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單于頭曼城 考證
梁堅
匈奴是戰漢時期,中國北方草原上的一支遊牧民族,據記載;公元前300年左右,匈奴興起于今標頭市以北的陰山中部,之後的600多年,匈奴馳騁于亞歐大陸,對中國和世界的曆史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早期的匈奴;《匈奴列傳》載;“自淳維以至頭曼 千有馀歲,時大時小,别散分離”,匈奴自從淳維開始到頭曼單于以有一千多年了,聚落時大時小,有時民族也别散分離。
戰國時;匈奴并不強大,領地夾在草原遊牧民族東胡與月支之間,史書記載;戰國時匈奴侵犯趙國邊境,被李牧擊敗,《匈奴列傳》載;“匈奴不敢近趙邊城”。
秦朝;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率軍北擊匈奴,蒙恬将匈奴趕到了陰山以北。《漢書》記載:“匈奴失陰山,過之未嘗不哭也”,“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之後秦朝在陰山中,今標頭固陽境内,修建了阻擋匈奴的秦長城,北距匈奴的石頭城3公裡,蒙恬北擊匈奴,但未傷及單于的頭曼城。
公元210年“諸侯叛秦……匈奴得寬,後稍渡河南”。
秦軍隻在陰山中 駐紮了五年左右的時間,匈奴又傳回了陰山。
漢朝;漢初時匈奴興起,劉邦不敵強大的冒頓單于,漢朝每年與匈奴和親,并向匈奴進貢金銀絲綢等珍品,以換取邊境的太平。
到漢武帝時,開始反擊匈奴
《匈奴傳》載;“将軍衛青出上谷,至茏城,得胡首虜七百人”,公元前127年,武帝派遣衛青率軍,奪回了被匈奴占據的河套及陰山地區,衛青打到了“茏城”這個“茏城”應是標頭市以北的陰山中部,是匈奴的都城“頭曼城”也稱為“龍城”,這次勝利奠定了漢武帝擊敗匈奴的決心。
漢武帝從衛青打到“龍城”,至太初三年将匈奴的“龍城”圍到漢長城以内,用時25年,這期間迫使匈奴 向西北遷都于“北龍城”。
《史記·匈奴傳》“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漢使光祿徐自為出五原塞數百裡,遠者千餘裡,築城障列亭至盧朐”
公元前102年武帝派遣徐自為,修築了一條出五原郡以北數百裡(今測量170公裡) ,東西長數千裡,阻擋匈奴的漢北長城。
據《漢書·地理志》;“五原郡”“稒陽”縣下注曰:“北出石門障得光祿城,又西北得支就城,又西北得頭曼城,又西北得虖河城,又西得宿虜城”。
從這段記載中可以看出;“得”的内涵。
1)北出石門障,“得”、“又西北得”、“又西北得”等,得是獲得 取得的含義,說明支就城,頭曼城,虖河城,宿虜城不是漢城,是漢朝取得匈奴的城。光祿城是在取得匈奴的地盤建的城,故也曰“得”。
2)蒙恬北擊匈奴,隻是将秦長城建到離匈奴石頭城3公裡的地方,未重創匈奴。而漢武帝的長城,建在陰山以北大約140公裡的位置(今白雲鄂博以北)。将匈奴的多座石頭城都圍在其中,包括匈奴的都城“頭曼城”。
頭曼城的位置衆說紛纭,人們一直都在尋找,史料記載是在内蒙古標頭市固陽縣境内。
《漢書》記載;“陰山東西千餘裡,草木茂盛,多禽獸,本冒頓單于依阻其中 制作弓矢,來出為寇,是其苑囿”。
這段記載了“陰山”(現在標頭北面的烏拉山)草木茂盛,有很多的野生動物,是冒頓單于生存和放牧的地方。
冒頓是曆史記載的第二代單于,在位期間統一了北方草原,其父是匈奴國的建立者頭曼單于,頭曼單于在陰山山脈中,建有匈奴國的都城頭曼城。
《史記·匈奴傳》載;“當是之時,東胡彊而月氏盛”,戰國末年,那時的匈奴民族東邊有強大的東胡,西邊有的強盛月氏,正南邊過陰山,過黃河是趙國的邊城九原。早期的匈奴民族應發源于陰山山脈中的頭曼城。
頭曼城是以第一位匈奴單于,頭曼命名的匈奴王城,是史書上記錄的第一座匈奴都城,也被稱為“龍城”,城内有号令匈奴各部的單于台。
要尋找考證“頭曼城”,必先找到《地理志》中記錄的“五原郡”、“稒陽”、“石門障”、“光祿城”、“支就城”的位置,并符合在光祿城西北的方向,且應在徐自為修築漢外長城的範圍之内。
“五原郡”;遺址是標頭市南郊的麻池古城,史見于戰國燕國,公元前300年趙武靈王擴地至九原。見筆者《九原郡新考》。
“稒陽”延用了戰國的固陽城,遺址是位于標頭市共青農場村北的敖陶窯子古城。東漢時轉至“蔔太古城”見筆者《漢代標頭五原郡所轄古城 定名淺析》
“石門障”位于標頭市昆都侖溝溝口北2.5公裡,溝内的一座小山上,是守衛和傳遞溝内資訊的小障塞。
“光祿城”即是“光祿塞”,太初三年 (公元前102年)漢武帝派光祿勳徐自為,修築了一道防禦匈奴的塞外長城, “ 出五原塞數百裡,遠者千裡,築城障列亭”,即出五原郡的石門溝古道,以光祿城為起點,囊括了西北方向的多個匈奴的城,在五原郡以北大約170公裡的位置,建了東西方向千裡的長城和城障。
光祿城是光祿勳徐自為,囊括西北方向匈奴城的起點。也是本文考證匈奴頭曼城位置的關鍵。
筆者在2012年發現了光祿城,受到了學者們的廣泛認可。
在位于昆都侖溝(石門古道)内,被當地人稱為套路壕,在與昆都侖溝相交的三叉路口西南坡地上,有一片古代遺址,現存城牆東西450米,南北300米,① 城内地表殘陶片殘瓦片衆多,發現有高規格的18厘米的大型雲紋瓦當殘片,帶有“固”字戳記的陶片。筆者認為;套路壕古城就是人們尋覓已久的光祿城。
光祿城的位置應符合以下曆史記載;
1)“北出石門障得光祿城”,《地理志》
2)“城東北有懷朔古城”,《通鑒地理通釋》
1)套路壕古城遺址,是北出石門障的第一座較大的古城,東西450米,南北300米。
2)套路壕古城遺址的東北方向,就是北魏時期的懷朔鎮遺址。
套路壕古城符合了以上的兩條曆史文獻記載,也是北出石門溝古道進入奴氣溝古道,通往漠北草原和塞外長城的必經城障。
出了套路壕古城就是陰山北假的廣闊地帶,其中北假中也有幾座古城,有些學者将其稱為“光祿城”。筆者認為;無論将其中哪一座古城定為“光祿城”都沒有将套路壕古城定位為“光祿城”符合曆史記載。
1)其他古城沒有符合曆史記載的“五原郡”、“稒陽”、“石門障”一系列古城位置的佐證。
2)其他古城或離“五原郡”較遠,或處在陰山北假中,無天然障塞之險要位置。
3)其他古城的西北方向,也許就沒有古城隻有大山,更别談西北在西北了。
4)其他古城不符合《地理志》和《通鑒地理通釋》記錄的關鍵兩條。
5)套路壕古城内發現有,高規格的18厘米的大型雲紋瓦當,和大型筒瓦片瓦,懷疑是漢朝為呼韓邪單于建造的高規格住房。“甘露三年庚午,公元前51年2月,遣單于歸國。單于自請 “願留居幕南 光祿塞下。
以上五點隻有套路壕古城符合,套路壕古城就是“光祿城”。見《光祿塞考證》。
支就城
“支就”應是匈奴語。支就城應符合在套路壕古城的西北方向,符合這一條件的有小召門梁古城和馮灣古城。這兩座古城隻是把守奴氣溝古道南口的漢人城障,并非是匈奴的城,不符合“又西北”獲得取得的含義。
在小召門梁古城的西北方向,位于固陽縣西鬥鋪鎮大烏蘭村西北,南距秦長城3公裡比較隐蔽的山窪裡,有一座城址,城址用石塊壘砌,呈不規則形的石頭城,被稱為大烏蘭古城,此城南北最寬處1140米,東西最寬處2200米,面積160萬平方米。

大烏蘭古城(支就城)衛星圖全景
在城址外圍,有多處類似敖包的石砌建築基址。城内無殘磚瓦礫遺迹。此城的建築風格與漢城明顯不同,應是匈奴所建,但不是匈奴人居住的城堡。
據;《匈奴傳》載;匈奴“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 耕田之業,然亦各有分地”。這段記載可看出,匈奴是随着放牧的水草遷徙的,沒有城郭、沒有長久居住地、沒有耕田的業務。然而都有各自廣闊的分地。
那些在半山腰宏偉的石頭圐圙,是防止其飼養的馬牛羊跑掉而壘砌的圍牆,無防禦功能。但可以證明石頭圐圙的周邊是匈奴人的聚居地,漢人稱其為城。
據;沃野雨燃《大烏蘭村往事》文章記錄;“解放前,從標頭前口子的石門山谷,到大烏蘭村在到外蒙的烏蘭巴托,有一條古驿道,人稱台道或台路”“村後的群山裡,隐藏着一座規模宏大的石築古城”。筆者認為;老鄉的傳說不無道理,“台道或台路”有可能是大烏蘭古城通往”單于台“的道路。
大烏蘭古城符合《地理志》中記載的“支就城”的位置特點,大烏蘭古城應是支就城。
頭曼城
大烏蘭古城的西北是石龍古城,與史書對應的是頭曼城。
“頭曼城”是匈奴頭曼單于、冒頓單于的根據地,也是匈奴發源與興起之地。據記載;城内有祭祀上天和向匈奴各部發号施令的“單于台”和單于居住的“單于廷”。
“頭曼城”也被稱為“龍城”,在漢武帝的反擊下,匈奴失去了“龍城”,在外蒙古又建了一座新“龍城”被稱為“北龍城”,在標頭境内的被稱為“南龍城”。
在大烏蘭古城的西北方向,位于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西河鄉,石龍山石龍村北側,在一座大約20米高小山的頂部發現了一座石砌的小城,當地稱為“城山”就是“石龍古城”。
“城山”即古城在山上,石龍古城在山頂上
石龍古城呈不規則的三角形,最長128米左右,最寬處97米左右,石城的中心偏北有衆多石塊散落,應是一祭台的位置,石城的西南有一排敖包的石基址。城門向西南開。
站在石龍古城遠眺,西面是緩坡,另三面皆為丘陵狀草原,看不到像别的匈奴石頭城那樣蜿蜒的石牆。
石城的正南面順着緩坡行1.5公裡位置應是此城的山門,山門的兩側是天然形成的斷崖,東側的斷崖山形很是奇特,當地的董姓和胡姓的老鄉說;“祖輩人稱其為石龍”。
石龍城南門 形似石龍的山崖(三虎的部落格圖檔)
石龍城的南門衛星圖 形似石龍的山崖把守着城門
推斷石龍古城是匈奴頭曼城的理由;
1)從《地理志》古城遺址的順序推斷,石龍古城應是頭曼城。
2)筆者梁堅認為;此地是石龍山 石龍村,古城的門口又有天然的石龍守門,稱呼古城為“龍城”不足為怪。“龍城”之名,應是由此地天然的石龍而得名。頭曼城是匈奴早期的都城,也稱為“龍城”。
3)從古城所處的位置推斷,石龍古城的四周都有匈奴城,東面是塔布敖包古城,西北面是娜仁寶力格古城,南面是大烏蘭古城,東北面是稍林房子古城。石龍古城處在中心的位置,為都城的可能性大。石龍古城周邊地勢較平坦,草場較多,有“五月,大會龍城”的地理條件。
石龍古城城下是丘陵狀草原
4)石龍古城周邊為何無石砌的圐圙圍牆?
在這些匈奴城中,隻有石龍古城周邊沒有大圐圙圍牆,石砌圍牆作用是圈馬牛羊的,而頭曼城是都城,匈奴無築城牆的習慣,“單于台”周邊數千米的草場都是單于的領地,是單于駐軍和訓練的場地,無石砌的圍牆,也許更證明了,此地是以軍事為主的頭曼城。
古城堡圍牆的石塊很多都搬來磊羊圈了
5)老鄉講;以前的“古城圍牆原先有3米多高,後來石頭都被搬去磊羊圈了”。3米多高的圍牆應是有防禦功能的城堡了,用衛星地圖測量,最長處128米左右,最寬處97米左右,中心偏北有一祭台的位置。此城堡是周邊規模最大的,唯一可居住可祭祀的城堡。筆者認為;石龍古城堡就是大名鼎鼎“單于台”,台上的房址,有可能住的就是單于。
城堡西南牆邊的房址及門,偏北祭台的位置(衛星圖)
單于的住所也稱為;“單于廷”,“廷”與“亭”音同,“單于亭”,“亭”是高于地面的房屋,石龍古城堡高于地面大約20米。
石龍古城“城山”匈奴人的“單于廷”和“單于台”遺址(三虎的部落格圖檔)
據《匈奴傳》載;“歲正月,諸長小會單于庭,祠”。每年正月,匈奴的進階首領彙聚“單于廷”祭祀。這說明“單于廷”有祭祀的場所,這與石龍古城堡設施符合。
又據《匈奴傳》載;“而單于朝出營,拜日之始生,夕拜月。其坐,長左而北向”。這段記載說明;“單于廷”的周邊是保護單于的軍營,單于好祭拜,他座的方向是面向北,這與漢朝的皇帝“面南背北”的習慣正好相反。而石龍古城堡西南牆邊的那排房址,正好符合單于“面向北”的設計。
綜合以上幾點筆者認為;
石龍城城堡是一座,即可居住又可祭祀的城堡,應是是匈奴人的“單于廷”和“單于台”遺址,
“單于台”周邊數千米的領地稱為頭曼城。
“龍城”之名源自于,此地有一座天然形成的似石龍的小山。
石龍古城應是匈奴的頭曼城。
“虖河城”
石龍古城的東北面是稍林房子古城,稍林房子古城,位于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西河鄉西南的一座山上,有石砌的圐圙圍牆,東西最長處800多米,南北400多米,圍牆在山間延綿不斷蔚為壯觀。
稍林房子古城圐圙圍牆衛星圖
稍林房子古城圐圙圍牆,在石龍古城的東北,視乎不符合虖河城在其西北的記載,但其城的領地應是圐圙圍牆以北,艾不蓋河以南的廣闊草原。
稍林房子古城對應的是“虖河城”,虖河城,應是以其周邊的一條河流而得名,稍林房子古城的北邊是灌溉達茂草原的“母親河”艾不蓋河。
艾不蓋河在2300年以前可能叫“虖河”。匈奴逐水草而居,“虖河”旁的城,起名為“虖河城”。
從史書對應的順序上看,稍林房子古城應是匈奴的虖河城。
宿虜城
“又西得宿虜城”《地理志》記到宿虜城時,不是“又西北得”而是“又西得”可見宿虜城與虖河城,基本是平行位置,在稍林房子古城的西邊,是娜仁寶力格古城。其城位于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明安鎮,娜仁寶力格嘎查的西邊。
娜仁寶力格嘎查西邊的山頂上有一座祭台,這座祭台位于一座較高的山頂之上,可能是離村子較遠,祭台的石塊沒遺失多少,圍牆尚好,但中心祭台坍塌嚴重,祭台的圍牆基本呈圓形,直徑大約24米。中心祭台地基呈方形,邊長大約8米。此祭台有“外圓内方”的形式,這樣的祭台在匈奴地區十分的少見。
與石龍城堡相似的是,祭台門都是向南開,西邊緩坡路寬,東、南面陡峭視野開闊。
不同的是,石龍城堡祭台周邊草原的平整度,要好于娜仁寶力格嘎查祭台。娜仁寶力格嘎查祭台的西北方向有石塊壘砌的圐圙圍牆,而石龍城堡周邊沒有,這也許就是王城與普通城的差別。
娜仁寶力格嘎查祭台及石柱杵
娜仁寶力格嘎查祭台的完整程度,令筆者和同行李傑感到十分震撼,在祭台中間位置,筆者發現了一個插旗杆的石柱杵,孔徑大約12厘米。可以想象在2300多年前的祭台上,飄着一面碩大的匈奴旗幟在迎風翻卷,這應是匈奴部族地界的标志。
從史書對應的順序上看,娜仁寶力格古城對應的是宿虜城,“宿虜城”;“宿”有存放關押的含義,“虜”有搶掠抓的含義,“宿虜城”筆者認為是關押匈奴從漢地抓搶來老百姓的城,令其為匈奴制作中原的日用品,以及各類刀槍弓箭等。
娜仁寶力格古城應是匈奴的“宿虜城”。
1)五原郡 2)稒陽縣 3)石門障 4)光祿城 5)秦長城位置 6)支就城 7)頭曼城(龍城) 8)塔布敖包古城(史書未介紹) 9)滹河城 10)宿虜城 11)徐自為修築的漢代北長城位置
以上是;漢代徐自為修築出五原郡以北的長城,數百裡範圍内,囊括匈奴古城的名稱及定位。
匈奴起源興起于,陰山以北的頭曼城,頭曼城位置在 今標頭市達茂旗西河鄉石龍山石龍村北。
僅代表梁堅個人觀點,
2021-7-26
(以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原創不易轉載内容請注明出處 部分圖檔來源于網圖,再此感謝)
作者簡介
梁堅:内蒙古標頭人
内蒙古標頭九原博物館理事會副理事長
人社部注冊藝術品評估鑒定師
市區級骨雕非物質文化傳承人
參考文章
①烏拉特前旗古城介紹
《漢書 地理志》
《史記 匈奴列傳》
方金良《陰山尋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