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75年,秦德公之子秦宣公即位。4年後秦宣公去世,由其弟弟秦成公接任國君。
公元前660年秦宣公去世,國君傳于其弟弟秦穆公。由此兩代三兄弟六君主來到了最後一位君主秦穆公。秦穆公在位期間秦國跨入了春秋五霸之一,使秦國得到大力發展。
秦穆公是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秦德公生了三個兒子:長子秦宣公趙恬,次子秦成公趙載,少子秦穆公趙任好。秦宣公在位十二年,他自己的九個兒子沒有一個繼位,由其弟弟秦成公繼位。而秦成公去世後,他的七個兒子也都沒有繼位,而由秦穆公繼位。

周惠王十八年(前659年),秦穆公繼位。同年,秦穆公親自率兵征伐茅津一帶的戎人,取得了勝利。
秦穆公四年(前656年),秦穆公為求将來做霸主,拉攏當時力量強大的晉國。秦穆公親自向晉獻公提親,晉獻公就把大女兒嫁給了他。後來,晉獻公的妃子骊姬謊稱申生要毒死晉獻公。于是,夷吾和重耳分别逃往他國避難。
秦穆公五年(前655年),秦穆公聽說百裡奚有賢才,用五張黑公羊皮從楚國贖回百裡奚。秦穆公與百裡奚談了三天,封百裡奚為五羖大夫。百裡奚推薦蹇叔,秦穆公派人迎接蹇叔,封為上大夫。
秦穆公在位期間,廣納賢士,大膽任用非本國的人才,開秦國任用客卿制度之先河。在他的感召下,号稱"五羖大夫"的百裡奚、相馬專家伯樂及九方臯紛紛投其門下。由于他在用人方面,始終采取"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的相馬之法,因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不願意重用本國的貴族,他怕貴族極大勢大,國君反倒受了他們的牽制。他甯可重用外來的客卿,外地來的人權力盡管多麼大,也隻限于他一個人,不可能象豪門大族那樣割據地盤,建立自己的勢力,威脅國君。
秦穆公九年(前651年),晉獻公去世,晉國臣子裡克殺死骊姬的兒子奚齊和她妹妹的兒子卓子,想迎奉重耳回國,秦穆公也想這樣做,但臣子認為重耳賢能皆勝過夷吾,會讓晉國變得強大,進而威脅到自己的國家,于是秦穆公轉而迎立夷吾為國君,是為晉惠公。但是不久,晉惠公畏權殺死裡克等老臣,又派人追殺重耳。
秦穆公十二年(前648年),晉國大旱,派人來秦國請求援助糧食。丕豹勸說秦穆公不要給,要趁着晉國荒歉去攻打它。缪公去問公孫支,公孫支說:“荒歉與豐收是交替出現的事,不能不給。”又問百裡奚,百裡奚說:“夷吾得罪了您,他的百姓有什麼罪?”缪公采納百裡奚、公孫支的意見,最後還是給晉國糧食了。水路用船,陸路用車給晉國運去糧食,從雍都出發,源源不斷地直到绛城。
秦穆公十四年(前646年),秦國發生了饑荒,秦穆公向晉國借糧食。晉國君臣卻想趁機攻打秦國。
秦穆公十五年(前645年),晉國軍隊攻打秦國,秦穆公親自率領軍隊迎擊。秦穆公最終打敗了晉國軍隊,并且俘虜了晉惠公。之後,秦穆公與晉惠公訂立盟約,放晉惠公回國。晉惠公派兒子公子圉到秦國做人質,秦穆公為了掌控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兒懷嬴嫁給了他。
秦穆公二十年(前640年),秦穆公滅梁國和芮國。
秦穆公二十二年(前638年),晉公子圉聽說晉君生病,說:“梁國是我母親的家鄉,秦國卻滅了它。我兄弟衆多,如果父君百年後,秦國必定留住我,晉國也不會重視我,而改立其他公子。”于是子圉逃離秦國,回到晉國。
秦穆公二十三年(前637年),晉惠公去世,子圉即位為君,是為晉懷公。秦穆公對圉的逃離十分惱恨,就從楚國迎來晉公子重耳,并把原來子圉的妻子嫁給重耳。重耳起而推辭不肯,後來就接受了。秦穆公對重耳更加以禮厚待。
秦穆公二十四年(前636年)春天,秦國派人告訴晉國大臣,要送重耳回國。晉國答應了,于是派人護送重耳回到晉國。二月,重耳登位成為晉國君主,這就是晉文公。晉文公派人殺了子圉。子圉就是晉懷公。
秦穆公二十五年(前635年),周襄王派人向晉國、秦國通告了發生禍難的情況。秦穆公率兵幫助晉文公護送周襄王回朝,斬殺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帶。
秦穆公三十年(前630年),秦穆公、晉文公出兵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并且鄭國同時依附于楚國與晉國。晉軍駐紮在函陵,秦軍駐紮在氾水的南面。到了深夜,燭之武用繩子吊出城牆,他見到秦穆公,代晉文公結盟,秦穆公很高,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杞子、逢孫、楊孫守衛鄭國。晉大夫子犯請求出兵攻擊秦軍,晉文公反對。晉軍也就離開了鄭國。
秦穆公三十二年(前628年),晉文公和鄭文公去世,秦穆公便想借此機會打敗鄭國、晉國,謀求霸業。
秦穆公三十二年(前628年)冬,晉文公死。這時,杞子從鄭國派人送信回國,說:「鄭人将北門的鑰匙交給了我,如果悄悄地派軍隊來,鄭國就能得到。」秦穆公問蹇叔和百裡奚,兩人回答道:「經過幾個國家幾千裡路去襲擊别人,很少有成功的。我軍的行動鄭國一定會知道,不能去!」秦穆公說:「我已經決定了,你倆不必再說。」於是派遣百裡奚的兒子孟明視、蹇叔的兒子西乞術和白乞丙三将帶兵出發。百裡奚和蹇叔哭着為軍隊送行,秦穆公很生氣,說:「我出兵,你們卻哭着沮喪我軍的士氣,這是為什麼?」二老答道:「我們并不敢沮喪士氣。隻是我們年紀大了,兒子要出征,怕以後再也看不見了!」二老對其兒子說:「你們的軍隊一定會吃敗仗,晉人将在崤山阻擊。」
秦穆公三十三年(前627年)春,秦軍東去,經過成周北門時,車左、車右都脫去頭盔下車緻敬,随即跳上車去的有三百輛戰車的将士。王孫滿看了以後說:「秦軍輕挑而無禮,一定會失敗!」秦軍經過滑國時,鄭國的商人弦高正販了牛準備到周去賣,見秦軍,就将所帶的十二頭牛全部疊給秦軍,說:「聽說大國将要誅滅鄭,鄭君已經作好迎戰的準備,派我先疊十二頭牛犒勞貴軍士卒。」秦軍三位将軍商量道:「鄭國已經知道我軍要去襲擊,去了也沒有用。」於是滅了滑國,往回撤兵。滑是晉國的同姓之國。當時,晉文公還沒有下葬。太子襄公憤怒地說:「秦國欺侮我喪父,乘機攻滅我的同姓之國。」於是,将喪服染成黑色,出兵在崤山阻擊,大敗秦軍,将三位秦将全部俘獲。晉文公的夫人文赢,是秦穆公的女兒,她對襄公說:「這三人挑撥我們兩國國君的關系,穆公對三人恨入骨髓。你何必自己去殺他們呢?不如放他們回去,讓穆公去将他們煮死!」晉襄公同意了。秦穆公穿了素服,哭着到郊外迎接孟明視等人,說:「我不聽從百裡奚和蹇叔的話,使你們三位遭受恥辱,你們有什麼錯?你們要專心謀劃報仇雪恥,不可懈怠!」恢複了三人的官職,對他們更加信任了。
秦穆公三十四年(前626年),秦穆公派孟明視等将領,率兵攻打晉國。晉國國君料到秦國不會甘心的,備戰的事也沒有放松,見秦國來攻就派出大軍迎戰。兩軍相逢厮殺一場,秦軍敗下陣來,隻好退兵傳回秦國。
秦穆公三十六年(前624年),孟明視認為讨伐晉軍的時候到了,他請求秦穆公禦駕親征,經過充分的精心準備,秦穆公、孟明視率大軍,浩浩蕩蕩地殺奔晉國。秦軍渡過了黃河,孟明視下令燒毀渡船,表示沒獲勝利便不生還。先鋒由孟明視親自擔任,秦軍一路上勢如破竹,晉軍堅守不出,秦穆公率大軍攻下晉國的郊(今山西聞喜西)和王官(今山西聞喜)兩地,然後從茅津(今山西平陸縣茅津渡)渡過黃河,進入崤山谷中,掩埋當年戰死将士的屍骨,秦穆公發表一篇深表自責的講話。
春秋時期,在今陝甘甯一帶,生活着許多戎狄的部落和小國,如隴山以西有昆戎、綿諸、翟,泾北有義渠、烏氏、朐衍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陸渾之戎。他們生産落後,披發衣皮,各有君長,不相統一。他們常常突襲秦的邊地,搶掠糧食、牲畜,擄奪子女,給秦人造成很大的苦難。秦穆公向西發展,采取了比較謹慎的政策,先強後弱,次第征服。
當時,西戎諸部落中較強的是綿諸(在今甘肅天水市東)、義渠(在今甘肅甯縣北)和大荔(今陝西大荔東)。其中,綿諸有王,住地在秦的故土附近,與秦疆土相接。正好,綿諸王聽說秦穆公賢能,派了由餘出使秦國。秦穆公隆重接待由餘,向他展示秦國壯麗的宮室和豐裕的積儲,向他了解西戎的地形、兵勢。又用内史廖的政策,挽留由餘在秦居住。同時,給綿諸王送去女樂十六人。動聽美妙的秦國音樂舞蹈,使戎王大享眼耳之福。他終日飲酒享樂,不理政事,國内大批牛馬死亡,也不加過問。等到綿諸國内政事一塌糊塗,秦穆公這才讓由餘回國。由餘看到這種情況,進行勸谏,受到戎王的拒絕。在秦人的規勸下,由餘終于歸降秦國。秦穆公以賓客之禮接待由餘,和他讨論統一西方戎族的政策。由餘長期生活在戎人中,對他們的情況非常熟悉,他的建議秦穆公很重視。秦國根據由餘的計劃,逐漸滅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國家12個(一說20個),開辟國土千餘裡。因為秦穆公對戎人的勝利,周王特加祝賀,并賜金鼓,希望他擂鼓繼續向戎人進攻,這就是史書上所說的秦穆公“稱霸西戎”。
此後,周天子派大臣到秦國賜以金鼓并封秦穆公為“伯”,承認了秦國的西方霸主地位。
為了使國家強盛,秦穆公四處搜求人才,重用他國來的客卿,西邊從西戎取得由餘,東邊從宛地得到百裡奚,又從宋國迎來蹇叔,還從晉國招來丕豹、公孫支。這些謀臣武士,輔佐秦穆公,使秦國兵強馬壯。
秦穆公三十九年(前621年),秦穆公去世,安葬于雍(今陝西鳳翔東南),太子罃繼立,是為秦康公嬴罃。
然而人無完人,秦穆公一代明君,愛才如命,卻在臨終前幹了件糊塗事。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崩逝,陪葬者數量高達177人,堪稱秦國曆史上活人殉葬規模最大的一次葬禮。其中有一部分是他指定的陪葬者,包括當時的“秦國三賢”。“秦國三賢”,即秦國賢臣子車氏的三個兒子,分别叫奄息、仲行和針虎。這三人在秦國崛起的過程中曾立下汗馬功勞,因而被世人稱為“三賢”。
相較于中原諸侯,秦國起點較低,加之與戎狄為鄰,雖不斷開疆擴土,經濟文化仍相對落後。
秦穆公即位後,奮發圖強,銳意進取,修明政治,發展軍事,獎勵生産,國家實力大大增強。因地緣關系加之秦穆公早期的戰略誤判,圖霸中原的事業接連受挫。
盡管如此,秦穆公仍不失為一位傑出的君王。審時度勢而又深謀遠慮的他在東進屢受挫于晉後遂改變初衷,不再與中原諸侯争盟,“劍走偏鋒”全力向西發展,繼而開疆千裡,獨霸西戎,為秦國赢得了廣闊的縱深發展空間,極大地提升了秦國的國力,為戰國時代秦的東進和最終一統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秦穆公死後,人才被用來殉葬毀滅,他的繼承者們也都平平無大作為。終春秋之世,秦國再沒有在當時的政治舞台上有過上乘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