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吳道子未留真迹,為何仍被尊為“畫聖”學書不成,改攻繪畫絕妙的宗教畫未見真迹卻青史留名

作者:新氧生活

吳道子

吳道子未留真迹,為何仍被尊為“畫聖”學書不成,改攻繪畫絕妙的宗教畫未見真迹卻青史留名
吳道子未留真迹,為何仍被尊為“畫聖”學書不成,改攻繪畫絕妙的宗教畫未見真迹卻青史留名
吳道子未留真迹,為何仍被尊為“畫聖”學書不成,改攻繪畫絕妙的宗教畫未見真迹卻青史留名
吳道子未留真迹,為何仍被尊為“畫聖”學書不成,改攻繪畫絕妙的宗教畫未見真迹卻青史留名
吳道子未留真迹,為何仍被尊為“畫聖”學書不成,改攻繪畫絕妙的宗教畫未見真迹卻青史留名
吳道子未留真迹,為何仍被尊為“畫聖”學書不成,改攻繪畫絕妙的宗教畫未見真迹卻青史留名
吳道子未留真迹,為何仍被尊為“畫聖”學書不成,改攻繪畫絕妙的宗教畫未見真迹卻青史留名
吳道子未留真迹,為何仍被尊為“畫聖”學書不成,改攻繪畫絕妙的宗教畫未見真迹卻青史留名
吳道子未留真迹,為何仍被尊為“畫聖”學書不成,改攻繪畫絕妙的宗教畫未見真迹卻青史留名

△(傳)[唐] 吳道子 《送子天王圖》(宋摹本)紙本水墨

吳道子(約公元680~759年),又名道玄,東京陽翟(今河南禹州)人,生于盛唐,被曆代尊為“畫聖”,被民間畫工尊為祖師。據說因為他的母親正走在路上突然臨盆生産,是以給他取名“吳道子”。在唐代的典籍裡吳道子被稱作吳道玄,為唐玄宗賜名得。

而到了宋真宗時,把趙氏的先祖趙玄郎尊封成了道教的主神,為了表示最高敬意,天下凡是人名、書名、文章中要需避諱玄、朗二字,在修撰唐代史書時,于是把吳道玄改成了吳道子。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1">學書不成,改攻繪畫</h1>

朱景玄在《唐朝名畫錄》中的描述展現了吳道子出神入化的繪畫技藝:“吳生畫興善寺中門内神圓光時,長安市肆老幼士庶競至,觀者如堵。其圓光立筆揮掃,勢若風旋,人皆謂之神助。……天授之性,年未弱冠,窮丹青之妙。”

吳道子是半路出身的畫家。據唐代張彥遠《曆代名畫記》記載,吳道子開始是學書法的,曾經拜張旭、賀知章為老師,因學書不成,後發奮改攻繪畫,漸漸掌握了繪畫的妙法。

吳道子未留真迹,為何仍被尊為“畫聖”學書不成,改攻繪畫絕妙的宗教畫未見真迹卻青史留名

吳道子以獨特的藝術風格開創了一個新的畫派。他還于焦墨線條中,略施淡彩,着色法被稱作“吳裝”,後世的畫家、雕塑家、漆繪匠作們把他當做祖師爺來供奉,他擅長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鳥獸、草木、樓閣等。

宋徽宗主持相關官吏将宮内所藏的名畫作品目錄編的《宣和畫譜》中,收錄了魏晉以來湧現出的231位畫家及6396件作品,書中對每一位畫家逐一進行了簡介和評點。《宣和畫譜》卷二介紹吳道子時說道:“顧冠于前,張絕于後,而道子乃兼有之”,這就是所謂的“空前絕後”。此處的“顧”,便是顧恺之;“張”即是張僧繇;“道子”則是吳道子。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2">絕妙的宗教畫</h1>

吳道子未留真迹,為何仍被尊為“畫聖”學書不成,改攻繪畫絕妙的宗教畫未見真迹卻青史留名

△《送子天王圖》(局部)

吳道子獨具風格的宗教畫和人物畫,一直為人津津樂道。他的宗教畫,将宗教美術這種形式發揮的淋漓盡緻,将濃郁的世俗與人間的味道帶進所繪的宗教畫中。《送子天王圖》是一幅宋代人臨摹吳道子的摹本,現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

《送子天王圖》又名《釋迦降生圖》,是吳道子根據佛典《瑞應本起經》繪畫的,該圖場面宏大,細描剛韌,情節生動,描繪傳神,從中可見吳道子的高超技藝。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3">未見真迹卻青史留名</h1>

吳道子未留真迹,為何仍被尊為“畫聖”學書不成,改攻繪畫絕妙的宗教畫未見真迹卻青史留名

吳道子的名聲如此之高,為何不見其真迹?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安史之亂:吳道子為唐玄宗所賞識,被召入宮廷,“非诏不得作畫”,而安史之亂期間,生靈塗炭,皇室的書畫毀損散失不計其數;二是吳道子畫作中佛教作品居多,盛唐之後,有些朝代對佛教大力打壓,作品也多毀去;三是因為他的大部分作品是在寺廟宮觀的牆壁上作的,牆壁年久剝落損毀,畫也就毀了;且摹本太多,真僞難辨,米芾就說“僞吳生見三百本”。

今天我們看到的吳道子的畫,都是後人的摹本,不過,就像《蘭亭集序》一樣,雖是摹本,都已經彌足珍貴了。

即使作品真迹湮沒,通過諸多典籍的記錄,吳道子仍被今人所熟知,他是幾百年來畫壇的傳說。想知道更多精彩的名家故事,請持續關注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