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醫文化丨國醫小鎮中醫藥曆史文化浮雕景觀長廊——近代(二)

導讀:近代是中國醫學發生重大變革的時期,西洋醫學在我國得到了快速傳播和發展,形成了中西兩種醫學并存局面。傳統醫學受到挑戰,中醫學陷入存廢之争,中醫界為維護中醫藥而抗争,探索出一條中西彙通和革新之路。中醫教育開始興辦,中醫書籍雜志,中醫藥學術團體相繼創立,中醫有了專門的科研機構——中央國醫館。

張錫純、何廉臣、丁甘仁、恽鐵樵

中醫文化丨國醫小鎮中醫藥曆史文化浮雕景觀長廊——近代(二)

張錫純(1860年-1933年),字壽甫,籍山東諸城,河北省鹽山縣人,中西醫彙通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近現代中國中醫學界的醫學泰鬥。1916年在沈陽創辦我國第一間中醫醫院——立達中醫院。1928年定居天津,創辦國醫函授學校。由于他有高明的醫術和特殊的地位,醫名顯赫。1930年在天津創辦國醫函授學校,培養了不少中醫人材。

何廉臣(1861~1929),出身于世醫家庭。先後曾任中國醫學會副會長,紹興醫學會會長,神州醫藥總會外埠評議員,神州醫藥總會紹興分會評議長等。1908年6月與紹興醫界同仁一起組建紹興醫藥研究社,創辦《紹興醫藥學報》。該刊是我國近代最早的中醫藥期刊,何氏任副總編。

丁甘仁,中醫臨床家、教育家。1866年2月8日出生于江蘇省武進縣通江鄉孟河鎮,1917年創辦上海中醫專門學校,兩年後又創辦女子中醫專門學校,培養中醫人才,成績卓著。最早主張傷寒、溫病學說統一;于臨床,打破正常,經方、時方并用治療急症熱病,開中醫學術界傷寒、溫病統一論之先河。

恽鐵樵,中醫學家。早年從事編譯工作,後棄文業醫。從事内、兒科,對兒科尤為擅長。創辦“鐵樵中醫函授學校”,緻力于理論、臨床研究和人才培養。著有《群經見智錄》等24部著作,有獨特新見。竭力主張西為中用,對中醫學術的發展有一定影響。

謝觀、陳存仁

中醫文化丨國醫小鎮中醫藥曆史文化浮雕景觀長廊——近代(二)

謝觀(1880~1950),字利恒,晚年自号澄齋老人,江蘇武進人。民國6年,謝氏應丁甘仁之聘出任上海中醫專門學校校長并執教。上海著名中醫丁濟萬、秦伯未、張贊臣、章次公、程門雪、黃文東等皆出其門下。民國14年任上海神州中醫大學校長。後因戰事停辦而各方習醫者仍前往求教不絕,謝乃設立講習班講課,數年不衰。民國18年,全國中醫界兩次抗議政府廢止中醫案,謝氏皆為請願團代表(第一次任請願團團長)。其後,多次被推為中醫代表大會主席或醫團監委主席。中央國醫館及上海分館成立後任常務理事和常務董事。上海實施中醫考試被聘為考試委員。

陳存仁(1908年—1990年),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名醫。原名陳承沅,出生于上海老城廂一衰落綢緞商人家。八歲喪父。師從姚公鶴、 章太炎。在上海中醫專門學校畢業後,師從名中醫丁甘仁、丁仲英父子。

中央國醫館

中醫文化丨國醫小鎮中醫藥曆史文化浮雕景觀長廊——近代(二)

中央國醫館是在中醫界反抗國民政府廢止中醫藥的高潮中産生的。1929年2月餘雲岫在國民政府第一屆中央衛生委員會上提出《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之障礙案》的議案,并得到通過。此事引起中醫藥界的極大憤慨和強烈反對,并進而引發了近代史上聲勢浩大的反廢止風潮。鬥争幾經波折,最終以國民政府撤銷該案而暫告一段落。

1931年3月17日中央國醫館成立大會在南京舉行。根據館章選舉陳立夫為理事長,彭養光、陸淵雷、謝利恒等十人為常務理事,焦易堂為館長,陳郁、施今墨為副館長。同年8月31日,國民政府核準通過了《中央國醫館組織章程》及《中央國醫館各省市國醫分館組織大綱》。

曹炳章

曹炳章(1878—1956),字赤電,又名彬章、琳笙,浙江鄞縣人。曹炳章14歲随父遷居紹興,進中藥鋪學業,從名醫方曉安7年。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開業行醫。

光緒三十四年,與何廉臣等創組紹興醫學會,編輯《紹興醫藥學報》。1913年,與何廉臣一道創設和濟藥局,主持日常事務,刊行《醫藥學衛生報》,并以身作則,考正傳訛藥品,改革不良炮炙,訂正丸散方書。1927年,任《紹興醫藥月報》編輯。1929年,受神州醫藥會紹興分會及紹興中西醫協會中醫部推派,赴上海參加全國醫藥團體總聯合會号召的聲願大會,被推為名譽理事。同年9月,籌組成立紹興縣國醫公會,并任常務主席。提出“統一病名”及印編“中醫處方新衡舊稱對照表”等建議,受到醫藥界的好評。

早年随父研習藥業并在紹興經營藥品,後從醫師方曉安,通讀傷寒、内科、本草等名家醫書,自設診所行醫。并發奮購天下醫書,曾搜集有達3500餘種,又向北平、南京、上海、蘇州甚至到國外東瀛選購未藏之醫籍,藏書樓有“集古閣”。1935年,上海大東書局将其搜集的曆代醫學古籍,編輯成《中國醫學大成》,收書365種,1 000冊。拟将出版續集和三集,合計新舊醫學書籍4 185種,藥物考證類圖書655種,其中,孤本、珍本、明刻、清抄、明抄等及其日本舊刻本有400餘種。1952年,所藏醫學書籍3400餘種全部捐贈給華東軍政委員會衛生部。

京城四大名醫、經社八才子

中醫文化丨國醫小鎮中醫藥曆史文化浮雕景觀長廊——近代(二)

京城四大名醫蕭龍友、施今墨、孔伯華、汪逢春,以其精湛的醫術、高尚的醫德,在20世紀30年代就享譽華夏。他們不僅因為妙手回春的醫術成為政界名流的座上客,而且因為普救含靈的仁心成為貧苦患者的救命人。1935年,國民政府頒布中醫條例,規定對所有中醫實行考核立案。醫術精湛、頗負盛名的蕭龍友、施今墨、孔伯華、汪逢春作為主考官,負責命題與閱卷,從此即有“京城四大名醫”之稱。

“四大名醫”不僅因其妙手回春的醫術成為政界名流的座上客,更因其普救含靈的仁心成為貧苦患者的救命人。蕭龍友不願為良相、但願為良醫,施今墨獻世的醫治頑疾的十大處方,孔伯華的擅治溫熱病與“石膏”絕技,汪逢春向無錢看病的患者施醫舍藥,無不展現了中醫懸壺濟世的大醫精神。

經社八才子:謝觀弟子衆多, 在圍繞業師研讨學術同時, 又經常欣賞詩畫與文物, 八年抗戰勝利前夕, 經秦伯未和陳存仁提議, 組織了一個叫“經社”的文酒會組織, 每月之初一次, 顧名思義, 即經常定期有恒之結社, 會友中有其弟子如嚴蒼山、程門雪、章次公、虞舜臣、餘鴻孫、張贊臣諸人, 又有世交後輩如盛心如、丁濟華、丁濟民、錢今陽及徐小圃、葉熙春、方慎庵、吳子深等滬上名醫。

—— ——近代

國醫小鎮 中醫藥曆史文化浮雕長廊科普 完結——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