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主創團隊重走長征路曆時兩年傾力打造 紅色音樂劇《牦牛革命》即将登陸成都

封面新聞記者 徐語楊

1935年至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部隊先後進入阿壩,縱橫5千餘裡,曆時16個月,翻越了8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大雪山。為支援紅軍奪得北上抗戰的勝利,阿壩兒女在人口僅有20多萬,人均年有糧不到500斤,人均占有畜不足兩頭的情況下,為紅軍籌集糧食2500多萬斤,牲畜20多萬頭,承擔了10萬主力紅軍給養的艱巨任務。

這是即将于6月10和11日在成都城市音樂廳登台演繹的紅色音樂劇《牦牛革命》的創作背景。6月5日下午,《牦牛革命》在成都舉行新聞釋出會。

主創團隊重走長征路曆時兩年傾力打造 紅色音樂劇《牦牛革命》即将登陸成都

釋出會現場

主創團隊重走長征路,曆時兩年匠心打造

《牦牛革命》是以紅軍長征進入川康地區發生在阿壩州著名的“牦牛革命”為劇情主線,以征糧的真實曆史事件為背景,以紅軍為順利北上蘇區,在松潘草地(現阿壩黃河大草原)與當地百姓、土司、宗教人士籌糧為主題,通過征糧小分隊的所見、所聞、所感,真實述說了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經曆的悲壯曆史。

主創團隊在釋出會上提到,阿壩地區是長征途中紅軍經過人數最多、駐留時間最長,也是長征過程中自然環境條件最艱苦、黨内鬥争最尖銳的地區,在此鑄就了偉大的雪山草地精神。毛澤東在延安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多次高度評價紅軍爬雪山過草地時藏羌回漢各族人民的革命貢獻,并深情地将其贊譽為中國革命史上特有的“牦牛革命”。

本劇的導演是擔任過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編導的國家一級編導梁群。他提到,能夠擔任這個劇目的導演非常榮幸,自2020年7月正式立項起,創作團隊重走了長征路,再次走過了紅軍走過的雪山草地。“我們克服了隻有曆史事件沒有故事性的難題,解決了語言不通等難點,将政治性、邏輯性、故事性、藝術性集于一體,終于在兩年的時間裡,打造出了這台具有中國風範和高水準的、反應紅軍長征曆史的原創大型紅色音樂劇,可以說是為中國音樂劇史上又添上了多彩的一筆。”

主創團隊重走長征路曆時兩年傾力打造 紅色音樂劇《牦牛革命》即将登陸成都

所有演員均來自阿壩州,50名紅軍演員的服飾配件沒有重複

當提及該劇的創新與吸引力時,梁群說,“這部劇是阿壩州民族歌舞團采用一部綜合程度極高的音樂劇樣式去演繹黨在長征艱難時期的精品劇目,所有的演員都來源于阿壩州地區,還與四川師範大學舞蹈學院音樂劇系進行了合作。特别是我們這部劇的舞美設計、燈光設計、多媒體設計等設計創作團隊,都是由國内知名教授專家組成,實作了5.1環繞聲和相容立體聲,将能讓所有的現場觀衆聲臨其境。”

擔任本劇作曲的錢琦告訴封面新聞記者,紅色經典劇的音樂制作一直是難點,既要展現經典的厚重,也要能吸引到年輕人的喜歡,本劇音樂也進行了大膽創新,融入了交響、電子、流行樂等多種元素。

主創團隊重走長征路曆時兩年傾力打造 紅色音樂劇《牦牛革命》即将登陸成都

劇照

服裝造型設計沈龍則分享了一個令人無比動容的故事,在考慮50多名飾演紅軍戰士的演員服飾時,創作團隊收集了不少資料,包括影視、照片等。“每當我找尋靈感時,就把這些資料翻出來一遍遍看,每一次都為紅軍過草地翻雪山的精神感動。”在分享中,沈龍幾乎哽咽着說道。最後,紅軍們的服飾沒有一套是重複的,衣服樣式與配飾都根據不同的人精心設計,從細節展示了創作團隊的用心。

釋出會現場,演員們還進行了選段《呼喚》的演繹,情感充沛、感人至深。

《牦牛革命》由阿壩州民族歌舞團傾情傾力創作推出,成功入選了由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和旅遊廳、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的四川省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優秀劇目展演季成都主會場演出名單。

主創團隊重走長征路曆時兩年傾力打造 紅色音樂劇《牦牛革命》即将登陸成都

<b>【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b>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