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像真理一樣,最樸實,也最有光輝。可以說,美是人類共同的語言。生活中,美無處不在。我們與美術邂逅、與藝術交流、與科學溝通、與自然對話、與朋友交流,皆是以美為媒。因為,“美的事物是永恒的喜悅”。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愛美是人的天性,追求美是社會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内容,創造美是一個人精神境界的直接展現。我們欣賞一幅美術作品,會感受其神韻之美;閱讀一首詩歌,會感染其意境之美;遊覽一處美景,會發現其生機之美;與道德高尚之人相處,會感動其品行之美……美始終是生活的媒介、交往的橋梁、文化的碩果。從古至今,美是不變的旋律,最是大美能緻遠。
有詩雲:“百年一吳生,萬載留其名。畫筆得正傳,畫史玉樹青。”這首詩贊美的就是被後輩奉為祖師、尊為畫聖的吳道子。他輝煌的一生,以美為媒,為我們闡釋了畫中的精彩絕倫。有一段時間,吳道子一直在巴山蜀水間暢遊,專注于創作,取得了極大的成就,開創了水墨山水畫派。落筆雄渾、線條曲折,于焦黑墨痕中略施微染,色彩簡單而淡雅,這是吳道子所獨有的。張彥說他:“吳生作畫,下筆有神。”蘇東坡說他:“道子實雄放,浩如海波翻。當其下手風雨快,筆所未到氣已吞。”他的作品,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了絕妙的一筆。
藝術美總是伴随着人格美。顔真卿不僅是文壇大咖,更是氣節名臣。楷書四大家“顔歐柳趙”中,顔真卿的字被公認為最能展現盛唐之氣,進而成為後世學者臨摹的經典。顔真卿的書法之美,源自于他的人品之美,就像忠臣烈士、道德君子,“不襲前迹,挺然奇偉”。清代藏書大家鄭元慶評價他:“公忠義之節,明若日月、堅如金石,自可以光後世、傳無窮,不待其書然後不朽。”
大美之美在自然。“天地之大德曰生”。自然美、生态美是一切美學的源泉。古人說,“登東臯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這是告訴我們自然之美能激發情感之美、藝術之美。現在有一些人甘願做手機的“奴隸”,總是盯着手機這一方寸螢幕,不願深入廣闊天地,不願遊曆名山大川,就無法涵養天地之氣,自然也難有大格局、大氣魄、大人生。
大美之美在藝術。生活需要理性,也需要感性;需要科學,也需要人文。書畫、音樂、電影、戲曲等,表現為一種藝術之美,它總能在潛移默化中熏陶人,進而感染人、重構人、轉化人。在藝術之美中,我們總能很好地體悟生命、體驗人生,升華感情、洗滌靈魂,進而達到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之境。
大美之美在人格。“美都是從靈魂深處發出的”。心靈美、人格美、道德美是一切美的歸宿。以美為媒、品味美好,重在塑造人格,增強文化自信,提升社會文明程度。孟德斯鸠有句名言:“美必須幹幹淨淨,清清白白,在形象上如此,在内心中更是如此。”真正美好的東西必須一方面跟自然一緻,另一方面跟理想一緻。
美是生活,也是大道。我們要傳播美,先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要給予美,先要有一顆有修養的心靈。每一個人都應該接受美育鍛造,增加美學修養,提升審美水準,鍛造完美品格,進而以美為媒,展示個人魅力,助力大美中國建設。
◎本文原載于“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