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氏家族大事記(三)
洛甯縣姓氏文化研究會張澤武整理
本篇試圖沿兩條主線來叙述張氏家族的發展史。
其一:按照張氏家族的發展史叙述,從張氏得姓起源到曆代遷徙,從得姓始祖揮公到西周先祖張仲,從同州始祖張載到永甯德裡張氏始祖仲文公,以至延續發展到現代,脈絡曆曆可考。
其二:力圖展現一個張氏家族發展的橫向聯系,永甯德裡張氏和同州張氏、大門樓張氏以及渑池縣千秋鎮張氏,他們本為一體,相輔相成,密不可分,榮辱與共,同宗共祖,血脈相連,分布各地,心心相印,緊密相關,宗族聯誼,共叙親情。
張氏家族大事記主要意圖在于為張家後人展現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面,有張氏得姓始祖揮公創制弓箭的輝煌、有曆代先祖遷徙的悲壯情懷,有曆代先祖開拓創業艱苦奮鬥的曆史軌迹,有張氏曆代先賢的成功之路,有張氏曆代英才俊傑忠貞報國,居家孝友,為了家族、為了民族、為了國家,他們在家族、民族和國家遇到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力挽狂瀾,舍生取義,弘揚了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傳承了張氏家訓家風,為家族、為社會、為國家做出了突出貢獻,豐功偉績,可歌可泣,祖功宗德,永載史冊,承前啟後,繼往開來。
明朝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歲次已巳。
五月二十三日子時,張論夫人段氏生于永甯縣谷圭裡谷圭村,其父段公諱班,母馮氏。段氏世居谷圭裡,明洪武年間遷此。
谷圭村《段氏族譜》
明朝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歲次辛未。
四月初四日,張氏四門九世先祖張論出生于河南府永甯縣(今洛甯縣)城南二十裡金門川王召裡德裡村(今陳吳鄉德裡村)一個世代耕讀的農民家庭。其父張士益24歲,母朱氏25歲。
明朝萬曆七年(1579年),歲次己卯。
張寵,同州東雁羗村人,廪貢生,授甘肅省慶陽府階州學正。
張檢躬,同州東雁羗村人,名學易,明萬曆年間廪貢生,萬曆七年(1579年)舉人,任山西平陽府浮山縣知縣,升平陽府知府,未到任,病故。
明朝萬曆十一年(1583年),歲次癸未。
張論補弟子員。
明朝萬曆十二年(1584年),歲次甲申。
張論廪于學宮。
明朝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歲次癸巳。
張論被選拔為歲貢生。
明朝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歲次乙未。
張鼎延妻廉夫人本年六月十五日子時生于永甯縣底前裡庫谷西岸上高村(今底張鄉上高村),其父廉公諱養心,貢生,曆官河南開封府太康縣儒學訓導。上高村廉氏,明萬曆年間遷此。
明朝萬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歲次丙申。
明萬曆二十四年丙申【1596年】二月二十五日寅時,張鼎延出生于河南府永甯縣(今洛甯縣)城南二十裡金門川德裡村(今陳吳鄉德裡村)耕讀之家。其父張論25歲,母段氏26歲。
明朝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歲次庚子。
秋,張論參加河南鄉試,考中庚子科舉人。
明朝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歲次己酉。
秋,張讃參加河南鄉試,考中己酉科舉人。“署固始縣教谕,尋升山東樂陵縣知縣,曆江南松江府同知,升順天府治中,殉難載明史。”
明朝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歲次庚戌。
春,張論同二弟張讃進京參加會試,張論考中貢士,參加殿試,考中庚戌科第3甲159名進士。張讃落榜而歸。
明萬曆四十年(公元1612年),歲次壬子。
張論授兵部觀政,開始在德裡村修建宅第,德裡村遺留有銘石,以紀其事。南寨之南有張論故居,三進院落,緊靠坡跟,世傳被李自成農民軍燒毀,故居東南有花園和養魚池,遺迹尚存。民國六年(1917年)《洛甯縣志》卷一【補續古迹】雲:“張中丞故宅:張中丞諱論,字葆一,明天啟時(1621--1627年)官四川巡撫,遺宅在金門川德裡村。村南有古柏一株,大十數圍,高四丈許,周身螺紋,枝葉亦然,青蔥蓊蔚,奇特異常,傳聞系中丞手植,四方好古之士,每盤桓樹下,流連不能去雲。”這株古柏為螺紋柏,相傳是張論種植,1958年被砍伐。1995年夏我在德裡北寨發現一奇石,有石刻銘文。經考證,為張論故宅大門石鼓底座殘石。遺石上面有文字,曰:“明萬曆四十年,本宅兵部觀政,安石銘曰:…質惟琮爾,… 閥閱邛颙,… 以介子”之語。
明朝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歲次癸醜。
張論服阕,初授行人司行人,皇華使節。
明朝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歲次乙卯。
秋,張鼎延參加河南鄉試,考中乙卯科舉人。
明朝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歲次戊午。
張論授官陝西道監察禦史。張論經過陝西同州,回故裡雁羗村聯宗認祖。
明朝萬曆後期(1600-1620年)
張論在德裡村北寨修建關帝廟,廟中原有一張五色石貢桌,相傳為張論從四川運來。
明朝萬曆年間,張正蒙,渑池縣城人,“天性樸實,克敦孝道。親死廬墓,有司旌之”。張金榜,“正蒙子,親死,廬墓三年。縣學額其門曰:“一門雙孝”。
大門八世張士厲、張士紀兄弟由德裡遷居上陳宋村。清順治年間,十世張瑜延、張瑞延兄弟由陳宋村遷居禮村;張祜延由陳宋村遷居禮村;清康熙初年張祜延遷居張家嶺。
明朝天啟元年(1621年),歲次辛酉。
天啟改元,張講以天啟皇帝登極恩膺明經高第,試于吏部,谒選得唐山縣知縣。
二門九世張震域,字乾初,号龍翔。明天啟甲子以歲貢,入都考階知縣,不就。
八月,張論授四川巡按,前往四川平定奢崇明、安邦彥叛亂。
明朝天啟二年(1622年),歲次壬戌。
春,張鼎延進京參加會試,考中貢士。參加殿試,考中壬戌科第3甲第92名進士,授官行人司行人。
四川巡按張論奏陳兩種架木抛石法。可以守城。名曰:“獨角虎”,可以随方旋轉,禦賊一、二百步之遙。上命依式制用,以備戰守。三年,巡視京營給事中彭汝楠奏陳用“飛石”守城。原文曰:“其飛石架,每營各造一百架,以備守城之用。”
明天啟年間四川巡按張論在南寨修建張氏家廟一座,被李自成農民軍燒毀,其子張鼎延清順治年間重建,舊址今不可尋。
清乾隆元年《四川通志》
明朝天啟三年( 1623 年),歲次癸亥。
在永甯城建“父子進士坊”,為父萬曆庚戌科進士張論,子天啟壬戌科進士張鼎延建;在永甯城為四川巡按張論建“柱史坊”張論主持修建“德裡城”,即德裡南寨,為明天啟年間四川巡按張論所建,即世稱“德裡城”。德裡村由南寨和北寨兩個古寨組成。清朝相繼重修,至今南寨西崖根猶稱“城後頭”,遺迹尚存。
明朝天啟四年(1624年),歲在甲子。
授張論為大理寺左丞。
明朝天啟六年(1626年),歲次丙寅。
授張論為通政司右通政;秋,張鼎延次子張璿出生;張論與三弟張讃、長子張鼎延、長孫張琯同遊金門山,張論、張讃、張鼎延、張琯分别以《登金門山絕頂》為題,賦詩唱和。其詩後被張鼎延刻入《琅華館帖》傳世。
《琅華館帖》張論《登金門山絕頂》
十二月二十七日,張論母朱氏病故。朱氏以長子張論顯貴,诰贈淑人;以孫張鼎延顯貴,诰贈夫人。按:朱氏生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十二月十三日,逝于明天啟六年【1626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壽八十一。
明朝天啟七年(1627年),歲次丁卯。
正月,張論丁母憂歸裡守制;十二月甲辰,吏部考選部屬各官授給事中,張鼎延授兵科給事中。
張閱機,同州雁羗村人,明天啟年間邑庠生,天啟七年歲在丁卯正月張閱機、張其珽纂修東雁羗村《張氏家譜》。
張其珆,同州雁羗村人,廪貢生,授甘肅慶陽府儒學教谕。
作者簡介:張澤武,洛甯縣陳吳鄉新寨村人,2003年發起并組織成立了洛甯縣姓氏文化研究會,任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2006年參與組織籌備成立洛陽姓氏文化研究會,任副秘書長。2017年被推舉為洛甯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