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居正:明朝最牛内閣首輔,十年革新,還一個強大的帝國

關于張居正,陳澤敏先生曾這樣評價他:

張居正有着天使與惡魔這兩面。他是一個真正的英雄,是一個孤獨的英雄。即使是現在又有多少人能夠懂他。

是的,作為治世能臣,張居正從容不迫,在狂風暴雨中逆行十年,用壯士斷腕的決心生生勒住了大明王朝即将失控的缰繩。

張居正:明朝最牛内閣首輔,十年革新,還一個強大的帝國

張居正影視劇照(唐國強飾)

曆史像張多變的臉譜,大明王朝的君王更替也和他們的臣子一樣。

嘉靖皇帝從明武宗朱厚照手中接下大位,飄飄欲仙45載,他的兒子明穆宗朱載坖沉默寡言了6年,接下來,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萬曆皇帝朱翊鈞即将登上大位。

時光匆匆,内閣也像一部公共汽車,首輔們在各自的站點上位:嚴嵩趕走夏言,徐階扳倒嚴嵩,然後高拱取代了他。

高拱才高八鬥,可專橫獨斷,讓朝裡朝外一片痛罵。在明穆宗之後,他的政治生涯也近尾聲。這就意味着一個新的首輔将呼之欲出,不用問,這個人就是張居正。

然而,張居正成為内閣首輔也并非那麼容易。

朱載坖彌留之際,高拱匆匆忙忙從宮外一路狂奔到乾清宮,定睛一看,屋内已跪着5個人。

他們是:皇後、未來的萬曆皇帝和他的生母李氏、内閣次輔張居正和禦馬監掌印太監兼東廠提督馮保。

高拱很是疑惑,張居正為什麼先他而來,這個死太監又為何出現在這裡?

其實,高拱并不知道,因為他的霸道,這兩個人一内一外,早已聯手實作了同盟。而他們的這次聯手,即将讓大明王朝步入快車道,再次鼎盛10年。

張居正:明朝最牛内閣首輔,十年革新,還一個強大的帝國

高拱影視劇照

朱載坖斷氣後,馮保立即從床頭取出遺旨,上面赫然寫着:

着馮保與内閣共同輔佐新皇。

高拱差點驚掉了下巴,朝這個缺物少件的人睨去,馮保驕橫地向他一瞥,高拱轉而投向張居正,張居正淡定自若,好似在說:我們之間依舊是銅牆鐵壁、牢不可破。

馮保和高拱卻不同,他們的仇恨可謂不共戴天。當年,高拱自視帝師,把持着内閣,在司禮監掌印太監的候選人上一再推舉陳洪,根本不把馮保放在眼裡。

就這樣,馮保和張居正各取所需,一拍即合,為了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

而高拱自認為與張居正同一個戰壕,于是拟好奏疏,率先出手了。《明史.張居正傳》載:

神宗即位,拱以主上幼沖,懲中官專政,條奏請诎司禮權,還之内閣。

大意是:神宗即位,高拱因為皇帝年幼,苦于宦官專政,分列條目奏請皇帝抑制司禮監,把權力還給内閣。

這一次,高拱打算把馮保踢到皇陵去種菜,沒想到張居正卻給馮保洩了密。

熟悉明史的人大抵都知道,朱載坖死後,萬曆皇帝和母親李太後孤兒寡母,活在恐懼之中,最害怕的就是“主少國疑”,狂臣挾幼帝自重。

馮保抓住了這一點一一司禮監的權力同樣屬于國家公器,為什麼要給内閣?且高拱居然用了一個“還”字。

馮保哭,哭得天昏地暗;李太後也哭,哭得很心酸一一與其一家獨大,不如繼續三權分離,更何況馮保值得信任,之是以争權,也無非是為了保護他們母子,并無它圖。

張居正:明朝最牛内閣首輔,十年革新,還一個強大的帝國

李太後、馮保同框影視劇照

一部好戲即将登場。

第二天早朝,高拱趾高氣昂地來到大殿,想聆聽兩宮太後和皇帝貶谪司禮監的诏書。

宣讀完畢,高拱徹底懵圈,诏書細數他的專橫、專權,歸結起來就是:内閣擅權,置江山社稷于不顧,着高拱告老還鄉,即日離京。

高拱的背部像被插入一把匕首,汩汩地流着血,他不敢相信眼前這一幕,随後癱軟在地上。

同時,張居正俯下身來,用大手将高拱摻起,然後在宣武門外為他雇了一輛騾車。

傳回大殿,和高儀(内閣成員)一起,奏請兩宮太後留下高拱遭拒,但用驿站的馬匹送他還鄉卻獲得準許。

不久,高拱離開京城,幾年後,在老家郁郁而終。臨死前,還念念不忘張居正的搭救之恩。

事畢,馮保升任司禮監掌印太監提督東廠,成為内廷第一人;張居正變身首輔。從這一天起,張居正正式登上明朝的最高舞台,将給帝國留下10年驚豔。

張居正:明朝最牛内閣首輔,十年革新,還一個強大的帝國

馮保影視劇照

開始張居正吧!

張居正(1525年一1582年),湖北荊州府江陵縣(今荊州市)人,字叔大,号太嶽,人們根據他的出身地習慣稱之為“張江陵”。

他還有個乳名:白圭。這個乳名和他曾祖父的一個夢有關。

一夜,曾祖父夢見皎潔的月亮落在自家的水甕裡,然後一隻白龜浮出水面,而“圭”屬于古時候的法器之一,是以得名。

張白圭自幼機智過人、聰明無雙,很小就成了荊州府遠近聞名的神童。

1536年(嘉靖十五年),參加童試,倍受荊州知府李士翺愛憐,李士翺囑咐他要從小立志,盡忠報國,并替他改名為居正一一堂堂正正、端端正正。

一年後,參加鄉試,一篇雄文打動巡撫顧璘,暗稱:未來國器也!但因文字過于狂傲,顧璘故意讓他落第,理由是:玉若要成大器,還需打磨和精雕細鑿。

1540年(嘉靖十九年),張居正順利通過鄉試,成為一名舉人。這一次,顧璘不再阻攔,也無法阻攔。《明史.張居正傳》載:

璘解犀帶以贈,且曰:君異日當當腰王,犀不足溷子。

大意是:你日後必定會佩玉腰帶,犀牛皮帶是捆束不住你的。

筆者在此感歎,不得不佩服李士翺、顧璘洞察千裡的神眼,又或許,彼時張居正的文章和思想早就超越了他們的認知。

張居正:明朝最牛内閣首輔,十年革新,還一個強大的帝國

張居正影視劇照

第二年,張居正考取進士,被封庶吉士,和内閣次輔徐階一起專門研讨國家朝章典故,深受器重。

請注意,庶吉士這個稱謂,不是什麼具體官職,但卻是開啟内閣大門的鑰匙(入内閣,必先成為庶吉士)。

另外,張居正能脫穎而出,或與他的長相有關。《明史.張居正傳》載:

居正為人,颀面秀眉目,須長至腹。勇敢任事,豪傑自許。然沉深有城府,莫能測也。

這說明文憑固然重要,但有一幅俊秀的臉孔才能相得益彰,而這一點,張居正算是齊活了。

此時,朝中内閣一派忙碌,權力之争如蓋地的網。張居正旁觀者清,他深知,要跨進這道門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張居正不想沉默,一篇《論時政疏》,首陳治體“血氣壅阏”,痛指“臃腫瘘痹”五病,同時系統闡述了自己的改革主張。

這道奏疏如泥沉大海,被嘉靖皇帝漠視。但卻讓一個人過目不忘,這個人就是嚴嵩。

張居正:明朝最牛内閣首輔,十年革新,還一個強大的帝國

無論日後的驚濤駭浪有多麼可怕,不管嚴嵩和徐階鬥得再不可開交,作為徐階提攜的門生,嚴嵩依然對他刮目相看。《明史.張居正傳》記載:

嚴嵩為首輔,忌階,善階者皆避匿。居正自如,嵩亦器居正。

大意是:嚴嵩任首輔,忌恨徐階,和徐階親近的人都作回避。然而張居正卻很從容,嚴嵩同樣器重他。

在這件事情上,嚴嵩和徐階第一次找到了契合點,彼此抛開門閥和偏見,極力推崇和保護這個奇才。可見“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将萬世不腐。

張居正:明朝最牛内閣首輔,十年革新,還一個強大的帝國

嚴嵩影視劇照

文人或許有自己的孤傲。由于奏疏未能獲批,張居正故意請病假回老家江陵旅遊去了。且一去就是三年。

這三年,張居正本來打算徹底放下,但農莊的田租,百姓的辛勞卻無法讓他釋懷。他發現了民間的很多問題,是以在《荊州府題名記》中說:

田賦不均,貧民失業,民苦于兼并。

他痛百姓所痛,惜家國之不公,這個想法點燃了胸中那粒火種,再次讓他雄心萬丈。

而要實作心中理想,唯有一個辦法,去北京,找到自己的位置。

1557年,張居正再次就職翰林院。但面對波詭雲谲、你死我活的政治鬥争,張居正逐漸成熟,而且找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像老師徐階一樣:

内抱不群,外欲渾迹,相機而動。

換句話說,在狂濤巨浪面前,從容淡定,隐忍不發,一旦光明重制就逆流而上,無論是黑夜還是黎明,不管是艱難還是險阻,絕不動搖一一這或許就是張居正成為偉大政治家的潛質。

7年後,經嚴嵩點頭,張居正進右春坊右渝德兼國子監司業,與此同時,徐階推薦他為裕王朱載坖(日後的隆慶皇帝)的侍講侍學。

在裕王府,張居正感染着朱載坖,其聲望僅次于高拱,進而打開人脈,為日後一飛沖天做足了功課。不久,擢為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進入内閣,參與朝政。

張居正:明朝最牛内閣首輔,十年革新,還一個強大的帝國

隆慶皇帝朱載坖畫像

好了,讓我們回到前文,張居正聯合馮保趕走高拱後,終于迎來了他的時代。

在這裡補充一下:張居正日後能大刀闊斧、銳意改革還有幾個重要原因。

1:馮保主内廷,所有政令都能暢通無阻,以最快時間抵達各州、各府及邊關;

2:張居正深得萬曆皇帝生母李太後的信任,李太後同意他放手一搏,這點無比重要,等于獲得了一把通天的鑰匙;

野史記載:李太後仰慕張居正的容顔和風采,曾以身相許。不過,正史沒有,筆者不敢枉言,但個人堅信,張居正日後遭清算一定和這個原因有關。

3:萬曆年少,無法親政——曆史就是這麼巧合,張居正成功利用了這個空檔期。

《明史》雲:

帝虛己委居正,居正亦慨然以天下為己任,中外理想風采。

1573年(萬曆元年),張居正拉開改革的大幕。

這一年,強力推行“考成法”。以六科控制六部,再用内閣控制六科,徹底改變了“以上督之者雖諄諄,而下之聽之者恒藐藐”,從源頭開始,“雖萬裡外,朝下而夕奉行”,吏治一新。

萬曆四年,要求地方官員大力征稅,不足九成者一律處罰。當年就多收435萬兩,比隆慶末年增幅74%。

實作了:近年以來,正賦不虧,府庫充實。

張居正:明朝最牛内閣首輔,十年革新,還一個強大的帝國

李太後影視劇照

第九年,張居正下令,在全國範圍内實行一條鞭法。這是繼唐代兩稅法之後中國曆史上又一重大改革。使得賦役合一,開了“攤丁入畝”的先河。

這一舉措沉痛打擊了官僚地主階級,保護了老百姓的利益,但卻為各級官吏橫征暴斂提供了可乘之機。

軍事上,由于之前的“隆慶議和”與蒙古人互巿,雙方劃幹戈為玉帛,壓力減小。

與此同時,命戚繼光鎮守薊門,李成梁守遼東,又在山海關和居庸關一線加修“敵台”三千多座,時刻防備北方騎兵的入侵。

局部開放邊疆,擷取太仆寺需要的戰馬,還在大同、宣府、甘肅等地立茶馬互市,讓蒙古人仰賴中原,保持邊關甯靜。

這樣一來,全國土地比弘治時期增加300萬頃,太倉存糧可支用十年,朝政壓力得到了極大緩解。

張居正成功了!

張居正:明朝最牛内閣首輔,十年革新,還一個強大的帝國

長城圖檔

接下來,位高權重的張居正,完全一副鐵血宰相的派頭,雖慧眼能識英傑,但行事霸道,眼裡很難容下沙子一一這或許是政治強人的通病,又或是那個時代的局限。

野史記載,當年徐階緻仕後,為保護自己在京畿一帶的田産,曾安排兒子送給張居正三萬兩白銀。而《明史、張居正傳》似乎也印證了這個說法:

而拱客構居正納階子三萬金,拱以绡居正。居正色變,指天誓,辭甚苦。

大意是:高拱為壓制張居正,曾含沙射影地提到這件事,張居正拒不承認,據說這也是他和高拱決裂的重要原因。另傳,張居正的奢靡不亞于任何一位官僚。

好了,回到正文。

張居正還幹了件讓後世诟病的事,這件事就是奪情。

張居正:明朝最牛内閣首輔,十年革新,還一個強大的帝國

張居正奪情影視劇照

萬曆五年(1577年)九月二十五日,江陵老家傳來噩耗,父親張文明去世,在這改革的十字路口,張居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是回家丁憂(服喪三年、葬父)還是奪情(留在朝中,穿孝服服喪)?張居正被推上風口浪尖。

多方資料顯示,以李幼孜為首的言官倡導張居正奪情,而内閣成員張四維、呂調陽等卻認為應回家丁憂,行為人子弟的孝悌。

萬曆皇帝的态度呢?下诏撫慰,一再挽留,最後行使生殺大權才平息了這件事。

表面看,張居正似乎站在道義的一邊,但筆者卻有自己的看法。

1:回老家丁憂,意味着改革不能延續,之前的努力或會前功盡棄;

2:一部分人支援證明了張居正在朝中的影響力,其他人反對則是因勢利導,符合封建禮俗,而這一點,正是張居正必須防備的,不然他就會遭至瘋狂報複,處于萬劫不複的境地;

3:皇帝的淚水和挽留其實就是作秀,基本代表了李太後的驚惶之心;

4:奪情成就了張居正,使“萬曆中興”變成了“張居正改革”,注定讓他成為一個偉大的政治家,且名留者史。

在這裡再次補充:明史上的宦官并非所有的都一無是處,馮保就是一個佼佼者,他集智慧和文藝于一身,為這次改革立下了汗馬功勞。當然,自私貪婪又和其他宦官非常相似。

張居正:明朝最牛内閣首輔,十年革新,還一個強大的帝國

張居正畫像

萬曆十年(1582年)7月9日,張居正積勞成疾,病死在文案上。

萬曆皇帝沉痛悼念,為他辍朝三日,贈上柱國,谥“文忠”。

然而,這一切都是假象。不久,朱翊鈞狂呼,終于攆走了那個讓他内心膽寒的影子,接着中止改革,否定張居正的豐功偉績,親手毀掉了來之不易的大好局面。

不僅如此,他還對張居正進行瘋狂報複:沒收全部家産,決定對其鞭屍,所幸有人阻止。

但張居正的家人卻厄運難逃——幾十口人被封鎖在府内,房間用鐵釘釘牢,命将士把守,不給糧食。包括家仆一起,大多在房間裡餓死,其情其景,天地為之動容。

張居正:明朝最牛内閣首輔,十年革新,還一個強大的帝國

萬曆皇帝影視劇照

後記:站在各自的立場,不管後世如何評價,筆者始終認為,張居正銳意改革,在逆風中前行,至少在那十年,是他生生地勒住了大明王朝即将失控的缰繩。

參考資料:《明史》.《明史.高拱傳》.《明史.張拱傳》等

圖檔:來自頭條圖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