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誤打誤撞重症顯奇效,錯則不錯中藥重劑引深思

中醫學的實踐性、經驗性極強,許多真知灼見來自臨證明踐。今天,小編與大家分享國醫大師裘沛然兩則“錯案”,皆在中藥過量誤用後竟有奇效,救危重于頃俄,由此引發裘老的思考。到底怎麼回事呢?且看正文~~

誤打誤撞重症顯奇效,錯則不錯中藥重劑引深思

孟河丁濟萬先生醫名滿江南,他治療内科雜症與外感熱病均富有經驗心得。予在醫校修完各門功課後,即侍診先生之側,先生口授病案方藥,予則抄寫脈案方劑。

一次,有位老妪患發熱久不退,先生為拟一方,因病人擁擠,處方節奏甚快,我竟将丁師所定薄荷八分之劑量誤寫成八錢。翌晨接其子電話,謂其因服過量薄荷,身已暴卒,語氣洶洶,意在索取重賠。丁師雖内心焦急,知我筆誤緻禍,亦不深責。乃延請律師,準備到法庭解決其事。

誰料僅過一日,該妪竟來複診,并告藥後高熱頓消,神情清爽,諸症均瘥,惟求調理善後。乃探知其子因藥鋪告以用藥劑量過大,乃乘機敲詐勒索,無奈其母笃信丁師,除丁之處方外不服他醫之藥,而八錢薄荷競奏奇功。予見此妪病已向愈,二日來愧疚沉郁得以釋懷,從此在抄方完畢後必再審視一遍,先生則以一笑了之。

門人楊翠蘭醫師曾告訴我一樁趣事。她治療一邵姓男性患者,已年過古稀,患肺心病,由家屬扶持勉強就診,面色晦滞虛浮,口唇紫黯,呼吸急促,語不連貫,咳痰,胸悶心悸,夜寐不能平卧,下肢腫脹,腹脹納呆,大便不暢,苔薄白根厚膩,舌質紫黯,脈弦細數。病屬危候,楊為拟真武湯、葶苈瀉肺湯及濟生腎氣丸三方出入加減,方中用幹姜9g,因病情危笃,隻囑配5劑,方中幹姜5劑共45g,誰料藥店誤配,竟以每劑45g幹姜授病家,5劑連服,幹姜共達225g之多。然事出意料,病人服大量幹姜後,其危重之症大見好轉,竟步履輕快,不再需人扶持,自訴藥後胃中溫暖,全身均感舒坦,面色轉清,面浮足腫及口唇發绀明顯減輕,胸悶、心悸、咳痰亦大為好轉,危重宿疾竟奏意外之效。

據上述兩案分析,薄荷劑量增大10倍,幹姜亦增5倍,而皆能起重症于俄頃之間。雖一系處方筆誤,一系藥店誤配,然都因錯誤而收捷效,如果原方不抄錯、不誤配,則必無此良好效果。此中原因值得引起我們深思。

中醫處方及中藥配方固應極其慎重,然而中藥本無标準定量,目前的藥典和中藥辭典也隻是約定俗成,未有嚴格的科學依據。惟實踐出真知,古名家之是以能扶危救厄,貴在藥證相當。而目前中藥材來源多非道地,種植、炮制亦遠非昔比,藥鋪配藥好比天女散花,不僅多少不均,有時難免缺斤短兩,藥性作用自必大為減弱,而臨床醫家又以輕劑應付病人,宜乎社會上流行中醫隻堪調理、難奏速效之說。實則古代大醫治病“覆杯而愈”之例,醫籍記載,屢見不鮮。故中醫工作者不僅要對審證定方痛下功夫,即在藥物配伍及中藥劑量輕重的合理應用方面,亦須認真地重新研究,變俗習而創新風,以提高臨床療效而振興中醫學。古人有觀過知仁之說,上述兩個錯案,似乎也可以引起中醫同道深刻思考。

誤打誤撞重症顯奇效,錯則不錯中藥重劑引深思

本文選自《國醫大師裘沛然治療疑難危急重症經驗集》(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方邦江、裘世轲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微信号ydzhongyi)推薦發表,封面圖檔源于網絡。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更多精彩内容歡迎關注微信公衆号“悅讀中醫”(大衆喜愛的50個閱讀微信公衆号中唯一一個醫藥類公衆号),每日推送,及時擷取中醫藥知識和養生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