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七王之亂,漢景帝為什麼要殺晁錯?因為這三點,晁錯必死

作者:小新侃曆史

漢景帝聽說削藩給削出來了七個王叛亂,有些始料未及,他們咋都敢反呢?如果迅速平定這七王之亂就成了重中之重,晁錯首當其沖,直接被景帝抛棄了。這場齊王之亂,為什麼晁錯會成為第一個犧牲品呢?這其中有三點原因:

七王之亂,漢景帝為什麼要殺晁錯?因為這三點,晁錯必死

第一點:晁錯削藩政策執行不力

晁錯在在給景帝獻上《削藩策》的時候,晁錯就分析明明白白,削藩過程中最大的阻力就是吳國,他一定會全力阻止削藩,甚至可能動用武力。

晁錯和景帝也都清楚,削藩一旦開始,吳國一定會發兵反叛。其實削藩最初的設計是擱置其它諸侯國,争取先單獨解決掉吳國。但晁錯太急功近利了,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先是動手砍掉了趙國的河間郡,又砍了膠西國的六個縣。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又削掉了楚國的東海郡。在晁錯的運作下給各路諸侯來了波“雨露均沾”,之後才對吳國的豫章郡和會稽郡下手。

七王之亂,漢景帝為什麼要殺晁錯?因為這三點,晁錯必死

晁錯執行削藩政策的失誤,導緻大漢中央政權四面樹敵,等于把那些受罰的諸侯王們統統推向了反叛軍一方,吳王劉濞旗幟一舉藩王們紛紛響應。當叛亂真的爆發的時候,七個諸侯同時起兵,這大大地超出了景帝和晁錯的預料,情況如此急轉直下,晁錯難辭其咎。

第二點:晁錯自視過高

戰事已起,景帝匆忙去找削藩總設計師晁錯商量對策,結果晁錯給了景帝一個特不靠譜的主意:他建議景帝向劉邦那樣,禦駕親征,看誰不服就給親手給他打服。自己坐鎮大後方,為皇帝大軍運籌帷幄。

晁錯想得太美了,他不是蕭何,再說了人家蕭何主管後勤和國家建設,打仗的事從來不指手畫腳。

漢景帝劉啟也不是劉邦,人家劉邦是真砍過人的,劉邦也是打過硬仗的,劉啟長這麼大也就用棋盤拍死過人。

景帝聽完這個建議非常不爽,這也難怪:畢竟計劃是你晁錯提的,整體運作也是你執行的,現在出事了,你自己慫了,讓我沖前面去!

七王之亂,漢景帝為什麼要殺晁錯?因為這三點,晁錯必死

景帝又召見了袁盎,袁盎之前曾任吳國宰相,景帝想聽聽這個曾經在敵營一線工作者有何建議。

很不幸,袁盎與晁錯是政敵,而且還是那種有你沒我的那種,兩人雖然同朝為官,但卻從來沒在一起說過話。晁錯當年就以受賄罪彈劾袁盎,袁盎被貶為平民。

袁盎被召進宮後,先是請求景帝屏退左右,然後說:吳楚叛亂的旗号是:誅晁錯,清君側。很明顯吳楚叛軍的主要目的在于殺晁錯,恢複原來封地。隻要陛下下令斬晁錯,同時宣布赦免七王,恢複被削奪的封地,這樣就太平了。”

景帝采納了袁盎的建議,封袁盎為太常,令他秘密整治行裝,出使吳國媾和。

第三點:晁錯恃寵而驕樹敵無數

晁錯此人想法很多,而且特别務實,說做就做,仗着文帝寵信得罪很多既得利益群體,樹敵非常多。趁景帝不喜晁錯之際,丞相陶青、中尉陳嘉、廷尉張歐聯名上書,彈劾晁錯誤國,提議将晁錯滿門抄斬。

景帝準了奏章,晁錯對此事毫不知情。

七王之亂,漢景帝為什麼要殺晁錯?因為這三點,晁錯必死

景帝派中尉到晁錯家,下诏騙晁錯上朝議事,車馬經過長安東市時,中尉突然停車,向晁錯宣讀诏書,當街腰斬尚穿着朝服的晁錯。

晁錯就這麼一臉懵逼地被當街腰斬了,縱觀晁錯一生,雖然所想所做都是為劉家江山,但為此還得罪了太多的人,出事後落井下石者無數,落得如此下場。

晁錯也殺了,袁盎也奉命出使吳國了,但戰事并沒有停。吳楚聯軍得寸進尺,居然要景帝退位,這就沒得聊了。

62歲的老爺子劉濞打算在綻放一把,他可是将吳國已經放在賭桌上,買定離手,斷沒有收回的道理。而且既然已經撕破臉了,退回去将來也是個死。索性劉濞在吳國自稱東帝。出使吳國的袁盎,要不是人緣好有人救了他一命,否則他也得死在吳國。

晁錯的死可以說是冤也可以說不冤,冤的是畢竟他做的也是為了景帝好,最後景帝不該如此絕情。不冤的事,沒有精鋼鑽别攬瓷器活,你提出的建議,出事了,如果你擺不平,也無法負責,那就隻有以死謝天下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