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久有淩雲志,重上井岡山……”
1965年,正在湖南長沙考察的毛主席對中共中央辦公廳副主任、公安部副部長汪東興說:“我今年已經72歲了,老了,晚上老做夢,夢中經常見到井岡山。很想去看看……”
這樣,在汪東興及湖南省委第一書記張平化等人的陪同下,毛主席于5月22日重返已經闊别了36年的井岡山。
毛主席乘車緩緩經過甯岡龍市、茅坪來到了黃洋界。
黃洋界上,他極目遠望,揮動登山時特别準備的手杖,向随行人員追憶當年的壯烈往事,真的是一件件、一幕幕,曆曆如繪,如在目前。
毛主席專門提到了宛希先,他眼眶含淚、滿懷深情地說:“宛希先是革命的堅定追随者。”
說起來,宛希先可是第一個堅定追随毛主席幹革命的人。
宛希先出生于1906年,湖北黃梅人,毛主席上司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時,他擔任工農革命軍第1師1團1營黨代表。
秋收起義之初,我黨主要是在學習蘇俄“走城市包圍農村”的革命經驗,結果,起義隊伍攻打大城市長沙受挫了。
隊伍退到文家市,毛主席在文家市裡仁學校總結了失敗的原因,進行了“文家市決策”,轉兵“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但是,起義部隊随後在江西萍鄉蘆溪鎮遭到了反動軍隊的伏擊,總指揮盧德銘犧牲,部隊減員較大,剩下人數不到1000,軍心浮動。
這樣,部隊到達了江西省永新縣的三灣村,毛主席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編——把原來的一個師縮編為一個團,把黨的支部建立在連上,是為永載史冊的“三灣改編”。
原來的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長餘灑度既不願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更不願對隊伍進行改編,他的怪話不斷,不斷散布流言,使部隊裡的悲觀情緒迅速蔓延。
于是,有人萎靡不振,有人站起來發牢騷,有人悄悄開溜,有人公開反對到羅宵山脈發展……
在這個時候,宛希先第一個站出來,堅定地支援毛主席。
他帶頭揚臂高呼:“堅決跟随毛委員幹革命”。
受宛希先的鼓舞和激勵,戰士們紛紛跟着揚臂高呼。
一時間,“堅決革命到底”的口号直沖雲天。
三灣改編後,起義隊伍縮編為一個團,團長為陳浩,團副為韓壯劍,參謀長徐恕;第一營營長黃子吉,黨代表宛希先;第三營營長張子清,副營長伍中豪,黨代表何挺穎;特務連連長曾士峨,黨代表羅榮桓。
陳浩、韓昌劍、徐恕、黃子吉這幾個,都是革命投機分子,他們在紅軍的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茶陵縣工農兵政府建立後,開始貪圖享樂,甚至在國民黨軍隊進逼茶陵時,起了投敵之念。
老覃去年曾寫過《毛主席稱他“司令”,讓他位居羅榮桓之上,後将他處決,他叫陳浩》一文,文中着重寫了陳浩等人在茶陵縣城作威作福、吃喝玩樂等等醜事。
宛希先和三營的營長張子清等人對陳浩等人的倒施逆行進行了堅決的抵制,并用雞毛信的方式向遠在井岡山的毛主席作了報告。
毛主席大呼不好,連夜動身前往茶陵,一路急趕慢趕,趕往第一團的駐地茶陵縣大墟鎮湖口鄉,其中,經曆了遭遇羅克紹團防攔截的驚心動魄時刻,最終在茶陵的浣溪圩追上了第一團,嚴懲了陳浩、徐恕、黃子吉、韓昌劍等人,史稱“湖口挽瀾”。
“湖口挽瀾”,宛希先挽救了革命的火種,可謂功居至偉。
之後,在擁護朱、毛會師、反對兵出湘南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宛希先都是堅定地支援毛主席,忠心耿耿地追随毛主席。
是以,在成立紅四軍的會上,宛希先被推定為紅四軍十師黨代表。
而在湘贛邊界第一、二次黨代會上,宛希先兩次被選為湘贛邊界特委委員。
1929年1月,毛主席為打破敵人對井岡山根據地發動的第三次聯合“會剿”,準備和朱德帶領紅四軍主力向贛南發展,留下彭德懷的紅五軍與王佐的紅四軍三十二團堅守井岡山。
考慮到當時井岡山根據地内“土、客籍之争”愈演愈烈,毛主席特意留下了宛希先。
所謂“土、客籍之争”,指的是井岡山當地的“土著居民”和井岡山當地的“客家人”為了土地權益引發的争端。
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内,流傳着這樣一句話:“土籍的黨,客籍的槍。”
這句話充分說明了當時的湘贛邊界特委以土籍人員為主,而以王佐、袁文才為代表的地方武裝則以客籍人員為主。
土籍和客籍的沖突雖然沒能得到徹底的解決,但雙方都服從毛主席的上司,尤其是王佐、袁文才,更是要死心塌地追随毛主席的人,有毛主席在,雙方都能和平且客氣地共存。
毛主席擔心自己下山後,雙方鬧不團結,出現不必要的内耗。前思後想,他覺得湘贛邊界特委班子裡的重要成員宛希先,乃是唯一的外籍幹部,聲望素著,是土、客籍雙方都服氣的人,有他在,可以緩和雙方沖突、有利于根據地的鞏固。
但是,讓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湘贛邊界特委班子裡的朱昌偕與王懷等人,他們視中共六大決議中有關于清除工農紅軍中綠林頭目的内容為“尚方寶劍”,決定先殺宛希先,後除袁文才、王佐。
1930年的2月,邊界特委向遠在湖南茶陵的宛希先發出緊急通知,讓他馬上回永新大灣村集合,與袁文才、王佐率兵進攻永新縣城。
宛希先傳回途中遭遇上了國民黨的正規軍。
激戰過後,宛希先雖然擺脫了敵軍,但是卻耽誤了行程。
朱昌偕與王懷等人是以有了借口,以“贻誤戰機”為名殘忍地殺害了宛希先。
宛希先死後不久,袁文才、王佐也先後喪生于非命。
王佐、袁文才是客籍地方武裝的兩面旗幟,他們被害,他們的部隊即被袁文才的妻叔謝角銘和王佐的哥哥王雲龍帶走了。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以徹底失守,直到1949年解放,井岡山地區才重回人民之手。
可以說,宛希先和袁文才、王佐等人之死,是革命史上的一個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