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约定采访杨清顺的时候,他正在参加一个爱心活动。记者赶到时,见一个黝黑的汉子正在给社区孤寡老人送上衣物,得知记者采访,“我也没干啥大事,都是应该的”,话不多却透露着那股“实在劲”。
坎坷经历打磨悲悯品格
杨清顺,回族,56岁,南阳市宛城区黄台岗镇田里村人,个体经营者,兄弟姊妹共8人。
作为杨家的小儿子,孩提时代的杨清顺格外受到父母的宠爱。然天有不测风云,他的父母相继离世,年幼的他不得不随姐姐一起生活。因家境贫穷,辍学务工,杨清顺拉过架子车,打过工。年幼的杨清顺体会到了生活时的艰辛、流汗的快乐,也铸就出了直爽干脆的性格,打磨出了悲悯善良的品格。让也是从那时起,他就下定决心一旦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他要竭尽所能帮助需要的人。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杨清顺第一时间捐款10万元。经过紧张的筹备,他带着价值20万元的物资、日用必需品,和员工、车友一同赶赴灾区,并亲自将物资送到灾民手中。
2015年4月,南阳市新野县数十万斤大葱滞销。杨清顺和公司的员工带着车来到地头,以保护价收购了葱农们滞销的大葱20余万斤。这些大葱全部被带回南阳,在长江路家居博览中心门口无偿地发放给市民。
“我从不避讳向别人讲述俺小时候的经历,俺就是拉架子车起家的农村娃儿,现在有饭吃,有自己的房子住,你说还有啥不满意的?俺就是看不得干活的人作难!”杨清顺说。
不图回报馈乡邻
在杨清顺的老家,南阳市宛城区黄台岗镇田里村,他名字却鲜为人知。老乡亲们更
习惯地称他为“小清娃儿”。“小清娃儿”是
老乡亲们的大恩人。
杨清顺每年五一、中秋、过年,
都会来养老院看望这些老人,一来就带好多吃的,用的,净挑好的买。6块钱的大苹果,新鲜的土鸡蛋每次都送好几箱,米面油就更算不清了。他一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求回报地改善田里村的村容村貌,人居环境,仿佛要把他见过的最好的东西都搬回到村子里。
为了让父老乡亲们有更好的居住条件,他捐款50余万元,为村修路,为民建房,购置健身器材供乡亲们娱乐。
2000年,他购置5万元图书供村民翻阅学习。
2001年,他主动承担下村里清真寺的保养、修葺工作,直到现在。
2005年,他每年两次带着家人回到田里村,一家一户去看望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并给他们送去生活必需品,直到现在。
2012年前后,他开始为村里的村民购买养老保险,直到现在。
再穷不能穷教育
再穷也不能穷教育,这是杨清顺多年来的坚持。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还是“万元户”备受瞩目的年代,在商场上初露锋芒的杨清顺拿出5000元血汗钱捐资建校,眼睛都不眨一下。时到今日,杨清顺已然记不清自己捐赠过多少座小学,只是在无意间看到刻了自己名字的捐赠石碑时会心的微微一笑。
“钱得花到刀刃上,不过建学校、让真正贫困的娃儿们上学,花多少钱俺都不心疼。”杨清顺说。与其他的救助者不同,对于一些机构提供的等待救助的大学生名单,杨清顺并非全盘接收,一次性放款。他常常带着家人一家一家地去核实,以确保救助金能送到真正贫困的大学生手中,而且一送就是好几年。直到现在,这些大学生中大多数人还和他保持着联系。
说起这些受捐助的大学生,杨清顺乐在心里,喜上眉梢,眼睛里映射出父亲般的慈祥。“每年过年,娃儿们有的会发短信,有的也会到俺家看看,跟俺聊聊天。你瞅瞅,张波、闫克、丁一帆,这仨今年还都在考研究生哩,他们争气,俺可高兴着呢。”杨清顺笑着说。
据不完全统计,25年来,杨清顺共捐建学校十余所,先后资助家庭贫困的高中生和大学生共计70余人。这25年来,杨清顺在慈善事业上的投入已不下800万元。
如今,杨清顺已不再年轻,可是他还有一个像太阳一样温暖的愿景——将助人为乐的精神传递下去。多年来,杨清顺富不忘本,投身公益,用爱心诠释着助人为乐的真义,用行动书写着无与伦比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