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楊清順:不忘初心讓助人為樂精神生生不息

楊清順:不忘初心讓助人為樂精神生生不息

約定采訪楊清順的時候,他正在參加一個愛心活動。記者趕到時,見一個黝黑的漢子正在給社群孤寡老人送上衣物,得知記者采訪,“我也沒幹啥大事,都是應該的”,話不多卻透露着那股“實在勁”。

坎坷經曆打磨悲憫品格

楊清順,回族,56歲,南陽市宛城區黃台崗鎮田裡村人,個體經營者,兄弟姊妹共8人。

作為楊家的小兒子,孩提時代的楊清順格外受到父母的寵愛。然天有不測風雲,他的父母相繼離世,年幼的他不得不随姐姐一起生活。因家境貧窮,辍學務工,楊清順拉過架子車,打過工。年幼的楊清順體會到了生活時的艱辛、流汗的快樂,也鑄就出了直爽幹脆的性格,打磨出了悲憫善良的品格。讓也是從那時起,他就下定決心一旦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他要竭盡所能幫助需要的人。

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楊清順第一時間捐款10萬元。經過緊張的籌備,他帶着價值20萬元的物資、日用必需品,和員工、車友一同趕赴災區,并親自将物資送到災民手中。

2015年4月,南陽市新野縣數十萬斤大蔥滞銷。楊清順和公司的員工帶着車來到地頭,以保護價收購了蔥農們滞銷的大蔥20餘萬斤。這些大蔥全部被帶回南陽,在長江路家居博覽中心門口無償地發放給市民。

“我從不避諱向别人講述俺小時候的經曆,俺就是拉架子車起家的農村娃兒,現在有飯吃,有自己的房子住,你說還有啥不滿意的?俺就是看不得幹活的人作難!”楊清順說。

不圖回報饋鄉鄰

在楊清順的老家,南陽市宛城區黃台崗鎮田裡村,他名字卻鮮為人知。老鄉親們更

習慣地稱他為“小清娃兒”。“小清娃兒”是

老鄉親們的大恩人。

楊清順每年五一、中秋、過年,

都會來養老院看望這些老人,一來就帶好多吃的,用的,淨挑好的買。6塊錢的大蘋果,新鮮的土雞蛋每次都送好幾箱,米面油就更算不清了。他一直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不求回報地改善田裡村的村容村貌,人居環境,仿佛要把他見過的最好的東西都搬回到村子裡。

為了讓父老鄉親們有更好的居住條件,他捐款50餘萬元,為村修路,為民建房,購置健身器材供鄉親們娛樂。

2000年,他購置5萬元圖書供村民翻閱學習。

2001年,他主動承擔下村裡清真寺的保養、修葺工作,直到現在。

2005年,他每年兩次帶着家人回到田裡村,一家一戶去看望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并給他們送去生活必需品,直到現在。

2012年前後,他開始為村裡的村民購買養老保險,直到現在。

再窮不能窮教育

再窮也不能窮教育,這是楊清順多年來的堅持。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還是“萬元戶”備受矚目的年代,在商場上初露鋒芒的楊清順拿出5000元血汗錢捐資建校,眼睛都不眨一下。時到今日,楊清順已然記不清自己捐贈過多少座國小,隻是在無意間看到刻了自己名字的捐贈石碑時會心的微微一笑。

“錢得花到刀刃上,不過建學校、讓真正貧困的娃兒們上學,花多少錢俺都不心疼。”楊清順說。與其他的救助者不同,對于一些機構提供的等待救助的大學生名單,楊清順并非全盤接收,一次性放款。他常常帶着家人一家一家地去核實,以確定救助金能送到真正貧困的大學生手中,而且一送就是好幾年。直到現在,這些大學生中大多數人還和他保持着聯系。

說起這些受捐助的大學生,楊清順樂在心裡,喜上眉梢,眼睛裡映射出父親般的慈祥。“每年過年,娃兒們有的會發短信,有的也會到俺家看看,跟俺聊聊天。你瞅瞅,張波、闫克、丁一帆,這仨今年還都在考研究所學生哩,他們争氣,俺可高興着呢。”楊清順笑着說。

據不完全統計,25年來,楊清順共捐建學校十餘所,先後資助家庭貧困的高中生和大學生共計70餘人。這25年來,楊清順在慈善事業上的投入已不下800萬元。

如今,楊清順已不再年輕,可是他還有一個像太陽一樣溫暖的願景——将助人為樂的精神傳遞下去。多年來,楊清順富不忘本,投身公益,用愛心诠釋着助人為樂的真義,用行動書寫着無與倫比的人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