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把彜族文化融進木雕裡——布拖藝人王必成與他的文化傳承路

把彜族文化融進木雕裡——布拖藝人王必成與他的文化傳承路

工作時的王必成。

把彜族文化融進木雕裡——布拖藝人王必成與他的文化傳承路

一堵堵堆放整齊的“木牆”。

布拖縣城出城往西走隻用十分鐘,便能看到一座占地面積頗大的廠房,上有一塊古樸的木牌,用燙金色寫着三個大字:彜之源。廠内寬闊的場地裡堆滿了木材,形成了一堵堵“木牆”和通道,在這如同迷宮的通道中東拐西走好一會兒,有一座簡單的木屋,曲木阿拉就坐在屋裡,手中雕刻着一副浮雕版畫。

曲木阿拉是一個身材魁梧的彜家漢子,看上去像一個運動員一般強壯,他的手掌也很寬厚,刻刀在他手裡握着,仿佛一件小巧的玩件。但是他的手卻又如織女般靈巧,刻刀随心而動,随形而變,一削一點、一劃一锉,木屑紛飛,木闆上一個彜族英雄彎弓射箭的模樣浮動起來,栩栩如生。

曲木阿拉的漢族名字叫王必成,他自己解釋,是“有夢想必須達成”的意思。

他心中就有夢想——用木闆承載彜族文化,将文化變成藝術品,将藝術品變成商品,再将商品變成傳播民族優秀文化的媒介平台。

一顆夢想種子:伴着木頭書卷的成長歲月

王必成是土生土長的布拖人,從小便在舅舅家的家具廠中玩耍長大。童年時光,身邊堆着的是如山一樣高的、散發着松香味兒的木頭;眼中所見的,皆是老師傅們用鋸子刻刀,化腐朽為神奇,把巨大的木材變成一件件精巧的家具。

王必成覺得這特别酷特别神奇。是以兒時最大的樂趣,不是和同齡玩伴拍“洋畫”、打彈珠、玩過家家。而是蹲在地上,靜靜看着木匠師傅們幹活,認真觀摩着木頭的變化。

念國小之後,他開始拿起了鋸子和刻刀,一邊摸索一邊向木匠師傅請教,學習木工技藝。

或許是多年的耳濡目染讓他天賦異禀,從刀槍棍棒的制作到人像花鳥的雕刻,他總能出人意料的做到造型紮實,形象逼真。而亦或許是他未背負生活的壓力,未經過社會風霜的拍打,更是褪去了幾分按部就班的匠氣,多了幾分随心灑脫的靈氣,做出的東西比老師傅們更具有想法,更生動有趣。

時間一天天的過去,王必成的技術越來越好,他除了木頭和刻刀,又多了一個愛好,彜族傳統文化和傳統美術。

他一邊熱愛,一邊感到惋惜。心中想:“一部部彜文經典中,珍藏着優秀的文化,美妙的故事,卻隻能在民族内部口口相傳。有什麼辦法,才能将它們傳播開?”

帶着疑問他不斷的思考,并幻想:如果将傳統文化和木刻雕塑、木刻版畫結合起來,以木頭為載體,融入彜族文化創造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品,讓文化得到傳承和發揚,那該多好啊。

但長大成人後,有了生活的壓力,他不得不暫時放棄自己的想法,随着家鄉朋友一起南下,到了廣東深圳開始務工生活。

早出晚歸,辛苦工作,并未讓他放棄曾經的夢想。30歲以後,王必成和朋友開廠,讓他的眼界和思路更加開闊。每當他看着電視機裡曹佃祥的剪紙、徐安碧的陶器、李連順的臉譜時,心理那顆小小的種子,沖動着、掙紮着想要破芽而出。

這種情緒越來越強烈,他覺得自己的生活不應該僅僅是“生活”。他認為自己,應該成為傳承彜族民族文化的一份子。

“這才應該是我的使命。”

2014年,王必成32歲。在工廠發展蒸蒸日上的時候,卻毅然離開。

告别了打拼多年的深圳,他帶了行囊回到了家鄉布拖,重新拾起了書和刻刀,以及夢想。

奮鬥催放花蕾:走在實踐文化産業融合路上

回到家鄉後,王必成在相關部門的支援下,籌備成立了布拖縣彜學會,專門從事彜族文化研究、傳承,積累了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并探索産業和文化相輔相成的發展之路。

2015年,布拖縣展開交通大會戰,建設擴寬公路,道路兩旁的樹公開拍賣。王必成拿出了所有的積蓄,将木材全部買了下來,并開辦工廠彜之源,專門從事木制加工。

“藝術産業先要有收入才能夠立足和發展。”王必成說,木材運到工地,客戶需要什麼,工廠便生産什麼,從房屋的木雕屋梁裝飾,到家具木櫃桌椅;從彜族木制漆器加工,到小裝飾工藝品的制作。

經過幾年的發展,王必成的木材加工工廠,憑借着真材實料和手藝可靠,在縣内外家喻戶曉。新婚的男女整套整套的在這兒定制家具,有農戶建設新房,也長途跋涉來找到王必成定做裝飾。

“我們一年要消耗3000立方左右的木材,年産值能達到800萬元。”王必成說,做商業産業為了養活一個工廠,而工廠“活下來”的目的,是彜族藝術工藝品。

在工廠發展的同時,他斥巨資引進了最先進的機械,從省外聘請了最優秀的木雕手藝人,創作了大量浮雕、根雕、版畫非遺産品。将大量彜族神話傳說、勸人向善孝順的克智、瑪牧特依等内容融入到作品之中,讓諸多彜族文化在除了彜文書本記錄以外,也有了新的承載。

“我們秉着保護、傳承、開發的宗旨,整合各方面資源開發出了獨具獨色的新産品。”王必成說,“彜族浮雕版畫”把古老的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制作成系列版畫。配上文字描述更能生動形象的表達産品文化内涵,向外宣傳布拖的文化底蘊。

在這一階段,他的工廠每年虧損達到七八十萬元,有人勸王必成,“老老實實搞産業商品掙錢多好,非要做這些虧錢的買賣。”

但王必成卻認為,做文化也是做商品——當有一天藝術商品真正做大做強,家家戶戶都知曉都需要都購買的時候,彜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就真的被發揚光大了,而且同樣也能掙錢。

堅持将文化和産品融合發展的想法,王必成和團隊在四年的時間開發了30多種彜族文化商品,并在2020年,實作轉虧為盈。

在布拖縣彜之源文化産業幫扶工坊,各項産品陳列擺放,有厚重的木闆浮雕彩繪版畫,有形象生動逼真的根雕雄鷹,有小巧的裝飾器皿,顔色豐富,讓人眼花缭亂,前來參觀的人贊不絕口。

在布拖縣開展脫貧攻堅号期間,王必成整合各方面文旅資源,帶動民族文化産業發展、加強農民工技能教育訓練、幫扶全縣貧困人員解決就業,通過彜之源文化産業扶貧工坊起到示範效應和引導作用,向外推介和推廣布拖文化品牌。建設農民工技能教育訓練工廠中的房間,農産品、土特産加工包裝工廠中的房間、彜族建築材料生産工廠中的房間,旅遊工藝品生産工廠中的房間、電商直播間。為了解決依撒社群人員就業難的問題,彜之源先後組織了多批次的木工技能教育訓練,内容有制作家具、彜族漆器、非遺手工制品等。人數達500餘人,解決依撒社群就業人員達100餘人,技術學成後有近200餘人前往外地家具廠打工,為貧困家庭增添了不少收入。

“目前打算把工廠打造為富有阿都特色的文化産業園區,将布拖縣各種形式的彜族文化都集中進來,形成文化長廊,然後變文化為商品,做實産品,引進電商,做響品牌……”王必成說,搭乘文旅融合的東風,結合鄉村振興,必然再次推動彜族文化和産業相融合發展。

據悉,彜之源文化産業園拟設農民工木工技能教育訓練工廠中的房間、彜文化主題民宿、餐飲、非遺傳承工坊,彜之源農産品、土特産加工包裝工廠中的房間、彜之源酒坊、彜族建築材料生産工廠中的房間,旅遊紀念品、工藝品生産工廠中的房間、電商直播間,計劃在未來年創收達到2000至3000萬元。(記者 徐箭明)

來源:涼山州政府

聲明:本文已注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删除!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