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百年楊柳青畫莊,大兒媳成了當家人,三代傳承非遺技藝,讓年畫“活”起來|最美家庭·傳家信物

作者:婚姻與家庭雜志
百年楊柳青畫莊,大兒媳成了當家人,三代傳承非遺技藝,讓年畫“活”起來|最美家庭·傳家信物

作者:丹顔 編輯:李津

來源:婚姻與家庭雜志

丹青百幅千般景,都在新年壁上逢。

天津楊柳青年畫距今已有400多年曆史。因色彩豔麗、鮮明活潑、做工精細,被譽為中國四大年畫之首,是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

百年楊柳青畫莊,大兒媳成了當家人,三代傳承非遺技藝,讓年畫“活”起來|最美家庭·傳家信物

而雕版,是楊柳青年畫的精髓所在,如詩中的韻律,曲中的旋律,隽永而深沉。那木料的紋理,仿佛在訴說着千年的故事,那柔和而有力的線條,又似在描繪着生活的百态。

百年楊柳青畫莊,大兒媳成了當家人,三代傳承非遺技藝,讓年畫“活”起來|最美家庭·傳家信物

楊柳青年畫雕版上的每一道痕迹,都凝聚了匠人的心血與智慧,它們如同古老的音符,譜寫着楊柳青年畫的華美樂章。雕版不僅是技藝的展現,更是情感的寄托。它镌刻着歲月的痕迹,承載着曆史的記憶,也傳遞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說到古老的年畫藝術,就不得不提到它的傳承人。老手藝新式樣,父傳子、公傳媳,在第六代傳承人霍慶順和兒媳張宏以及孫女霍宇瑩的傳承與改進中,楊柳青年畫被更多的人認識和喜愛,不斷迸發出新的藝術火花,而一代代傳下來的雕版,也成為霍家的傳家信物。

百年楊柳青畫莊,大兒媳成了當家人,三代傳承非遺技藝,讓年畫“活”起來|最美家庭·傳家信物

青磚黛瓦,古巷幽深。沿着小巷,走進天津楊柳青古鎮,好像走進綿長的時光裡。巷子盡頭,月門洞開,一杆棗紅色幌子橫挑出來,“玉成号畫莊”映入眼簾。

百年楊柳青畫莊,大兒媳成了當家人,三代傳承非遺技藝,讓年畫“活”起來|最美家庭·傳家信物

霍慶順告訴筆者:“在乾隆年間,楊柳青有300多家的年畫作坊,到了抗日戰争時期,就隻剩玉成号一家了。動蕩的年代,民不聊生,老百姓吃飯都吃不飽,完全沒有能力保護年畫雕版。日本人進天津的時候,沒有公路,雨季大街上都是泥,汽車輪打滑,日本兵就挨家挨戶找木闆用來墊路,其中很多都是寶貴的雕版,那麼精美的藝術品就這樣被糟蹋了,簡直是對雕版毀滅性的打擊。

現在,我們手裡僅存着一些老版,必須好好保護起來。比如有一塊老版是八仙人的版,父親告訴我這塊版是給老北京的老百姓用的,印出年畫貼在吊錢上頭,十分新穎,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是以這塊版一直留到現在。”

百年楊柳青畫莊,大兒媳成了當家人,三代傳承非遺技藝,讓年畫“活”起來|最美家庭·傳家信物
百年楊柳青畫莊,大兒媳成了當家人,三代傳承非遺技藝,讓年畫“活”起來|最美家庭·傳家信物

霍慶順的兒媳、“玉成号”第七代傳承人張宏說:“這些老物件用起來非常得心應手,每一件都是非常寶貴的财富,同時,它還是精神上的一種鼓勵,鞭策我不能忘本,鼓勵我還繼續将楊柳青年畫傳承下去。”

霍慶順說:“幾百年來,楊柳青年畫的題材和内容不斷豐富,但無論如何演進,始終蘊含着人民群衆不變的初心,那就是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

張宏一家人想要傳承和發揚的,正是這樣一份美好、一份初心。為此,2023年5月,張宏家庭獲全國“最美家庭”稱号。

百年楊柳青畫莊,大兒媳成了當家人,三代傳承非遺技藝,讓年畫“活”起來|最美家庭·傳家信物

01

年畫做媒人,同窗結同心

“玉成号畫莊”的小院裡,張宏正忙碌着,齊耳短發,一身秋香色對襟長衫,幹練中透着人淡如菊的清雅。張宏的技藝純熟,水筆蘸上粉紅的顔料,手腕輕舒,在“門子”(礬膠水刷貼在印刷好的墨坯上,以便于進行彩繪工序的專用工具)上均勻一轉,娃娃粉嫩可愛的紅臉蛋躍然紙上。

百年楊柳青畫莊,大兒媳成了當家人,三代傳承非遺技藝,讓年畫“活”起來|最美家庭·傳家信物

聽到筆者的誇贊,張宏笑着放下筆:“我的技藝比老爺子差遠了,他可是國家級傳承人。”張宏口中的“老爺子”正是自己的公公——楊柳青年畫“玉成号畫莊”第六代傳承人霍慶順。

公公把老手藝傳給了兒媳,這其中繞不開一個人:霍慶順的兒子、張宏的丈夫霍樹偉。“說起來,年畫還是我和先生的大媒人呢。”

百年楊柳青畫莊,大兒媳成了當家人,三代傳承非遺技藝,讓年畫“活”起來|最美家庭·傳家信物

張宏和霍樹偉是國中同學。1995年,張宏到霍家串門,一進門就被滿屋子精美大氣的木版年畫震撼到了。在以前的印象中,年畫是貼在牆圍子上的簡單裝飾,或是貼在門口泛黃的門神,她沒想到,年畫也可以如此細膩,色彩典雅,内涵豐富。從霍家出來,琳琅滿目的年畫在她腦海裡揮之不去。從此,張宏和霍樹偉有了更多話題,她特别喜歡聽霍樹偉講有關年畫的故事。

“玉成号畫莊”是由霍樹偉的祖父霍玉棠于1926年創辦的,老先生是新中國成立後楊柳青鎮僅有的6名老手藝人之一。從20世紀80年代末起,每年正月十三到十六,霍樹偉家的老院子都要舉行一場特别的家庭年畫展。這是一場真正的全家總動員。爺爺負責制版、印刷、裝裱,姑姑們負責勾描、彩繪,叔叔和父親兼任木工和油工,一個做畫框,一個上漆。

百年楊柳青畫莊,大兒媳成了當家人,三代傳承非遺技藝,讓年畫“活”起來|最美家庭·傳家信物

最初是家庭年畫展,後來一傳十,十傳百,大半個鎮子的人都會來,霍家幹脆敞開大門,讓大家看個痛快。大人看畫,小孩子手裡提着燈,在人群裡鑽來鑽去。等人散了,霍慶順就在燈下給霍樹偉兄弟倆講年畫:“這‘蓮年有馀’的荷花代表和美,魚代表富裕,娃娃手裡抱的魚,是鯉魚頭、鲫魚身、金魚尾,娃娃的左邊的發髻插花代表女孩,右邊的小辮代表男孩,多子多福……”

百年楊柳青畫莊,大兒媳成了當家人,三代傳承非遺技藝,讓年畫“活”起來|最美家庭·傳家信物

聽着霍樹偉的講述,張宏腦海裡顯現出一幅熱鬧的場景:一排排燈籠挂在老院子裡,“蓮年有馀”“迎春接福”“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紅燈映着孩子們的笑臉,熱鬧又喜慶,一幅幅年畫陳列在院中,每一幅都有一個色彩斑斓的故事,每一幅都有一個吉祥美好的寓意。

百年楊柳青畫莊,大兒媳成了當家人,三代傳承非遺技藝,讓年畫“活”起來|最美家庭·傳家信物

随着年齡增長,張宏對年畫的喜愛有增無減,畢業工作後仍然常去霍樹偉家看年畫,兩顆年輕的心也漸漸靠近。看到霍叔叔專心緻志地彩繪勾描,張宏心裡漸漸萌生了一個念頭:要是能跟叔叔學習制作年畫,該多好啊。可老手藝講究“傳内不傳外”,他會答應嗎?

張宏把心底的想法和顧慮跟霍樹偉說了。霍樹偉皺着眉頭,歎了口氣,“确實有點兒難辦,不過嘛,也不是不可能……”“有什麼辦法,你快說!”

“你給老爺子當閨女,就不是外人了。”張宏一愣,随即對上霍樹偉促狹的神情,臉刷地紅了。

02

公公用心教,媳婦認真學

楊柳青年畫分為“勾、刻、印、繪、裱”5大工藝,為了保證品質,制作人往往一生隻從事一項,彩繪是張宏的強項,深得老爺子真傳。

霍慶順告訴張宏,鼎盛時期,楊柳青有300多家畫莊,3000多人從事相關工作,“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如今隻剩下玉成号一家。“咱家的手藝不保守,隻要是能吃苦,真心熱愛這門技藝的,咱們都歡迎。”

1998年,張宏正式拜霍慶順為師。每逢假日或工作閑暇,張宏就去跟老爺子學習。張宏是特别踏實而且能坐得住的人,經常一畫就忘記了時間。學習的同時,愛情也瓜熟蒂落。1999年,張宏和霍樹偉喜結連理,不久生下女兒霍宇瑩。

休産假的時候,張宏也沒閑着,邊帶娃邊學習。霍慶順給她出了個主意,讓她把卧室的一面牆糊上報紙,把畫稿貼在上面練習彩繪。師徒倆一個用心教,一個專心學,婆婆做好了飯,喊上好幾回都沒人來吃。淩晨四五點,霍樹偉一覺醒來,看到張宏還在對着牆勾描。見妻子辛苦,霍樹偉主動承擔了大部分家務。

百年楊柳青畫莊,大兒媳成了當家人,三代傳承非遺技藝,讓年畫“活”起來|最美家庭·傳家信物

師父也是公公,原本親上加親的關系卻也需要磨合。老爺子做事嚴謹,脾氣急,說話直,張宏開始還有點兒不習慣。一次,霍慶順見張宏獨自在畫莊裡忙前忙後,給幾十幅年畫裝框子,把她訓了一頓。張宏有點兒委屈,忍不住跟婆婆訴苦。婆婆笑着解釋:“你爸是看就你一個人幹,沒人幫忙,心裡急,其實是心疼你。老家夥不會說話,一輩子都是這脾氣。”張宏一下子就明白了。

平時,張宏性子比較柔和,可隻要涉及年畫創作,她會堅持表達自己的想法,意見不統一時,還會跟老爺子據理力争。霍樹偉勸妻子:“老爺子說什麼,你就應着呗。”“你這是愚孝,糊弄老爺子。”“做人要靈活,你覺得有道理就聽,其他的可以忽略呀。”張宏想了想,笑了。

漸漸地,師徒倆相處得越來越和諧了,霍慶順發現張宏很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一些新設計理念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逢人就誇。

百年楊柳青畫莊,大兒媳成了當家人,三代傳承非遺技藝,讓年畫“活”起來|最美家庭·傳家信物

2016年,張宏和霍慶順作為楊柳青年畫傳承人參加國家級年畫研修班,在張宏過去的認知裡,年畫隻限于楊柳青,當見識了四川綿竹、蘇州桃花塢和山東濰坊等地的年畫時,她才發現,年畫不僅是一門老手藝,更是一項質樸鮮活的民間藝術。張宏又有了新的想法,成立工作室,讓更多人了解年畫。

張宏和霍樹偉商量:“如果成立工作室,我就得辭職……”霍樹偉特别支援:“你想好了就放手做吧。”工作室成立,霍慶順親手把“玉成号畫莊”的老字号挂了上去。看着沉甸甸的牌匾,張宏忽然感受到了身上的責任。2019年9月,工作室正式對外開放,張宏成了“玉成号畫莊”第七代當家人。

百年楊柳青畫莊,大兒媳成了當家人,三代傳承非遺技藝,讓年畫“活”起來|最美家庭·傳家信物

03

一家人接力,技藝永傳承

愛好變成事業,張宏幹勁兒十足。有一年春節前,張宏接了一份1萬對門神的單,時間緊,任務重。夜深人靜,耳畔隻剩下紙張翻動的嘩啦聲,筆尖在紙上遊走的沙沙聲。墨香徐徐,檀香袅袅,讓人身心都跟着沉澱下來。這分明是一種享受,霍樹偉越發了解張宏了。

從那以後,他時不時就來小院幫忙,工作室的印刷工作幾乎都被他包攬了。張宏誇他:“家傳的老手藝非但沒落下,還越發精進了。”

百年楊柳青畫莊,大兒媳成了當家人,三代傳承非遺技藝,讓年畫“活”起來|最美家庭·傳家信物

年畫不僅要傳承,更要出新。2019年,張宏帶着自己首次創作的年畫作品《福》,參加天津市西青區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畫展。粉底紅福的畫面上,連起四角的蝙蝠構成“五福吉祥”,寓意祈福納祥,四季花圖案祝福祖國繁榮昌盛。在衆多優秀作品中,張宏的《福》脫穎而出,斬獲最高獎項“天津第四屆工藝美術精品獎”。

百年楊柳青畫莊,大兒媳成了當家人,三代傳承非遺技藝,讓年畫“活”起來|最美家庭·傳家信物

首戰告捷,張宏的創作更有激情了。她先後創作了《喜迎二十大》《中華媽祖情,兩岸一家親》《如虎添“億”》《“鈔”級兔》等一系列作品,還嘗試跨界設計,和天津傳統的吊錢結合制成年畫吊錢,把年畫從紙上畫到團扇上……

張宏的創作和家人的支援幫助分不開。每一幅作品從起稿到立意,張宏都先征求師父的意見。老爺子告訴她:“老祖宗的技藝不能丢,這是底線,其餘的,你盡管大膽去做。”年畫作品《喜迎二十大》裡面的兩句詩“國民共建長城固,龍騰虎躍盛世年”是張宏父親貢獻的。作品《如虎添“億”》的靈感則源于女兒的提議,“億”與“翼”諧音,添上翅膀的小老虎,威風凜凜。

提起女兒,張宏笑意滿滿。即将走上工作崗位的霍宇瑩算是楊柳青年畫的第八代傳承人。霍宇瑩才幾個月大時,張宏就帶她去爺爺的畫莊裡勾描學習。兩三歲時,小姑娘就拿起畫筆信手塗鴉,一不小心就把大人們辛苦繪制的年畫塗成廢品。張宏看孩子添亂有點兒着急,霍慶順卻特别寬容:“沒關系,哪能一畫就成?咱們多練練就好了。”

大概是手工技藝能使人安靜,霍宇瑩的性子一直很穩。放了學,她學習,媽媽在一邊勾線條,母女倆互不打擾。張宏很少告訴女兒應該做什麼,但她對藝術孜孜以求的态度帶給霍宇瑩的影響很大。她成績優異,從小到大,年年被評為“三好學生”。

高中畢業時,霍宇瑩想送給同學們一份特别的畢業禮物。張宏建議:“不如就送咱們家的年畫吧,不過,得是你親手制作的才有意義。”在張宏的幫助下,女兒用了兩個多月時間給任課老師和全班同學都送上了自己親手制作的年畫。

百年楊柳青畫莊,大兒媳成了當家人,三代傳承非遺技藝,讓年畫“活”起來|最美家庭·傳家信物

每年春節前是家裡最忙碌的時候,霍宇瑩也主動承攬一些“小活兒”,幫忙印刷、蓋章、裝箱。平時有宣傳楊柳青年畫的公益活動,霍宇瑩隻要有空兒就會陪着爺爺和母親參加,老中青三代齊上場。

作為“00後”,霍宇瑩思維很活躍,覺得楊柳青年畫應該更加多元化。大二時,她嘗試以年畫制作技法為基礎,設計了“煙熏妝漁婦圖案”文化衫。張宏有點兒不了解,霍慶順更是直接說:“黑乎乎的,有嗎好看的?”霍宇瑩笑着解釋:“這可是時下流行的元素。”

第一批50件文化衫放到張宏的工作室,很快售罄。欣慰之餘,張宏不忘告誡女兒:“創新值得提倡,但不能為了單純迎合年輕人而丢掉老手藝。咱們要讓更多人了解并喜歡上楊柳青年畫。”

百年楊柳青畫莊,大兒媳成了當家人,三代傳承非遺技藝,讓年畫“活”起來|最美家庭·傳家信物

張宏在小院裡挂了很多燈籠,展廳牆上挂滿年畫,常年開放供遊客免費參觀。為了更好地介紹年畫知識,張宏也做足了功課。楊柳青年畫畫風細膩,光是給人物畫臉就有20多道工序。張宏說如同女生化妝,上臉好比打粉底,勾臉好比高光鼻影,烘臉好比塗腮紅,罩粉就是定妝。比喻貼切又深入淺出,大家一下子就記住了。

百年楊柳青畫莊,大兒媳成了當家人,三代傳承非遺技藝,讓年畫“活”起來|最美家庭·傳家信物

如果時間允許,參觀者還能來一次印刷體驗,用手臂粗的大棕榈刷蘸取顔料均勻地刷在木版上,蒙上宣紙,再用棕耙拓摩按壓,輕輕揭開,一張線稿就完成了。

百年楊柳青畫莊,大兒媳成了當家人,三代傳承非遺技藝,讓年畫“活”起來|最美家庭·傳家信物

為了給大家更好的體驗,每一幅作品,張宏都親自把關。一天幾千張印下來,胳膊、手都不是自己的了,可聽到大家的歡呼,尤其是看着孩子們舉着自己的作品時綻放的燦爛笑臉,張宏就覺得特别值。

越來越多的人愛上了楊柳青年畫。不少人慕名而來,預訂來年的年畫,還有高校邀請霍慶順和張宏向年輕人展示楊柳青年畫,張宏的社交賬号也有了越來越多的粉絲。

百年楊柳青畫莊,大兒媳成了當家人,三代傳承非遺技藝,讓年畫“活”起來|最美家庭·傳家信物

“弘揚傳統文化,發揚優良家風”是霍家家訓。張宏特意請人寫下來,挂在工作室最顯眼處。傳承楊柳青年畫,是張宏一家人共同的事業。傳遞美好,永葆初心,就像“蓮年有馀”中的胖娃娃,幾百年來總是給人們帶來喜慶和希望。

百年楊柳青畫莊,大兒媳成了當家人,三代傳承非遺技藝,讓年畫“活”起來|最美家庭·傳家信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