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中國人最早都是單眼皮?兵馬俑沒有雙眼皮,雙眼皮是唐朝才流行的</h1>
有時候,長相分明能成為反映地域生活和記錄曆史的一種形式,甚至可以說是寫在人們臉上的文字,等待着有趣味的科學解讀。
道理很簡單,先舉幾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咱們中國人,相對來說,北方人要比南方人身材高大,而南方人皮膚一定比北方人好。這種長相甚至還決定了各自不同的性格,身材高大的北方人一般都比較粗犷,南方人一定相對細膩。

再如人種學,分明也是從這方面入手的科學,即根據人類在一定的區域内,曆史上所形成的、在體質上具有某些共同遺傳性狀,包括膚色、眼睛的顔色、頭發的顔色和發型、身高、面型、頭型、鼻型、血型、遺傳性疾病等,對人群進行分類科學的解釋和研究。如今,黃種人,白人和黑人,有着不同的生活區域和曆史,相貌各異。如果咱們中國人,有人忽然生下孩子成了紅頭發、藍眼睛的,人們一定會說是基因突變或被混血了。
曆史與地理就這麼有意思,它們似乎決定着人們的長相。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咱們中國人的單眼皮和雙眼皮。
現在,有些人覺得單眼皮不是很好看,喜歡去做拉或割的手術,比如我的一位朋友,四十多歲,半輩子的單眼皮了,突然就想擁有雙眼皮,做了手術,把眼皮變得像“花兒”一樣漂亮。雙眼皮和單眼皮中也有咱們中國人的曆史。流傳于網絡的說法大約是這樣的:雙眼皮是在唐朝以後才在我們中原地區和南方地區出現的,而這之前生活在中原地區和南方地區人們都是單眼皮,俗稱丹鳳眼,尤其是中原地區。
丹鳳眼應該是細長的,細而不小,眼尾平滑略微上翹,上翹幅度有别于吊眼。盡管作為一種眼型,丹鳳眼并不特指單眼皮,可以是外雙,也可以是内雙,但在網絡的流傳裡,網民們還是用它來表達單眼皮的主張。古人雖沒留下照片,卻留下了塑像和畫,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去粗略地看看。
秦兵馬俑,它們的形象幾乎是沒有雙眼皮的。在漢代,雙眼皮似乎更多了,到了唐代,雙眼皮逐漸盛行。漢代的俑除了有雙眼皮,表情也沒秦俑一樣嚴肅,面部的肌肉繃得不是那麼緊,還有一絲絲的松弛感。它似乎和當時人們的心态有關,短暫的秦朝經曆了許多殘酷的戰争,到了漢代,人們的情緒終于可以放松,然後再表現出來。唐朝,放松已經成為了寬松,俑和畫的形象不但豐滿,而且穿着或多或者少有些暴露,雙眼皮很普遍。
在唐朝,能說明雙眼皮很普遍莫過于敦煌的壁畫,在這裡舉一個具體的人的畫像。他叫李聖天,所處的時代唐朝其實已經覆滅了,中原出現了五代十國的封建割據狀态。912年,本來叫尉遲婆跋的他繼位為于阗王,自稱“唐之宗屬”,并以唐朝國姓李氏為姓。于是,于阗政權就被人們稱為“李氏王朝”。畫像上的他頭戴冕旒、衣飾日月、手持香爐,活脫脫一個身材高大的雙眼皮男子,他的王後曹氏是沙州統治者曹議金的女兒,也分明是雙眼皮。再結合當時一些胡人的畫像、俑像,人們似乎可以斷定雙眼皮中有着“外來”的因素,是民族融合的産物。
事實也是這樣的,唐朝高度發達,胡風盛行,大量的胡人進入中原地區,胡漢通婚,人們吃胡餅、胡瓜、胡菜,用胡床、賞胡樂、跳胡舞等等,雙眼皮不但很“普及”,而且受到了文化層面的認同,流行了起來。但這并不是說,唐朝人就全成了雙眼皮了,或者,唐朝以後,中國人就全成了雙眼皮,人們在唐及其以後一些仕女圖中依然可以看到單眼皮的存在。比如,明代著名畫家唐寅仕女圖,就能看到那幾位仕女雖然有些偏胖,但分明是單眼皮。
最後,我們一起來看看清朝人的畫像和照片。先看康熙的吧,在故宮裡,有一張他老年的畫像,一眼就能看出他是個單眼皮。再看乾隆的,畫像上的他雖然很年輕,很瘦,卻是雙眼皮,而他的母親崇慶皇太後一看就是雙眼皮。再看慈禧照片,她可能是個單眼皮,但在一些塑像裡,她卻被塑造成了雙眼皮。
這樣一說,就有了一個關于雙眼皮、單眼皮的曆史答案:我們這個民族一直是不斷融合的,對于中原人來說,雙眼皮可能有“外來”的因素,但對于中原以外其他少數民族來說,單眼皮卻分明有着“外來”的因素。我們這個民族就是在你來我往中成長壯大起來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終成為了一個整體,就像雙眼皮與單眼皮到後來讓人很難厘清誰是誰了一樣。而這正是我們的曆史,那些割雙眼皮的人割走或割出的也都是自己的曆史。
本文圖檔來自網絡,向原作者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