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代是中国医学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西洋医学在我国得到了快速传播和发展,形成了中西两种医学并存局面。传统医学受到挑战,中医学陷入存废之争,中医界为维护中医药而抗争,探索出一条中西汇通和革新之路。中医教育开始兴办,中医书籍杂志,中医药学术团体相继创立,中医有了专门的科研机构——中央国医馆。
张锡纯、何廉臣、丁甘仁、恽铁樵

张锡纯(1860年-1933年),字寿甫,籍山东诸城,河北省盐山县人,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近现代中国中医学界的医学泰斗。1916年在沈阳创办我国第一间中医医院——立达中医院。1928年定居天津,创办国医函授学校。由于他有高明的医术和特殊的地位,医名显赫。1930年在天津创办国医函授学校,培养了不少中医人材。
何廉臣(1861~1929),出身于世医家庭。先后曾任中国医学会副会长,绍兴医学会会长,神州医药总会外埠评议员,神州医药总会绍兴分会评议长等。1908年6月与绍兴医界同仁一起组建绍兴医药研究社,创办《绍兴医药学报》。该刊是我国近代最早的中医药期刊,何氏任副总编。
丁甘仁,中医临床家、教育家。1866年2月8日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通江乡孟河镇,1917年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两年后又创办女子中医专门学校,培养中医人才,成绩卓著。最早主张伤寒、温病学说统一;于临床,打破常规,经方、时方并用治疗急症热病,开中医学术界伤寒、温病统一论之先河。
恽铁樵,中医学家。早年从事编译工作,后弃文业医。从事内、儿科,对儿科尤为擅长。创办“铁樵中医函授学校”,致力于理论、临床研究和人才培养。著有《群经见智录》等24部著作,有独特新见。竭力主张西为中用,对中医学术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谢观、陈存仁
谢观(1880~1950),字利恒,晚年自号澄斋老人,江苏武进人。民国6年,谢氏应丁甘仁之聘出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校长并执教。上海著名中医丁济万、秦伯未、张赞臣、章次公、程门雪、黄文东等皆出其门下。民国14年任上海神州中医大学校长。后因战事停办而各方习医者仍前往求教不绝,谢乃设立讲习班讲课,数年不衰。民国18年,全国中医界两次抗议政府废止中医案,谢氏皆为请愿团代表(第一次任请愿团团长)。其后,多次被推为中医代表大会主席或医团监委主席。中央国医馆及上海分馆成立后任常务理事和常务董事。上海实施中医考试被聘为考试委员。
陈存仁(1908年—1990年),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名医。原名陈承沅,出生于上海老城厢一衰落绸缎商人家。八岁丧父。师从姚公鹤、 章太炎。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后,师从名中医丁甘仁、丁仲英父子。
中央国医馆
中央国医馆是在中医界反抗国民政府废止中医药的高潮中产生的。1929年2月余云岫在国民政府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上提出《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的议案,并得到通过。此事引起中医药界的极大愤慨和强烈反对,并进而引发了近代史上声势浩大的反废止风潮。斗争几经波折,最终以国民政府撤销该案而暂告一段落。
1931年3月17日中央国医馆成立大会在南京举行。根据馆章选举陈立夫为理事长,彭养光、陆渊雷、谢利恒等十人为常务理事,焦易堂为馆长,陈郁、施今墨为副馆长。同年8月31日,国民政府核准通过了《中央国医馆组织章程》及《中央国医馆各省市国医分馆组织大纲》。
曹炳章
曹炳章(1878—1956),字赤电,又名彬章、琳笙,浙江鄞县人。曹炳章14岁随父迁居绍兴,进中药铺学业,从名医方晓安7年。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开业行医。
光绪三十四年,与何廉臣等创组绍兴医学会,编辑《绍兴医药学报》。1913年,与何廉臣一道创设和济药局,主持日常事务,刊行《医药学卫生报》,并以身作则,考正传讹药品,改革不良炮炙,订正丸散方书。1927年,任《绍兴医药月报》编辑。1929年,受神州医药会绍兴分会及绍兴中西医协会中医部推派,赴上海参加全国医药团体总联合会号召的声愿大会,被推为名誉理事。同年9月,筹组成立绍兴县国医公会,并任常务主席。提出“统一病名”及印编“中医处方新衡旧称对照表”等建议,受到医药界的好评。
早年随父研习药业并在绍兴经营药品,后从医师方晓安,通读伤寒、内科、本草等名家医书,自设诊所行医。并发奋购天下医书,曾搜集有达3500余种,又向北平、南京、上海、苏州甚至到国外东瀛选购未藏之医籍,藏书楼有“集古阁”。1935年,上海大东书局将其搜集的历代医学古籍,编辑成《中国医学大成》,收书365种,1 000册。拟将出版续集和三集,合计新旧医学书籍4 185种,药物考证类图书655种,其中,孤本、珍本、明刻、清抄、明抄等及其日本旧刻本有400余种。1952年,所藏医学书籍3400余种全部捐赠给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
京城四大名医、经社八才子
京城四大名医萧龙友、施今墨、孔伯华、汪逢春,以其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在20世纪30年代就享誉华夏。他们不仅因为妙手回春的医术成为政界名流的座上客,而且因为普救含灵的仁心成为贫苦患者的救命人。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中医条例,规定对所有中医实行考核立案。医术精湛、颇负盛名的萧龙友、施今墨、孔伯华、汪逢春作为主考官,负责命题与阅卷,从此即有“京城四大名医”之称。
“四大名医”不仅因其妙手回春的医术成为政界名流的座上客,更因其普救含灵的仁心成为贫苦患者的救命人。萧龙友不愿为良相、但愿为良医,施今墨献世的医治顽疾的十大处方,孔伯华的擅治温热病与“石膏”绝技,汪逢春向无钱看病的患者施医舍药,无不体现了中医悬壶济世的大医精神。
经社八才子:谢观弟子众多, 在围绕业师研讨学术同时, 又经常欣赏诗画与文物, 八年抗战胜利前夕, 经秦伯未和陈存仁提议, 组织了一个叫“经社”的文酒会组织, 每月之初一次, 顾名思义, 即经常定期有恒之结社, 会友中有其弟子如严苍山、程门雪、章次公、虞舜臣、余鸿孙、张赞臣诸人, 又有世交后辈如盛心如、丁济华、丁济民、钱今阳及徐小圃、叶熙春、方慎庵、吴子深等沪上名医。
—— ——近代
国医小镇 中医药历史文化浮雕长廊科普 完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