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尋幽探秘魯襄公: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的囚籠與困鬥

作者:東山雅韻
尋幽探秘魯襄公: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的囚籠與困鬥

公元前572年的一個晴朗的早上,位于中原以東地區的魯國迎來了新任國君魯襄公。在瞬息萬變,權力更替日趨頻繁的春秋戰國,哪怕是想成功預測十年後的政治格局,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三桓家族曆經幾代人的辛勤耕耘,終将有權力的輪回,終将有人會成為實質上的宗主。宣公、成公時代的兩朝元老季文子已是到垂暮之間,而叔孫氏和孟孫氏都有新的人物出現,叔孫氏由叔孫豹統領,孟孫氏則由孟獻子掌管,當年叔孫僑如擾亂後宮所引發的魯國動亂,為三桓家族的凝聚共識提供了巨大基礎,在季文子的主持中,三桓家族成為鐵三角。

非三桓的公族,也各有各的發展,歸父被趕出國門之後,落魄的東門氏已經改名換姓,成了子家氏;像臧氏這樣的小公族還是牢牢地做着國君的死黨,魯國的内部局勢表面上看起來非常穩定。季文子居功至偉,是以其子季武子當仁不讓成為魯國最大權臣。而一件大事的發生徹底改變了魯國的命運,那就是季文子,叔孫豹,孟獻子這樣既專權又尊重國君的三桓領袖相繼去世了。他們在世的時候,魯國國君還能得到三桓宗主的尊重,等到新的三桓宗主掌權之後,尤其是季武子推行“分其國民,三家得七,公得五”的政策,國君的尊嚴就越來越不重要了。

尋幽探秘魯襄公: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的囚籠與困鬥

古今中外攝政的政治家大體上分為三種,第一種為自己争權,第二種為國家謀利,第三種不争權也不為國,隻求自保。季氏的季武子總得來說應該是第一種政治家,他不像他父親一樣謙遜謹慎,對國君顯得很本分,對敵人最狠辣也不過就是趕出國門。他的政治目标很明顯,就是統一三桓,共同架空國君。他成為三桓的核心人物之後,孟氏和叔孫氏意識到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道理,不再大動幹戈,決心和季氏同仇敵忾。但是孟氏,叔孫氏和季孫氏自己的宗族内部并不都是和平的。比如叔孫一族的内鬥真的令人毛骨悚然。

電影一代宗師裡有:“習武之人有三個境界:見自己,見天地,見衆生”,叔孫豹作為輔政重臣,跟季氏家族的不同之處在于,在叔孫僑如的前車之鑒後,叔孫豹更多的是對國君和周禮的服從。但叔孫豹并非是愚者,他不能做叔孫僑如,他也不能做季孫氏,他更多的是對衆生的一種憐憫之情,即便對周禮非常尊崇,可是在某些細節上面叔孫豹仍然是反對周禮的。叔孫豹曾被送到齊國做人質,在離開魯國邊境的時候與一個女人生下來一個長得非常醜陋的孩子叫豎牛。醜陋的豎牛到底是不是叔孫豹的孩子,史學家對此還有争議,有的認為叔孫豹是接盤的,那個婦人除了叔孫豹還有别人,豎牛并非親生。有的認為豎牛就是私生子,隻是因為種種原因不便讓他認祖歸宗。

叔孫豹因之其家族和智慧,在齊國得到國氏垂青,與國氏聯姻。所謂門當戶對,魯國的叔孫氏和齊國的國氏,都是大族,甚至多少都能跟周天子扯上半毛錢關系,骨子裡就是貴族,叔孫氏在齊國與國氏女子生下了孟丙、仲壬兩個日子。那麼那個不知道哪裡出現的豎牛,身份就顯得很是奇怪。按照周禮的規則,這個豎牛是沒有存在價值的,就是能夠回到叔孫氏,也不過是三流四流之外的庶子。但是無論怎樣,仁慈的叔孫豹還是把豎牛留在了身邊,還讓他參了政。萬萬沒想到,豎牛對自己的身份充滿自卑,同時對叔孫氏的兩個兄弟非常不滿和妒忌,為了争權奪利,害死了叔孫豹的兩個兒子,好在蒼天有眼,豎牛被叔孫豹的孫子們殺死了,叔孫家族的内亂才被平定。

尋幽探秘魯襄公: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的囚籠與困鬥

和叔孫氏不同,孟氏内部一般都是和平地更疊。孟氏的孟獻子去世後,孟莊子繼承了孟獻子确立的軍賦辦法繼續造福百姓,也能稱得上一個出色的宗主,但是他很快也過世了。他死後,他的幼子孟孝伯在與季武子長子的共同謀算下,順利成了新宗主。但是好在長子秩沒有反抗,接受了這個現實,沒有釀成孟氏的内鬥。但是,這位孟孝伯最大的特點就是對待政敵不擇手段。此時孟氏的對手是由臧纥上司的臧氏。

臧氏的宗主臧纥這個人非常賢明,雖然矮小但是聰明,他和季武子一向交好,季武子想要廢長立幼都要找臧纥想辦法。但是臧纥用的方式有點過激了。所謂審時度勢,如果臧氏家族的力量還處于臧文仲時代,或許還能與三桓家族平分秋色,可是時代不同,結果也就不同。臧纥公開與孟孫氏為敵,認為可以籠絡孟孫氏為自己所用,可惜的此時的孟孫氏與季孫氏是穩固同盟,此後數年之間孟孫氏就聯合季武子将臧纥逐出魯國。實際上季武子驅逐臧纥本身就是可以讓權力百川歸海,最終為三桓家族所用。驅逐臧纥隻是時間問題而已,至于誰提出驅逐的議題,本身并不是很重要。

不論是懷持野心的少年還是老謀臣算的臣子,魯國的朝堂上籠罩着權力的陰霾。三大家族始終堅持着不到最後一秒絕不放棄的信念,其間充滿着各種逆襲、反轉的情節,而主角始終都是季孫氏。這個時期的季武子其實一直都在螳螂捕蟬,他和孟氏一樣不喜歡并非三桓出身的臧纥,他對臧纥的信任和友好隻是為了算計臧纥的陰謀。他使用的一石二鳥之計,既趕走了臧纥,又完成了廢長立幼的心願,算盤打得可真是精明。然而作為一國之君的魯襄公,卻隻能眼睜睜地看着,真是令人十分無奈。公元前542年,魯襄公在虛君的位子上去世了,幼子魯昭公在太子姬野死後,登上了魯國國君的寶座,見證了叔孫氏内部混亂局面的他,會不會真的給三桓帶來麻煩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