感到幸福。

他深入一线观察了老一代农民翻身解放后的卑微和顾虑,体察了新一代农民的雄心和壮志,也看到了共产党基层干部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无私奉献。他作为一个作家怀着创业深情去记录书写他们,因此每一个人物都那么的鲜活而饱满。他写的是农民的创业史,同时也书写了新中国第一代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业史,因此他是当之无愧的文学教父。

另外作为一个思想深邃的作家,他洞见了农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的喜悦,为一穷二白背景下的互助合作而高歌。但与此同时当互助合作走向人民公社,再走向后来的一大二共时他也发现了问题。所以他陷入了痛苦的思考,他停下了第三部的写作。因为他没想好,没搞明白,为什么进入人民公社的大合作之后却会产生那么多的消极问题?为什么吃饱了的农民反而会失去当年创业的激情?当人们天然的私心私利让本应凝聚的力量陷入一种无解的懈怠,以至于到后来农村的进步再一次受遭遇瓶颈。这种情况一定是柳青先生没有想到的,所以他放下了曾经繁忙且轻快的笔直到逝去。

众多周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是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做出的一次重大突破,由此我们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个转变是柳青先生当年根本无法预知也不可想象的,结合这些我们就可以体察到当年柳青先生内心的困惑和痛苦。因此即便《创业史》没有按计划写完,柳青先生依然为我们树立了一个高峰,那就是立足人民群众的悲欢喜乐去创作,而不是无病呻吟自命清高。从这意义上来说,柳青先生自然担得起人民作家的称号,他的写作是热情的、认真的、神圣的。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今天要总结柳青精神,那绝不是所谓知识分子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悲悯,也不是要以干部身份扮演什么大义凛然的英雄。因为他自己也是创业者。只是农民用的是锄头,而他用的是笔墨。他把所有的热情和能量都献给了热爱的社会主义事业,而这种精神境界也是那一代共产党人的信仰本色。如此也就能解释他为什么会放弃优质生活扎根农村,也能解释他为什么无私的捐赠了全部稿费,在这一点上可以说他是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因此如要把柳青先生的精神进行归纳,那么是否可以概括为一下几点:

1、高扬共产主义信仰的伟大旗帜,主动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洪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实践型创作道路。

2、写作源自现实生活的热爱,立足人民群众的悲欢喜乐,为家国繁荣民族复兴而动情歌唱。

3、坚持想不好、理不顺不写,说假话吹牛逼不写,不妥协于非议,不随波逐流,不矫情做作,不无病呻吟,不自命清高,不虚妄堆积,视写作是天命也是天职。

以上就是我对柳青精神的理解,也不知是否准确,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何为柳青精神?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