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節作為我國傳統的,紀念離世之人的重要日子。在清明節,不少人會回鄉掃墓祭拜,也有一些人會借此時節,去烈士陵園或者紀念館緬懷英烈,來告慰無數英魂的在天之靈,表達自己的緬懷之情。
然而,并非所有在清明節的祭祀都是那麼的合适,有些紀念行為引起很多争議。就比如在孟良崮戰役紀念地,竟然盛行起了紀念張靈甫之風,對此粟裕之子選擇寫信怒斥。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孟良崮戰役</h1>
孟良崮戰役發生在1947年5月13日至16日,由毛主席做出重要訓示,陳毅和粟裕将軍共同指揮,作戰地點在山東省臨沂市孟良崮。孟良崮戰役全殲國民黨有“五大主力之首”之稱的整編國民黨第74師,是華東戰場的轉折點。
1947年,國民黨對解放區放棄之前全面進攻的戰略,改為重點進攻,收縮戰線,對陝北和山東開始集中火力進攻。國民黨在山東戰場投放了24個整編師,在徐州設司令部,由陸軍總司令顧祝同統一指揮。
1947年5月11日,陳毅,粟裕得知第7軍、第48師從河陽出發,向沂水進,整編第74師向坦埠進發。其中74師中的第51旅、第57旅、第58旅,都擁有全套美械裝備,并且這幾支隊伍都受過美軍的訓練,有“五大主力之首”的稱号。
陳毅,粟裕經過商議,決定采用“猛虎掏心”的方案。采用這個作戰方案也是經過多重考量的。
一方面,第74師的師長張靈甫是個居功自傲的人,跋扈,自恃戰功赫赫,和别的部隊沖突頗深,積怨已久,如果第74師被圍困,周圍部隊大機率不會出手幫助74師脫困;
另一方面,沂水地區大部分是岩石山區,地形崎岖複雜,非常适合軍隊集結隐蔽,并且,華東野戰軍的主力部隊就在第74師的正面,不再需要重新調動大批部隊,附近有比第74師多4倍數量的華東野戰軍,出其不意圍殲第74師不在話下。
陳毅在此戰役中,斬釘截鐵地說“要有從百萬軍中取對方将領首級的氣概”。粟裕将軍下發指令,要求各部隊集中火力殲滅第74師,甯願放走第25師,也不能讓第74師溜走一個。
強大的對手會激發更強大的潛力,成就更強大的勝利者,華東野戰軍和第74師是宿敵,是死敵,此前已經和第74師有過兩次激烈的對決,俗話說“再一再二不再三”,第三次碰面,也确實該到了雙方軍隊有個勝負的時刻了。
經過2天的圍困,3天的激戰,于16日,華東野戰軍終于攻上第74師頑強抵抗駐守的大崮頂,成功擊斃張靈甫。17日,毛主席發來賀電。至此,國民黨再也沒有第二支部隊能抵抗解放軍部隊了。
孟良崮戰役的勝利對打破了國民黨進攻山東解放區的計劃,扭轉了戰局,對陝西和其他戰場的戰争起了很大的幫助,極大的鼓舞了士氣。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4">國民黨将領——張靈甫</h1>
說起第74師軍,不得不提起第74師的師長——張靈甫。張靈甫是黃埔軍校第4期的畢業生,有着根正苗紅的出身。要知道,蔣介石素來偏愛黃埔軍校的學生,特别是第一期和第四期。第一次張靈甫進入蔣介石的視線中,卻是因為一件不那麼光彩的事情。
1936年,在一次打仗途中,張靈甫回家後,竟然選擇親手槍殺了妻子吳海蘭。後來,本應被判處死刑的張靈甫,由于當時身患重病,逃過一劫。
剛好當時抗日戰争全面爆發,缺乏軍事人才,王耀武便向蔣介石推薦張靈甫,經過蔣介石同意,張靈甫被釋放,戴罪立功。
在抗戰中,張靈甫身經百戰,戰功赫赫,一路晉升成為74師的師長。豐厚的戰功,快速的晉升,裝備齊全的部隊也讓張靈甫逐漸自大自負起來。
自诩兵強馬壯裝備好的張靈甫,在解放戰争中,為了搶奪頭功,孤軍進攻,深入我軍。陳毅司令當機立斷,圍攻張靈甫,全殲第74軍,擊斃張靈甫。
張靈甫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0">清明祭祀活動</h1>
雖說孟良崮戰役取得了巨大勝利,然而我們不能忽視,為了這場仗勝利,解放軍在這場戰鬥中犧牲2000餘人,傷員9300多人。如今,每逢清明節,孟良崮戰役紀念地都會有大批群衆自發組織紀念慰問活動。
孟良崮戰役紀念館的建立,本意是為了讓我們銘記曆史,珍愛和平,牢記今日生活之不易。紀念館的後面,是參與此次戰争的烈士的墓地,墓地正中間安放着粟裕将軍的骨灰。烈士墓的後面,建着一座烈士英名塔,上面刻着在孟良崮戰役中犧牲的戰士的名字。
粟裕
這樣莊嚴肅穆之地,數千位烈士長眠于此,本應被人嚴肅對待,然而卻被一些不良商家用着紀念張靈甫的噱頭,來吸引遊客參觀,這是對革命烈士的不尊重。
已經過世六十多年的張靈甫突然走紅,也是近十年的事情。究其原因,歸根到底一個字——錢。
近十幾年,中國的影視行業可謂是發展迅速,大量電影、電視劇出現在,市場上。
有一些抗戰片為了追求收視率和收益,藐視曆史,對曆史進行胡編亂造,給很多不明情況的人民群衆造成了誤解。在一些電視劇中,把張靈甫刻畫成了一個有情有義,智謀雙全的人,再加上,演張靈甫的男演員都比較帥氣,甚至如今的張靈甫在觀衆心中是個“男神”。
這些影視作品美化了張靈甫,誇大了張靈甫在戰争中的作用,張靈甫在抗戰中并不能對戰争局勢起太大的影響作用。
張靈甫在抗日戰争中的功績并不高,一些影視作品中,編劇把屬于張靈甫的上司——王耀武的功績,安放在張靈甫身上,給觀衆以很大的誤導,認為張靈甫是個抗日名将。
王耀武
觀衆在看影視作品時,也過于信服,把影視劇當成曆史來看,沒有自己的思考,跟着營銷号的思路走。
除了影視作品的影響,還有對孟良崮戰役的發生地的争奪。
蒙陰縣,是幾十年來國民黨和共産黨雙方共同确認的孟良崮戰役的戰場,而沂南縣作為後起之秀的“孟良崮”來勢洶洶,為了孟良崮這個旅遊資源,抓住張靈甫這個賣點,兩地鬧的很不愉快。
兩地的幹部對于張靈甫的定位發生了偏移,對張靈甫進行大篇幅宣傳,起了一個很不好的引導帶頭作用。
這件事,明面上是為了發展旅遊業,實際上遠不止于此。除了門票,拉動當地旅遊業收入,還有大量的國家補貼和資金扶持。在兩地争奪戰的推動下,張靈甫的知名度也逐漸響了起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4">粟裕之子痛斥——新時代,更要守好輿論陣地</h1>
粟裕是孟良崮戰役的指揮官,而粟裕之子粟戎生自己也親身經曆戰争,知道戰争的殘酷。粟戎生參加過抗美援越戰争,和對越自衛反擊戰,親身體驗過和平年代戰火的考驗和洗禮,也親眼見過自己親密無間的戰友倒在自己眼前,更深知和平的來之不易。
粟戎生中将聽說了兩地為了旅遊資源,為了門票收入,吸引遊客前來,拿張靈甫作為賣點,十分生氣憤怒。
粟戎生中将曾表示,張靈甫葬在孟良崮,家人前來祭拜,這也無可厚非。但是在孟良崮戰役紀念館中公開紀念張靈甫,這對不起在孟良崮戰役中犧牲的将士們,我們打張靈甫,打第74師是絕對沒錯的。
我們可以認為張靈甫是個有軍事才能的将領而對他表示欽佩,也可以對張靈甫将軍有一些紀念活動,但絕不應該是在孟良崮戰役紀念館。如果在孟良崮戰役紀念館紀念張靈甫,那就否定了我們華東野戰軍打張靈甫。
試想,若是沒有當時的解放戰争,我們大機率也不會有現如今的幸福生活。若是沒有那些革命英烈的流血犧牲,也不會有我們的和平年代。
在新冠疫情來襲的日子,如果不是我黨的果斷決策,我們的生活還是一片混亂之中。對比某島如今的混亂局面,再回顧100年我黨的奮鬥曆程,更應該堅決擁護黨的上司。
粟戎生中将在之後的一些重要場合,也發表過一些演講,做出了重要訓示:戰鬥還在繼續,不能麻痹大意,我們要提高警惕,要守住戰鬥陣地。
在後來,粟戎生中将給山東省委書記和山東軍區司令政委寫信,要求徹底查清這些問題,并予以糾正。通過調查,景區做了整改,也處分了一批人。
粟戎生
粟戎生中将說,建設孟良崮戰役紀念館的初心就是要宣傳這次戰役,要教育我們的年輕人,我們要守住戰地,擴大戰果,意識形态的鬥争不能停。
青年人的我們應該銘記曆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要有屬于自己的分辨能力。如今的自媒體發達,每天有海量資訊轟炸而來,有自己的判斷能力,不要被營銷号文章牽着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