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的犧牲,為什麼被毛澤東頌為“重如泰山”?一、三湘子弟熱血男兒二、軍政兩全的井岡骁将三、視死如歸重如泰山尾聲:英雄影響

他的犧牲,為什麼被毛澤東頌為“重如泰山”?一、三湘子弟熱血男兒二、軍政兩全的井岡骁将三、視死如歸重如泰山尾聲:英雄影響

軍叫工農革命,旗号鐮刀斧頭。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潇湘直進。

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

這是毛澤東在他1927年9月9日上司秋收起義幾天後的某一天,正值起義異常艱苦之際,滿懷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他,寫下了這首豪氣幹雲的《西江月·秋收起義》詞。

也許正是這豪氣中夾雜着的不同氣象,毛澤東上司的這場秋收起義,最終從死生之地淌過轟轟烈火,邁步上了井岡,獨辟了中國革命的一方天地,成為中國革命的搖藍。

在這一場風雨堪難的革命鬥争中,掌舵人毛澤東的身邊,湧現出了一大批英雄人物,有的人與他一同攜手,從秋收走到了開國,見證了勝利。如羅榮桓、譚政、何長工、張宗遜、宋任窮、陳士榘、賴毅、譚希林等一批傑出的開國元勳。

但,更有大多數的人,在秋收起義後的漫漫征途中,血灑疆場。如盧德銘、張子清、宛希先、伍中豪、何挺颍、朱雲卿、曾士峨、王良、陳毅安、呂赤等等。

今天,我要講的是革命先烈曾士峨。

有人根據現存史料曾作過這樣的統計,當年參加井岡山鬥争的大學生共有16人,如他們中有,北京中法大學的陳毅、山東青島大學及武昌中山大學的羅榮桓、北京大學的李卻非、伍中豪、邝鄘、譚衷、北京師範大學的鄧貞謙、北京私立國民大學的朱亦嶽、上海大學的何挺穎、上海複旦大學的遊雪程、南京南方大學及上海法政大學的譚梓生、重慶中法大學的徐彥剛、湖南益陽信義大學的曾士峨、上海持志大學的王良、湖南南華大學的周鲂、北京大學的劉霞。

從中可以看到,16位大學生,除了陳毅、羅榮桓兩人在荜路藍縷中走來,成為新中國開國元帥外,其餘14人,包括曾士峨在内,均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曾士峨,不僅學識過人,而且軍事出衆,是井岡山革命鬥争時期毛澤東麾下的不可多得的一員戰将,屢賦重任,屢立戰功。他的犧牲,讓紅軍戰士們集體痛哭,更被統帥毛澤東痛惜為“曾士峨之死,重于泰山”。

曾士峨的傳奇,至今在羅霄山脈傳頌,成為飲譽千古的人物。今天,我就查章閱句,詳細地與大家聊一聊曾士峨,以緬懷革命先烈。

一、三湘子弟熱血男兒;

二、軍政兩全井岡骁将;

三、視死如歸重如泰山。

他的犧牲,為什麼被毛澤東頌為“重如泰山”?一、三湘子弟熱血男兒二、軍政兩全的井岡骁将三、視死如歸重如泰山尾聲:英雄影響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93">一、三湘子弟熱血男兒</h1>

曾士峨,1904年3月6日出生于湖南益陽樊家廟鄉大橋沖。初小畢業後,因家貧辍學,在一家店鋪當學徒。後得族祠資助,在箴言書院讀完高小,繼而考入縣城近郊桃花侖,由挪威人于1906年在家鄉創辦的教會大學,即信義大學。

在大學,他的各科成績門門優秀,英文也特别好,更寫得一手好柳體。據開國上将肖華回憶說:曾士峨的粉筆字特别好看。

1924年11月,隻因信義中學的外國人,侮辱中國女學生,激起了廣大學生憤怒,曾士峨等百餘學生自動退學,迫使學校停辦達半年之久。曾士峨也是以中斷學習,遂步行前往廣州參加革命。後來由于途中因路費不足,隻得滞留于湖南江華縣,經托人介紹在縣公署任文書。 昱年回長沙,入黃埔軍校長沙三分校讀書。

1925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受黨組織派遣,赴江華、水口山一帶從事勞工運動。1926年加入中國共産黨。他奉命到湘軍第四師軍官講習所學生隊做工作,因支援衡陽和農會活動被開除。1926年夏季,北伐軍進抵衡陽後,他又奉命轉入國民革命軍第八軍參加北伐,經指導員蘇先駿(浏陽縣人,共産黨員,後來參加秋收起義後叛變)介紹加入中國共産黨。

1927年初,入黃埔軍校長沙三分校學習。參加了北伐戰争,在國民革命軍第4集團軍總司令部警衛團任連長。北伐到武漢後,轉入我黨控制的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

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背叛革命,中國共産黨被迫反擊,接連發動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由于起義資訊不暢及國民黨張發奎的阻擾,曾士峨所在的警衛團未能參加南昌起義,這為接蹱而來的秋收起義,提供了聯合前提,以緻後來,警衛團成為了秋收起義的主力軍。

曾士峨也遂得以與毛澤東有緣見面,并在接下來的革命生涯中,追随戰鬥,成為毛澤東日後器重的戰将。

1927年9 月,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爆發。起義武裝統一編成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全師共5000餘人,由毛澤東任前委書記,盧德銘任總指揮,下轄3個團:第1團,位于修水,由原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平江工農義勇隊和湖北省崇陽、通城兩縣農民自衛軍組成;第2團,位于安源,由安源勞工糾察隊、安源礦警隊和安福、永新、蓮花、萍鄉、醴陵等縣部分農民自衛軍組成;第3團,位于銅鼓,由浏陽工農義勇隊和警衛團、平江工農義勇隊各一部組成。

曾士峨先在一團,後編入三團任三營參謀長。

起義出師不利,部隊幾經挫折,内部分歧激烈,這支臨時組建起來的部隊,讓前委書記毛澤東幾度難堪,幸好在盧德銘、宛希先、何穎挺、伍中豪、曾士峨等将領的支援下力挽狂瀾,揮師向羅霄山脈中段的井岡山轉移。

後來在三灣改編中,曾士峨被任命為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一團特務連連長,成為當時七位連長中的一位,編号四連,黨代表是開國元帥羅榮桓。

所謂特務連,就是在行軍作戰中執行特殊任務的連隊,探敵情、當尖刀,擔任警衛,有以一當十的戰鬥力,是以特務連是實力最強的一個連。毛澤東慧眼識珠,選中軍事和政治素質都十分拔尖的曾士峨擔任連長,可見對他的格外賞識與器重。

在向井岡進軍的路途中,起義軍從永新三灣經古城、甯崗、茅坪,再上井岡,特務連基本上緊貼在毛澤東身邊,以一個排擔任毛澤東的警衛工作。

1927年的10月天,氣候逐漸寒冷,戰士們還穿着破爛的單衣。為了解決冬衣和給養,毛澤東率領部隊進駐遂川城西的大汾鎮。不料突然遇敵,部隊倉促應戰,邊打邊撤。

曾士峨率領特務連兩個排,随毛澤東跑到黃坳後,收集失散戰士,并擔任一營的集結任務。特務連隻剩下了三十多個人了,一副慘敗之象。肚餓了,隻能到老百姓家裡讨要點剩飯和泡菜辣椒。吃飯沒家什,毛澤東也和大家一樣,伸手就從飯籮裡抓着吃。等大家都吃飽了,樂觀的毛澤東站起來,雙足并攏,看着曾士峨,精神抖擻地對大家說:“現在來站隊!我站第一名,請曾連長喊密碼!”曾士峨心頭一振,趕緊整理衣帽,大步跨前,大聲喊道:“全體集合!”戰士們一個個又充滿信心,擡頭挺胸,迅速提着槍站起來,向毛澤東那高大的身軀看齊。待到一營趕上來了,隊伍揮向井岡山。

秋收風雨路,正是因為有了曾士峨他們的鼎力支援,秋收起義的這支隊伍才被穩穩地掌握在毛澤東的手中。是以說,起義軍能夠最終順利上井岡山,開辟革命根據地,曾士峨等是功不可沒的。

他的犧牲,為什麼被毛澤東頌為“重如泰山”?一、三湘子弟熱血男兒二、軍政兩全的井岡骁将三、視死如歸重如泰山尾聲:英雄影響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95">二、軍政兩全的井岡骁将</h1>

隊伍初上井岡山,曾士峨率部參加了攻克茶陵、攻打遂川、新城等戰鬥。1927年11月18日,曾士峨率特務連随一營攻占茶陵,紅軍在這裡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縣蘇維埃政府。後來,曾士峨又與宛希先、張子清、何挺穎一起,對企圖暗地拉部隊投敵的陳浩、徐庶、韓劍壯等人的叛變行為,進行了堅決鬥争,保住了革命力量及茶陵政權。

1928年4月,秋收起義和南昌起義的部隊會師甯崗,毛澤東、朱德、陳毅在龍書院文昌閣會晤,曾士峨率部擔任了保衛工作。

從1 927年到1931年,曾士峨率部轉戰閩贛,曆經惡戰數十次,小戰難以勝計,沖鋒在前,無堅不摧,多次負傷,立下了赫赫戰功。由于他戰功卓著,被屢次擢拔,職務從連長、營參謀長、支隊長,升至縱隊司令員、師長,直到紅四軍參謀長。

連毛澤東在井岡山的駐地, 也是曾士峨的警衛連紮營之地。曾士峨所率領的二縱和以後的11師,也都是毛澤東最為倚重和最喜歡使用的一支主力部隊。

1928年6月23日,紅軍在新七嶺溪和敵戰鬥。曾士峨手提駁殼槍,跑在最前面,追着敵人猛打。逃敵在灌木叢中邊跑邊回槍亂射。曾士峨冒着“吱” “吱”亂飛的子彈,像發怒的老虎,猛撲上去,一把抓住一個敵兵打得發燙的槍管,用力一拽,将敵兵連人帶槍拖翻在地。敵兵吓得魂飛魄散,跪在地上一個勁地磕頭求饒,當了俘虜。戰友們見狀,齊聲呐喊,勇猛沖向敵人,在龍源口把楊池生部的一個團包了“餃子”。紅軍乘勢第三次攻下永新縣城,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始進入全盛時期,曾士峨此後威名大振。

1928年7月下旬,毛澤東率部前往桂東,迎接紅軍大部隊,留31團1連、3連扼守黃洋界。湘敵吳尚以一師兵力,從茶陵直逼井岡山,企圖趁根據地後方空虛之際攻占井岡山。得到敵人進犯的消息,正在養傷的3連連長曾士峨顧不上傷口疼痛,步行到井岡山五大哨口觀察地形,同其他同志及地方武裝上司人一起,組織紅軍和群衆加修工事,堅壁清野。

8月30日上午,在團黨代表何挺穎、團長朱雲卿的部署下,曾士峨和一連連長王良(一說為明亮)具體指揮和參加了著名的黃洋界保衛戰,并取得了保衛戰的偉大勝利。

後來,毛澤東得此喜訊,異常興奮,訓示殺一頭豬,慰勞作戰部隊,并寫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西江月·井岡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

早已森嚴壁壘,更加衆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毛澤東在題記中是這樣寫道的:“八月三十日敵湘贛兩軍各一個師趁我軍欲歸未之際,攻擊井岡山,我守軍不足一營,憑險抵抗,将敵擊潰,儲存了整個根據地。”此役是紅軍在井岡山時期,一次著名的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對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29年1月,蔣介石調集湘贛八個旅的兵力進攻井岡山,紅28、31團等突圍轉戰贛南敵後,擔任31團1營營長的曾士峨率部先後參加了大柏地、長嶺寨戰鬥。同年3月,紅四軍為便于開展遊擊戰,變團的建制為縱隊。31團編為3縱隊,下轄7、9支隊,曾士峨任7支隊長。1929年秋,曾士峨任3縱隊參謀長,協助伍中豪組織指揮攻克白沙戰,直逼上杭。上杭城三面臨江,圍有三丈多高的城牆,号稱“鐵牆”。易守難攻。9月21日,紅軍徹夜激戰,全殲敵盧新銘旅,一舉攻克此城。在這次硬仗中,曾士峨率三縱一部主攻東門,在槍林彈雨中身先士卒,奮勇殺敵,攻上城頭,表現出了極高的指揮才能和犧牲精神。

在艱苦的革命鬥争中,曾士峨與毛澤東将帥之間,不僅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和戰友之情。而且更能使毛澤東察微知著,知人善任。

他的犧牲,為什麼被毛澤東頌為“重如泰山”?一、三湘子弟熱血男兒二、軍政兩全的井岡骁将三、視死如歸重如泰山尾聲:英雄影響

1930年紅軍打下吉安,毛澤東和曾士峨走進當地的一座天主堂,看到了一架風琴。曾士峨童心大發,跑上前按了幾下琴鍵。毛澤東也上來,對着鍵盤敲了幾下。他笑着對曾士峨說:“這個洋玩藝我不會,你也是“豬鼻子裡插蔥——裝象”,不比我強呵!”兩人随即哈哈大笑起來,戰士們也跟着起哄。

1930年春天,毛澤東發現紅4軍2縱的戰鬥力有些下降,軍紀也有些松懈,派誰去整頓一下呢?毛澤東第一個就想到了曾士峨。

曾士峨來到隊伍後,跟政委羅榮桓一起立下了鐵的紀律,落實“黨支部建在連隊”的制度,将重點放在“黨指揮槍”上,還發展了一批優秀黨員,讓他們在隊伍中發揮了先鋒模範作用。

很快,短短幾個月,二縱軍容軍紀煥然一新,各方面都取得了明顯的進步。

毛澤東在文章中也稱贊他們:“曾、羅在古田會議後,把二縱隊帶成了一支最有戰鬥力的隊伍。”

從此,毛澤東更是器重曾士峨這個文武全才,很快又被提拔為紅4軍參謀長兼2縱隊司令員。10月3日,他指揮2縱攻打吉安,主攻城北騾子山。攻克吉安後,2縱隊又被改編為11師,曾士峨兼任師長,羅瑞卿任政委。

12月30日,曾、羅指揮11師參加第一次反“圍剿”的龍崗戰鬥,與兄弟部隊一起活捉了驕橫殘暴的敵十八師師長張輝瓒,全殲張部9000餘人,震撼了南京政府。更引起毛澤東詩興大發,寫下了《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

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沖霄漢。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瓒。

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不周山下紅旗亂。

1931年5月16日,在第二次反“圍剿”中,紅四軍在東固九寸嶺、觀音岩一帶,向已搶先占領兩個山頭的敵47師王冠英部發起強攻。曾、羅在第一線指揮11師作戰。以緻羅瑞卿臉頰中彈,情況危急。

這時,蜂湧的敵人又沖上了聶鶴亭的33團陣地前的一個山頭。曾士峨不得已,一面叫葉青山醫生把羅政委的傷口包紮好,将他擡下戰場,一面厲聲指令身旁的特務連長楊得志:“立即帶特務連給我拿下這個山頭,完不成任務,我槍斃你!”楊得志刹地将手槍一揮,吼道:“特務連,跟我沖!”戰士們端起槍嗷嗷叫着殺了上去,把三倍于己的敵人阻擊在半山腰,無法向上前進一步。曾士峨率領全師和兄弟部隊一起,激戰4小時,将敵47師完全擊潰。5月18 日,曾士峨率11 師追殲敵43師一個旅;5 月20日,率部随大部隊攻克廣昌;5月22日,參加中村夫坑哨口戰鬥,激戰兩天一夜,擊潰守敵。

最終,在毛澤東、朱德的英明運籌下,将士們的英勇搏殺下,紅軍從西到東,橫掃七百裡,粉碎了蔣介石的第二次“圍剿”。

曾士峨,就是這樣的一位軍政全才,帶兵與戰士同甘共苦,在戰鬥中身先士卒,沖鋒在前,是以,戰士們特别敬仰他。他的隊伍紀律嚴明,訓練有素,作風勇猛頑強,是紅軍中最能打硬仗的勁旅之一,有“鋼軍”之稱。

他的犧牲,為什麼被毛澤東頌為“重如泰山”?一、三湘子弟熱血男兒二、軍政兩全的井岡骁将三、視死如歸重如泰山尾聲:英雄影響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9">三、視死如歸重如泰山</h1>

1931年7月,第三次“反圍剿”戰鬥打響。這次,蔣介石調集了30萬大軍,在德、日、英洋顧問的參謀下,采取“厚集兵力,分路圍攻,長驅直入”的戰術,分3路向中央根據地進行“圍剿”,誓言扼殺紅軍。

1931年8月初,在第三次反"圍剿"中,曾士峨指揮11師參加了全殲上官雲相47師的蓮圹戰鬥,擊潰郝夢齡師的戰鬥。8月11日,又參加了全殲毛文炳師四個團的戰鬥。其中,在良村和黃陂兩次戰鬥中,11師以傷亡百餘人的代價,斃傷敵500名,俘虜敵軍官20多人士兵600多人,取得了突出的戰果。

1931年9月8日,一場慘烈的高興圩戰鬥打響。參戰雙方的主力包括紅四軍曾士峨11師等和國民黨19軍蔡廷锴60 師、戴戟61師。

當時,紅4軍軍長林彪、政委聶榮臻在陣地上用望遠鏡反複觀察正在撤退的敵人,看到敵60師、61師主力都已離開高興圩往興國去了,騾馬隊、夥食擔子也過去了,隻剩下一個團在後面打掩護。林彪提議11師去切他個尾巴。

曾士峨率11師迅速穿插過去,可巧的是,一打并未能消滅這個團,反而吸引了敵人的大部隊折傳回來參與戰鬥。

原來,19路軍是蔣光鼐和蔡廷锴的部隊,兩廣籍士兵為主,以能打狠仗著稱,穿短褲,爬山如履平地。且這兩個師裝備精良,平時吹噓”在戰場上子彈殼也不讓别人撿走一顆“,号稱是從未敗過的"鐵軍"。

顯然是兩強對決,勇者勝。隻見陣地上,密集的槍炮聲、軍号聲和喊殺聲震天撼地。雙方為搶占一個小山包,都要拉鋸式地反複争奪數次,戰況極其慘烈,到處是倒下的屍體。戰鬥從上午酣戰至下午,戰場膠着。

曾士峨率領11師官兵用槍托、梭标、大刀和石頭跟敵人拼殺、肉搏……他告訴自己的将士:“我們是工農紅軍,是鋼鑄的,是鋼軍。一定要把這支鐵軍吃掉!”

戰至黃昏,紅11師的子彈打光了,人員傷亡過半,敵人也留下了2000餘具屍首,屍橫遍地,血染山岡。敵人依然發起一次次沖鋒,最終,曾士峨指令把手榴彈、刺刀集中起來,組織全師以黨團員和排以上幹部為骨幹的敢死隊,親自帶領撲了上去。在進攻中,不幸被敵人的沖鋒槍射中胸部,壯烈犧牲。這個時候,雙方都已無力再戰。紅軍争取主動,撤出了戰鬥。

高興圩戰鬥,紅軍損失之大,為紅軍戰争以來所僅有,斃傷敵2000餘人,自己也傷亡2200餘人,除了師長曾士峨犧牲外,紅三軍團的第4師師長鄒平也在這場戰役中陣亡。

國民黨軍指揮此戰的蔡廷锴,在後來他的回憶錄中寫道,當時“見此情景,危殆萬分,憤欲自殺以殉”,事後“三天内,日夜不能合眼……”

曾士峨的犧牲,楊得志及所有戰士為之痛哭,毛澤東聽到曾士峨犧牲的噩耗,痛惜萬分。他還因為曾士峨的犧牲,狠批了林彪,說:“你怎麼能讓進階幹部上前線!幹部都打光了,還怎麼幹革命!”

後來,毛澤東在反“圍剿”勝利的慶祝大會上,讓全場的戰士們為曾士峨集體默哀,說:“曾士峨的犧牲是英勇的,他是在最關鍵的時候犧牲的,他親自帶部隊沖鋒,改變了戰況,他的死重于泰山!”

據時任紅12軍34師參謀長,後來的開國上将陳士榘回憶:“毛主席講過兩個人的死重于泰山,一個是曾士峨,口頭講的,他親耳聽到。限于紅軍早期條件簡陋,沒有被記載下來。另一個就是張思德了。”

他還訓示紅軍總政治部發出通令,表揚曾士峨“革命立場堅定,作戰勇敢,不怕犧牲”,号召紅軍指戰員向曾士峨學習。紅軍總政治部發通令号召向個人學習,這在以前是沒有先例的,曾士峨是第一人。

他的犧牲,為什麼被毛澤東頌為“重如泰山”?一、三湘子弟熱血男兒二、軍政兩全的井岡骁将三、視死如歸重如泰山尾聲:英雄影響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10">尾聲:英雄影響</h1>

英雄雖逝,英名宛在。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幹部指出:“曾士峨同志為我黨我軍之優秀幹部,為革命犧牲,實屬重大損失。"

1980年代初,上将肖華曾對《羅榮桓元帥傳》編寫組主筆黃瑤說:“如果曾士峨在的話,應該是個元帥,曾士峨的犧牲,在紅軍中震動很大。”

1983年1月,曾士峨的繼子曾天元拜訪開國元勳何長工時,何長工也說:“曾士峨如果在的話,應是個元帥,起碼也是大将。”

1983年12月,原江西軍區副政委、老紅軍湯光恢曾回憶過在紅11師的往事:“我是1931年在十一師政治委員辦公廳當宣傳員……曾士峨師長戰鬥勇敢,善于指揮。他往往在第一線指揮,到團、營的陣地上去。他也要求團幹部到營、連、排陣地上去,他甚至直接到戰鬥第一線。當時,隻有這樣,才能反應迅速,反映真實情況。他對人員、武器、戰況、各部隊的表現如何等等很清楚。他能叫得出全師每個排長的名字,對他們的性格、作戰水準和其它情況了如指掌,指揮起來,就很恰當。每次行軍,他和羅瑞卿政委一前一後,一個連一個連問情況,叫起人來,根本用不着花名冊。曾師長深入群衆,和士兵在一個竈吃飯。最多,事務長偶爾給他留點同樣的菜。我剛到11師,上級就教育我們說,我們11師是秋收起義部隊,打仗和政治工作都過得硬,執行上級指令堅決。毛主席最喜歡使用這支隊伍。”

紅軍早期幹部、前軍事科學院副院長郭化若中将稱曾士峨是“最優秀的紅軍師長”。他還說:“紅4軍是紅軍的主力,11師卻是政治和軍事戰鬥力又很突出,是主力中的主力。”

當時紅3縱司令員,後來的開國上将肖克,曾親眼看到曾士峨帶兵沖鋒到最前面,這樣的将領帶出來的部隊必然會打仗。

的确,根據曾士峨的資曆、修養、帶兵風格、軍政素質而言,他的确是紅軍中難得的将帥之才。如果,假設有如果,他不犧牲,一定是共和國的元帥或大将之才。

英雄萬古、先烈千秋。詩拾英雄一生功德,以緬心懷。

峥嵘時局激丹心,萬丈紅塵哪挽琴。

北伐征波揮熱血,秋收逐浪發豪音。

羅霄崇嶺兵鋒盛,贛水幽溪戰馬吟。

可歎英雄奔大義,君風不朽淚沾襟。

他的犧牲,為什麼被毛澤東頌為“重如泰山”?一、三湘子弟熱血男兒二、軍政兩全的井岡骁将三、視死如歸重如泰山尾聲:英雄影響

參考資料:

1、曾士峨生平事迹; 2、秋收起義大事記;

3、三灣改編史料; 4、秋收起義的文獻;

5、井岡山鬥争史; 6、革命先烈史料;

7、肖華、肖克、楊得志、何長工、郭化若等将帥回憶錄;

8、網絡相關史料的引用。

【作者】

谷新光:湖南嶽陽人,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進階研究員、深圳市科技專家庫專家、經營治理專家、紅色文化傳播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