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二戰同盟國三巨頭之一羅斯福:敦促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1941年6月22日淩晨3時30分,希特勒采取了不宣而戰的強盜慣伎,突然對蘇聯發動進攻。德國的仆從國意大利、芬蘭、羅馬尼亞和匈牙利也一道參加了侵略蘇聯的戰争。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具有決定性的大戰,在蘇聯國土上展開了。

法西斯侵略軍的來勢異常兇猛,總共出動了190個師的兵力,其中有153個德國師、19個裝甲師和14個摩托化師,3700多輛坦克,4900多架飛機,47000多門大炮和193艘艦艇。

在北起波羅的海,南至黑海的2000多千米的戰線上,向蘇聯發起大規模進攻。希特勒妄想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閃電戰”,在6個星期到兩個月的時間内打垮蘇聯,在冬季到來之前結束戰争。

希特勒誇大其辭地說:“我們隻要在門上踢一腳,整個破房子就會倒下。”

希特勒背信棄義地向蘇聯發動進攻,在西方世界引起了極大的震動,一些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認為希特勒進攻蘇聯,給世界反法西斯戰争帶來了根本性的轉折,隻有緊密地和蘇聯聯合,才能取得這次戰争的徹底勝利。丘吉爾和羅斯福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人物。

6月24日,羅斯福在記者招待會上明确表示:美國準備在可能的範圍内,全力援助蘇聯。

然而蘇軍在戰争初期連連失利,這在美國決策層中引起對援蘇是否明智的争論。

軍事專家們普遍很悲觀,認為“俄國軍隊将土崩瓦解”,“希特勒将在6個星期之内拿下列甯格勒和莫斯科”,“共産黨政府将要垮台”。

他們預言,如果把軍火運往俄國,隻能白白浪費掉。隻有前駐蘇大使喬·戴維斯是樂觀的,他告訴羅斯福:“俄國人手裡的貨色比任何人所知道的都要多,他們是了不起的戰士,不是輕而易舉就能被戰勝的。”

戰争前途未蔔,羅斯福進退兩難。他決定派霍普金斯去蘇聯摸摸底。

哈裡·霍普金斯身材修長而瘦削,一副不修邊幅的儀容,但舉止灑脫,思想敏銳,當時負責《租借法案》的實施,并無明确的官職。他自1940年德國進攻西歐時住進白宮,和羅斯福親密無間,深受羅斯福的信任。

此時蘇聯正處在艱難時期,急切渴望得到外界援助,是以他們對這位總統特使的到來,自然格外重視。

7月27日,霍普金斯抵達莫斯科,當即受到蘇聯最高統帥的接見。斯大林坦率地向霍普金斯亮了家底,把蘇聯的兵員、坦克、槍炮和飛機的數字毫無保留地告訴了他,這些數字遠遠超出了西方人士的估計。

斯大林表示,蘇聯完全能夠守住莫斯科和列甯格勒,但蘇軍急需高射機槍、高射炮、重機槍、步槍以及鋁,尤其需要飛機、坦克和高射炮。

訪蘇期間,霍普金斯還親自到前線進行了考察,蘇聯人民的英勇鬥争精神和必勝信念,給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以緻後來每當駐莫斯科的軍事觀察員發回悲觀的報告時,霍普金斯便表現出極端的憤怒,認為他們依據的隻能是受偏見影響而歪曲了的猜想。

霍普金斯訪蘇,是戰時美國對蘇關系的一個轉折點,也是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建立過程中的重大事件。

羅斯福由此獲得了有關蘇聯實力和前途的大量可靠情報,加深了對蘇聯的了解,進而堅定了他援助蘇聯的信心。9月底,美、英、蘇三國在莫斯科召開會議,簽訂了10億美元的援蘇議定書。據此,美、英每月将向蘇聯提供400架飛機、500輛坦克和其他軍火。

11月7日,羅斯福宣布蘇聯為《租借法案》受援國,美将向蘇提供10億美元的無息貸款。

在援助和支援蘇聯抗擊德國的同時,羅斯福也注意了美英兩國戰略合作關系的加強。自《租借法案》實施以來,美國實際上已同英國站在一起。

羅斯福出于對反法西斯事業正義性所抱有的信念,獨自承擔了援助英國的全部責任。他利用手中的權力,把金錢、武器源源不斷地出借給英國,甚至還指令年輕的士兵們駕着飛機投入戰鬥,或許還要犧牲生命。但是,他一直沒有就這一事業的原則和目标發表過宣言。

而德國進攻蘇聯後,斯大林就立即在廣播演說中明确宣布,他們所從事的衛國戰争,“不僅要消除我國面臨的危險,而且還要幫助那些呻吟在德國法西斯主義枷鎖下的歐洲各國人民”。

羅斯福深感自己在政治宣傳方面落後了,他必須立即采取行動。他曾試圖在一篇關于“四大自由”的演說中公開表明美國政府對這場戰争的原則立場,但又覺得那僅是單方面承擔義務,隻對美國有限制力,而對盟國卻沒有。

經過反複思考,他決定由美英兩國作出一個關于戰争目的與理想的聯合聲明,借以向全世界宣告自己為之戰鬥的崇高目标。

在羅斯福于7月底的一次較長時間的休息之後,8月初,在一支艦隊的護航下,總統率領有關軍政人員乘坐“奧古斯塔号”,秘密來到紐芬蘭附近的大西洋海面上,與英國首相丘吉爾舉行了戰時第一次首腦會議,史稱“大西洋會談”。

在以後的幾天裡,兩位政治家縱談世界局勢,商讨共同的戰略方針。在最後一天,8月12日,他們在“奧古斯塔号”的方形大艙内起草了有關戰争目的聯合聲明——《大西洋憲章》。

憲章提出了8點主張,包括不進行擴張,反對違背人民意願的領土變更,各國人民擁有主權和自治權,在獲得原料和貿易方面機會均等,消除人類的恐懼和匮乏,公海航行自由,建立廣泛持久的普遍安全體制,解除侵略者武裝等。

其中第四點和第八點有關國際貿易和維護戰後和平的聲明曾有很大争議。

美國希望消除世界貿易中的人為限制,英國則不願放棄帝國特惠制,于是在自由貿易之前,加上了“适當考慮各國目前義務”一語。 在第八條中,羅斯福則删去了丘吉爾提出的“有效的國際組織”一詞,代之以“普遍安全體制”,以免英國公衆聯想起國際聯盟。

《大西洋憲章》是一篇反法西斯侵略的宣言。它展現出一種抽象的道義力量,擁有廣泛的宣傳價值,從中既可以看出美國傳統外交的影子,如自由貿易和航海自由,也能找到羅斯福新政的印記,如免于恐懼的自由,公平的社會保障等。

幾乎所有反法西斯國家都立刻接受了它。

至9月15日,已有14個國家附議了憲章,它的基本原則成為反法西斯國家團結合作的政治基礎,并為後來的《聯合國憲章》所采納。

在大西洋會議上,羅斯福拒絕了丘吉爾要美國參戰的請求,但他的言行使丘吉爾相信,美國将為介入戰争尋找一個合理的借口,這正是羅斯福從威爾遜那裡學來的“曆史觀念”。

9月4日,德國潛艇在冰島海面襲擊了美國驅逐艦“格裡爾号”,羅斯福立即抓住這一機會,告訴美國人民說,這一事件“不是北大西洋上的局部軍事行動”,而是“為了在武力、恐怖和屠殺的基礎上制造一種永久性世界體制的既定步驟”。

接着羅斯福又一次顯示了他的比喻才能,稱德國的潛艇是“大西洋上的響尾蛇”,必須“見了就打”。這被認為是“不宣而戰”的聲明,赢得了美國很多公衆的支援。 10月,又有兩艘美國軍艦被德國潛艇擊傷和擊沉。羅斯福宣布,“射擊已經開始,曆史将記住是誰放的第一槍”。羅斯福的這些慷慨陳詞,沒能創造出一種适宜的宣戰條件,隻是促使國會在11月再次修改了《中立法》,允許武裝商船,恢複美國船隻開赴戰區進行貿易的權利。然而一個月後,太平洋珍珠港的隆隆炮聲終于幫助羅斯福實作了參戰的願望。

美國參戰後,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擺在了羅斯福的眼前。現在已經有26個國家對軸心國作戰,但是他們既未結成同盟,目标也互不一緻。人們僅僅是為了儲存自己或為了自身的自由而戰,這是不夠的。要證明這場戰争是正義的,就需要确立一個莊嚴的道德觀念。

他清楚地記得,威爾遜的理想是如何鼓舞了上次大戰中的盟國,也記得威爾遜由于未能使其他國家對他的原則承擔義務而帶來不幸的後果。

他建議所有對軸心國作戰的國家都把《大西洋憲章》的原則作為從事這場戰争的目标和未來世界的基礎,發表一個共同的原則宣言,這一建議很快得到各國的贊同。唯一的實際困難是給這個大同盟起個什麼名字才好。

他覺得“同盟”這一名稱太容易使人回想起過去的失敗,而“聯盟”會使人對美國人産生偏見,對丘吉爾提出的“合作國家”他也不中意。後來他終于找到了十分滿意的名稱——“聯合國家”。

1942年1月1日,以美、英、蘇、中為首的26個反法西斯國家的代表齊集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莊嚴宣布:各國政府完全贊同《大西洋憲章》各項原則,“保證使用其全部軍事和經濟的資源”,打敗法西斯主義,“并不與敵人締結單獨停戰協定或和約”。

這一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起來。就羅斯福個人而言,這一同盟的形成充分展現了他的遠見卓識,是他為世界反法西斯事業做出的獨特貢獻。

美、英、蘇三國在反法西斯戰争中進行了有效的合作,但在開辟歐洲第二戰場的問題上存有分歧。

早在1941年,蘇聯政府就要求英國向法國北部登陸。可是英方一直未給予明确的答複,隻是籠統地說,英國政府在對德戰争中“必将給予蘇聯一切可能的援助”。

美、英上司集團推遲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計劃後,羅斯福就召集軍政會議,着手制訂實施在法屬北非登陸的“火炬”計劃。

1942年7月15日,即霍普金斯等赴倫敦前夕,羅斯福對這位心腹交底說,如果進攻西歐的計劃不能實作,那麼可供考慮的是北非和中東。在這裡,美國的目的,就是趁法蘭西帝國之危來擴大美國的影響。關于這一點羅斯福的兒子埃利奧特有很好的記錄。

7月下旬,美、英兩國聯合參謀長委員會開始在倫敦拟制“火炬”的具體作戰方案。經過反複磋商,9月20日經羅斯福和丘吉爾最後準許,确定在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和阿爾及利亞的奧蘭、阿爾及爾三處同時登陸。

參加“火炬”作戰的美、英遠征軍共有13個師,650艘軍艦和運輸船。首批登陸的部隊為7個師,共約11萬人。此外還有幾個空降營将參加這次行動,其任務是占領敵防禦縱深内的機場和要地。這次登陸的空中保障,将使用1700架飛機,其中絕大部分都駐守在直布羅陀要塞。

在北非登陸是西方盟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第一次進攻性的戰役。它既有戰略意義,又有道義上的意義。

1943年4月19日,盟軍集中優勢兵力發起總攻。英國第八集團軍自南向北實施突擊,美、英遠征軍自西向東發起進攻,經過18天的戰鬥,于5月7日分别攻占了突尼西亞城和比塞大港。25萬德、意軍隊由于沒有運輸船隻可供撤退,便于5月13日宣告投降。

至此,盟軍在北非已全部肅清德、意軍隊,從根本上改變了地中海的形勢,并為爾後在意大利的西西裡島登陸創造了良好條件。

北非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美國軍民的鬥志,運籌帷幄的羅斯福總統尤為高興。他對指揮這一戰役的總司令艾森豪威爾将軍稱贊不已。

他在白宮對記者說: 艾森豪威爾将軍已經完成了一件多麼漂亮、多麼艱巨的工作,他現在是多麼細心、多麼巧妙地在指揮着他手下的士兵。我今晚要對你們說——也對他說——我們完全信任他的上司。對他作為一名軍人的品格高度獎賞。

此次戰役後,由英國首相丘吉爾提名,艾森豪威爾将軍擔任了美國、英國、澳洲等多國部隊的最高統帥。

關于太平洋戰争局勢,羅斯福說:“我們不指望浪費時間,慢慢地、一個島一個島地越過廣闊的太平洋前進,直至最後打敗日本。直接通往東京的道路比比皆是。我們對所有這些道路都會加以考慮。”當時的太平洋形勢令人欣喜,繼中途島大捷之後,經過多次激烈的戰鬥,日本大學營又向聯合艦隊和第八方面軍下達從瓜達爾卡納爾島(以下簡稱瓜島)撤退的指令。

瓜島是個有着一個奇怪的西班牙文名字的小島,位于死火山山脈形成的所羅門群島的南部。該島的南海岸雖有一條很窄的平川,但緊挨着的就是山地。在該島的北部有一片可供修建機場的平地,這塊平地幾乎全被熱帶森林覆寫,到處都是椰子林和茂盛的野草,一下雨,交通便被無數的河川溝壑阻斷。這片平川就是盟軍奪取的主要目标。經過艱苦的戰鬥,瓜島戰役,盟軍擊斃日軍1.5萬人,俘虜日軍1000餘人。

羅斯福多次強調,要乘勝前進,向敵人發起更猛烈的沖擊。

為了推動反法西斯戰争的勝利進展,在“火炬”戰役期間,羅斯福總統又以病殘的身體,跋山涉水,遠渡重洋,在1943年1月14日至23日,前往北非卡薩布蘭卡與丘吉爾首相舉行了為期8天的會談,并在這裡會見了戴高樂将軍和法國其他有影響的人物。

美、英兩國的三軍參謀長們在羅斯福到達之前已經開了3天會議,并對最後擊敗突尼西亞的德、意法西斯軍隊之後可能發動的幾次戰役進行了審議。打算進攻的目标包括撒丁、西西裡、克裡特、羅得島、多德卡尼斯群島和希臘本土。

在羅斯福和霍普金斯參加會議之前,就已進行過許多争論,此後因馬歇爾一直力促在1943年進攻法國北部,争論更加熱烈。

在美國,不僅海軍極力主張加強太平洋戰場,人民也有強烈的對日複仇情緒,輿論中還有一種意見認為美國在歐洲是為拯救英國而戰,亞洲戰争才真正與美國切身利益有關。

經過反複讨論、磋商,在卡薩布蘭卡會議上并沒有改變以歐洲為主戰場的戰略總方針,但對開辟第二戰場問題仍未作出明确的保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