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八年(1590年)四月十八日,是郭樸的八十大壽的日子。
幾天前,郭焜就與家人商議,準備邀請親朋好友,為父親做壽宴。郭樸拒絕,再三囑咐,不得驚動親朋好友,更不得擾動官府。
這一天,郭樸早早起床,洗漱完畢就來到書房,煮茶焚香,坐在案前整理自己為官以來的章疏和詩文。郭樸弱冠之年中高科進士,久在翰林,又是以詞臣侍奉先帝,自然留下許多詞章,尤其緻仕回鄉之後,遊山玩水之餘也多有吟風弄月佳作,他都藏之笥箧,從不示之于人。進入晚年,回想往事,也不免常常取出來,玩味再三,以作懷思。
他拿出一張舊作,輕輕吟道:“傳道東郊構草堂,鄉心南逐雁翺翔。田園未許成荒徑,竹樹何妨近短牆。村遠雨晴時聽笛,簾虛月白靜焚香。子雲自謂耽元者,十載甘為執戟郎。”
當年,父親去世,郭樸回鄉丁憂,在後院建起一座草堂作為書房,耕讀為樂。回朝後,他見官場傾軋,黨同伐異,就想着有那麼一天,回歸林下,隐居鄉間,做一個逍遙翁。後來,他緻仕回鄉,屢次征召,也寫了不少述懷的佳句。
他揀出數章,吟道:“茅廈三間蔽日,槿籬四面遮風;谷口扶犁野叟,漢蔭抱甕團翁。幾上一編農譜,壁間幾幅耕圖;生事不豐不儉,主翁非智非愚。”
突然,一個家人推門而入,氣喘籲籲說道:“老爺,門外來了朝廷天使,讓您去接旨呢!”
“什麼天使?”郭樸聞聲站起來,顧不得收拾幾案,說道:“你快去讓全家子男到大門外候着,我這就去接旨!”
郭樸急忙找出朝服,穿戴已畢,策杖來到大門外。
大門外,三匹快馬前,站着三個行人司官員。為首一人見郭樸穿着朝服出來,高喊道:“奉天承運,皇帝诏曰:原任大學士郭樸,器局凝重,學問淵源,曆事先帝,鼎铉特著,為三朝之元老;退居二十餘載,山林養重,端揆表率,系四海之具瞻。郭樸輔弼舊臣,年及八十,齒德俱茂,名位兼隆,恩數宜渥,欽命行人司行人姚思仁奉旨,于四月十八日到門,恩诏存問,月給食米四石,歲撥人夫六名應用,欽此。”
郭樸與衆子孫跪在地上,行五拜三叩大禮,口中說道:“謝皇上隆恩!”
禮畢,郭樸上前參拜朝廷天使,姚思仁連忙扶住,說道:“郭公請起,您是皇上的輔弼勳臣,德高望重,今天又是壽星仙翁,該是我為您賀壽!”
郭樸笑道:“我是一介草民,蒙皇上不棄,偶沾甘霖,有勞天使,請進府飲茶說話。”
郭樸引着天使來到書房,忙命人上茶,說道:“天使一路鞍馬勞頓,請坐下說話。”
姚思仁環顧書房,見陳設簡陋,環堵蕭然,說道:“來的路上,我們三人還以為郭府一定是深宅大院,高屋華廈,誰知一見卻隻是鄉間一小康之家,就連郭公的書房也是如此簡樸,可見彰德府曆任知府的奏章确無誇大之辭!”
郭樸疑惑不解,問道:“什麼奏章?”
“我來的時候,聽禮部官員說,曆任彰德府知府奏稱郭公緻仕歸休之後,閉戶讀書,謝絕交遊,茹蔬布衣,節儉傳家,卻廣施仁義,扶危濟貧,造福鄉裡,這也才有皇上的嘉獎存問。”
郭樸跪下,說道:“多謝家鄉列位賢守的謬贊。其實,赈災修渠,編纂《彰德府志》,修葺學宮,都是曆任賢守的惠政,郭樸也隻是襄贊而已,不敢居功。請姚天使回複聖上,郭樸于耄耋之年,得沐天恩,隻能率子孫望阙焚香,跪問聖躬萬福。”
姚思仁站起身,說道:“皇上還有手谕,着郭樸将編纂的《彰德府志》和刻印的宋相韓琦《安陽集》五十卷進呈禦覽。”
郭樸叩首道:“郭樸遵旨!”
姚思仁扶起郭樸,說道:“姚某公務在身,這就回京複旨。”
郭樸率子孫将姚思仁送到官道旁,命六子郭燦随同天使進京謝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