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星閃耀
無與倫比
“哥廷根之外沒有生活。即便有生活,亦非這般的生活。”
二戰以前,哥廷根大學是全世界的數學聖地。
在那段長達150年的時間内,在自然科學領域,尤其是數學,再也找不出一所大學可以與之匹敵。
稱霸絕非偶然,咱們直接從它數學開始崛起時講。
哥廷根大學标志性建築“親吻大師”——小鵝女
聚是一團火
1795年,18歲的高斯走進了哥廷根大學。他左瞧右瞧,這所學校别說門了,連牆都沒有。雖然他是數學王子,但究竟哪一腳才算跨進來的第一步,這道數學題在他這絕對無解。
也是這一年,高斯隻用你上中學時拿來畫圈的尺子和圓規,在一張平平無奇的紙上畫出了17邊形。2000多年了,還是第一次有人為歐氏幾何提供重要補充。
數學王子高斯
哥廷根大學有了高斯,就像高斯奧特曼有了高斯炮,渾身充滿了來自宇宙的神秘之光,擁有碾壓一切的力量。
高斯消元法、最小二乘法、高斯整數、高斯圓、高斯模糊、高斯投影、高斯積分、高斯函數、高斯分布、高斯公式.......
他以一己之力把全世界的數學書齊刷刷跟着變厚,哥廷根數學學派創立了,高斯君臨數學界。
高斯如此高産,好似在歐洲的數學界點亮了一座高高的燈塔。
黎曼、戴德金、狄利克雷、庫默爾、韋伯、熱爾曼......一個個數學天才彙聚在這座燈塔下。此後,他們在代數、幾何、數論和分析領域不斷樹立新的豐碑。
燈塔下圍了一圈數學大佬還不夠,大佬還要發展下線,第二圈人跟着上來了。
(自左至右)馬克斯·萊許、玻恩、弗蘭克和波爾
1923年攝于哥廷根
克萊因、魏爾斯特拉斯、希爾伯特、伯恩斯、斯坦豪斯、玻恩、泡利、海森堡、闵可夫斯基、狄拉克、奧本海默、泰勒......
在希爾伯特的帶領下,哥廷根數學學派進入全盛時期,哥廷根大學更是穩坐“數學研究和教育的國際中心”王座,直接走向學術建設的巅峰。
光芒愈盛,愈是吸引他人的目光,越來越多的數學家朝這裡奔來。
到20世紀初,哥廷根已經成為無可争辯的世界數學中心和聖地。當時全世界學數學的學生中,最響亮的口号就是“打起你的背包,到哥廷根去。”
散是滿天星
這些人,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
另一個角度的數學王子高斯
高斯
:“你說什麼星?我可以測算天體的運作軌迹,成功算出過谷神星在哪。”
沒錯!高斯不僅君臨數學界,他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早在1840年就和德國實體學家韋伯一起畫出了世界上第一張地球磁場圖。
人類的驕傲無疑了!
高斯的接班人狄利克雷(左)
迪利克雷在柏林的接班人庫默爾(中)
和庫默爾的學生利奧波德·克羅内克(右)
而高斯的接班人們,也沒有辜負他的期望。他們不僅在數學史上留下了“姓名”,還以他們強大的存在感,讓每一個學數學的人都躲不開、繞不過。
今天,你 f(x)=f(-x)了嗎?
戴德金
高斯的學生戴德金更是緊跟老師的腳步,數學、實體、天文全不落下,不少概念和定理都用他的名字命名。
雖然他跟高斯還是不能比,但是身為現代實數理論創始者,小心他把你給“戴德金分割”喽~
波昂哈德·黎曼
戴德金還有一位大神級同門師弟——波昂哈德·黎曼。盡管黎曼隻在這世界上待了39年,可他留下的一個“黎曼猜想”已經難為了很多數學家一百多年了。
順便問一句,世界七大數學難題,你知道解決幾個了嗎?
菲利克斯·克萊因
如果黎曼能多在這世界上待5年,他也許會見到菲利克斯·克萊因。克萊因23歲就當了數學系教授,想必兩人見面後,一定會惺惺相惜。
但是,也許在“克萊因瓶”空間内,他們已經見過了。
卡爾·特奧多爾·威廉·魏爾施特拉斯
雖然黎曼離開了,可他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無法估值的東西。
魏爾施特拉斯在黎曼積分的基礎上,為數學分析建立了堅實的地基,他也成為了現代分析之父。
大衛·希爾伯特
站在這些前輩們打下的江山上,希爾伯特高聲大喊:“我們必須知道,我們必将知道”。
哥廷根大學迎來了它最輝煌的時刻,登頂世界老大,不負幾代前輩期望。
希爾伯特笑着說:“在哥廷根的大街上找一個孩子都要比愛因斯坦更懂幾何。”
不畏浮雲遮望眼,“無冕之王”希爾伯特為新世紀數學家提出了23個問題,這些問題的研究推動了20世紀的數學發展。
玻恩(左),海森堡(中)
玻恩在哥廷根的助理泡利(右)
數學是一切科學的基礎。哥廷根大學雄厚的自然科學基礎培養出了一代又一代優秀人才,這其中就包括“量子力學”的創始人們。
玻恩、海森堡、泡利創立了量子力學,開創了哥本哈根學派,都獲得了諾貝爾實體學獎!
他們在哥廷根大學的這段時間還被稱為“實體學的黃金時代”!
曆經近150年,哥廷根大學終于建成了一座巍峨的數學大廈。
緻命打擊
然而,這座大廈卻在1933年倒了。
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德國納粹政權實行極權政治和種族滅絕政策,使得本來已經名揚海外的德國人才流失嚴重。
在1933-1934年間,德國大學有大約7000人逃往美國。到1940年間,德國大約損失了500多名自然科學教授,450名醫學教授,和300名人文科學教授,導緻德國學術倒退了幾十年的水準。
大批知名的猶太籍科學家和學者被迫離開德國,前往美國的普林斯頓、芝加哥等地。
包括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詹姆斯·弗蘭克(James Frank)、古斯塔夫·赫茨(Gustav Hertz)、維克多·赫斯(Viktor Hess)、弗裡茨·哈伯(Fritz Haber)、彼得·德拜(Peter Debye)、奧托·弗裡茨·邁爾霍夫(Otto Fritz Meyerhof)、奧托·洛伊(Otto Loewi)等這些諾貝爾自然科學獎項的得主。
愛因斯坦加入美籍,終生再未回國。
哥廷根大學也難以幸免,甚至可以說是遭受緻命重創。
世界科學的中心立刻從德國轉向了美國。
一戰期間(1914年至1918年),當時的數學強國法國錯誤地把許多青年科技才俊送上戰場最前線當炮灰,導緻法國科學人才面臨斷代的危機。
1934年,納粹教育部長問:“現在哥廷根大學的數學不受猶太人影響了,它的發展如何?”
希爾伯特仍在他的崗位上,據說隻是回答了一句:“哥廷根再也沒有數學了”。
可是這并不代表希爾伯特放棄了。
晚年的希爾伯特為了穩固哥廷根大學心力交瘁,但是仍舊難以挽回哥廷根整體學術走下坡路的局面。此後至今,還沒有人能夠重振往日輝煌。
來自原哥廷根大學、哥本哈根學派、布爾巴基學派的各路數理學科頂尖學者彙聚在美國的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這裡也成為了新的世界數學中心。
而希爾伯特的數學上司地位也被取代了,法國數學家安德烈·韋伊、亞曆山大·格羅滕迪克等新一代巨人大放異彩。
德國數學此後逐漸落後于國際主流,哥廷根大學的輝煌也成為了昨日傳說。
寫在最後
遙想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華大學校長時曾說:“所謂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以史為鑒,留住人才,才會有輝煌的未來!
高斯十七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