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沉淪于不幸之人,終将窺得天光。
“若以文章取士,中個進士應沒問題,何必去攀龍附鳳,染黑自己的名聲。”
明朝萬曆五年,大政治家、改革家張居正聽聞當屆考生中有一名來自臨川的秀才才華卓越,于是差人帶信想讓他來見一見自己,目的是想讓他為自己的兒子作弊登科打個掩護。
沒想到這個小秀才居然絲毫不給面子,直接開杠。他堅信靠自己的能力就可以考好,堅決不去,還把帶信人怼了個啞口無言。
成績放榜,奪魁呼聲最高的他果然榜上無名。
他就是我國明代著名的戲劇家,被譽稱為“東方莎士比亞”的湯顯祖。
在本該奮發有為的青年時代,湯顯祖就因為得罪了當朝鼎鼎有名的首輔張居正而人生一落千丈。
幸好,湯顯祖不僅有才還逆商奇高,他并沒有沉淪于不幸,也從不曾放棄過原則。
為官時,就全力做個好官,被貶後就在偏遠地區盡心盡力發光發熱,後來因看破官場辭官歸隐,他也能在他親手打造的戲劇世界裡,大放異彩。

杠上張居正,大才子第四次落榜
嘉靖二十九年(1550)八月,一聲清脆響亮的嬰兒啼哭打破了臨川湯家的甯靜。這個男孩的到來讓全家充滿歡聲笑語。
因為是長孫,又出生在詩禮之家,這個孩子從降世就被寄予了厚望,于是被取名為湯顯祖。
“這孩子有文在手,是個文曲星下凡呢!”所有人都相信,湯家的這個孩子注定不凡。
天生有才的湯顯祖果然聰慧過人,12歲能作詩,14歲中了秀才。
中秀才的這一年,他因為機緣巧合遇到了他生命中的一個重要人,那就是他後來的第一個妻子吳玉瑛,那一年,她還是個眼睛裡裝滿星星的10歲小姑娘。
兩人一見鐘情,感情專心純粹又順遂,年歲增長和時光流逝都不曾動搖這份愛戀。1569年,湯顯祖與吳玉瑛在家人的祝福下喜結連理。
新婚皆喜,順着這好勢頭,心情大好的湯顯祖在結婚第二年,取得了鄉試第八的好成績,考中了舉人。
但是好運在他繼續考進士時戛然而止。
頭兩次參加會試,可能作文沒寫對路,被淘汰。不肯放棄的他屢敗屢戰。
第三次因為與張居正正面剛,名落孫山。
萬曆八年(1580年),湯顯祖又來了。
他一進京,張居正就又派了親信王篆和自己三兒懋修去到湯顯祖下榻的旅店看望湯顯祖。
聰明人會懂得“好漢不吃眼前虧”的道理,傻瓜才摔在同一個坑裡。張居正是這樣想的。但是他看錯了湯顯祖。
湯家這才子,頗有東晉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的傲骨。
王篆和懋修見到湯顯祖一心隻想舊話重提,談這科會試鼎甲條件。但湯顯祖毫不客氣斷然再次開杠:“吾不敢從處女子失身也。”
這還不止,杠完直接毅然棄考。
四次進京,四次落第。他和家裡的妻子都受到了巨大打擊。
屋漏偏逢連夜雨,他所珍愛的妻子身體越來越差,落下了肺痨之疾。
“我并不後悔自己的選擇,隻是對瑛瑛你,我深表愧疚。”湯顯祖撫摸着妻子日益憔悴的臉,想到他們曾經的快樂,心痛不已。
“你是對的,真正的君子都不會因為自己的利益的人抛棄原則忘記本心的!我自小就傾心與你,自然是看中了你的與衆不同。”妻子是安慰他,也是安慰自己。
人生如戲,劇本的走向卻充滿變數,那些能堅守住自己的本心的勇士往往都會熬出一個屬于自己的天明,隻是,這段黑暗将持續多久,并沒有人能知曉。
被貶嶺南之南,開書院啟一方民智
面對困境,湯顯祖選擇了繼續拼搏,1582年,湯顯祖準備再次啟程參加次年的春試。
臨走前,他望着妻子強打着精神依然在為自己和兩個兒子忙碌不停的身影,突然愣住了。
回想這些年,妻子已經為自己生育了兩兒兩女,兩女不幸夭折。可妻子依然強撐着虛弱的身體和受傷的心含辛茹苦地照顧着兩個兒子,拼盡全力支援着他。
湯顯祖心裡不禁酸楚。
他決心把這份感動化作動力,更加努力去應考。
好在這一年,張居正去世退出了政治舞台。春試中,湯顯祖終于得中進士。一年後,他出任南京太常博士。
隻是萬萬沒想到,到南京才兩三個月,吳玉瑛病情加重,與世長辭。
這份傷痛深深地刻入了湯顯祖的心裡,也許他也有幻想過自己的妻子能死而複活。但他能做的隻能是将此份情義寫進後期的戲劇裡。
他的悲傷還不止于此。萬曆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590年開始,明神宗開始“怠于臨朝,勇于斂财”。當時的明朝政治已經猶如一個千瘡百孔的舟,裡面盡藏腐朽之木。
明萬曆十九年(1591,)湯顯祖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這份谏言猶如一顆“炸彈”驚動了朝野。
神宗皇帝大怒,在一幫奸臣的合力排擠下,湯顯祖不得不離開南京,被貶谪到與海南島隔海相望的徐聞(今廣東省徐聞縣)。
前路叵測,湯顯祖在蕭瑟冷月下徘徊,落寞又惆怅!于是他用詩寫下此景此情:
楓葉沾秋影,涼蟬隐夕晖。
梧雲初晻霭,花露欲霏微。
嶺色随行棹,江光滿客衣。
徘徊今夜月,孤鵲正南飛。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
徐聞地處雷州半島最南端,自然條件和社會環境都十分惡劣,民風頗為彪悍。他的官職還隻是個典史,掌管緝捕獄囚,官位不入品階,在縣丞與主簿之下。但是他并不計較這些。
通過考察民情後,他感到“輕生好鬥,不知禮義”是導緻徐聞社會治安敗壞的重要原因。他深知要扭轉這一陋俗的根本舉措在于加強教化,提高人的思想與文化素質。
是以他又拿出了蘇東坡在海南儋州不畏艱苦為民謀福的精神,決心做一個文化拓荒者——從教育抓起。
以他的品階,他都沒有資格住進縣衙。縣衙就把他安置在衙外的一間小房子裡。湯顯祖就用這間寓所既做住所又用作教堂,親自開展講學論道。
後來他又把這臨時性的講堂取名為“貴生書院”。
從此徐聞學風漸濃,學習的氛圍起來了,登科及第者的人數也驟然增加。民風也由此大改。自“貴生書院”建成,至大明亡國的50年間,便産生了13名舉人。以往230年中才産生14名。
1962年,當代傑出的戲劇家田漢同志曾經徐聞去海南島時,專訪了貴生書院,讀了書院遺碑,作詩一首,高度評價了湯顯祖貶谪徐聞期間講學倡貴生的曆史功績:
萬裡投荒一邑丞,孱軀哪耐瘴雲蒸?
憂時亦有江南夢,講學如傳海上燈。
應見緬茄初長日,曾登唐塔最高層。
貴生書院遺碑在,百代徐聞感義仍。
在那個光怪陸離的世道,遇到挫折和困境在所難免。難能可貴的是,湯顯祖在困境裡非但沒有沉淪,反而取得了巨大的成績。
他用行動和成績向我們證明:任何人都有面臨脆弱黑暗的時候,唯有敢于正視黑夜的人,才能實作生命的涅槃,窺視天光。
東方莎士比亞橫空出世,一出《牡丹亭》光耀數百年
沒過幾年,湯顯祖又被改任浙江遂昌知縣。鬥大的遂昌在湯顯祖短短5年的治理下煥發生機,百姓口碑載道,隻是無奈總有宦官跳出來踐踏他為這座小城所付出的一切。
已經年近半百的他想明白了一件事:這個朝廷沒救了!
最終,他決定徹底辭官歸隐回臨川,全心去做他喜歡的事——寫劇。
在臨川,湯顯祖把居所命名為玉茗堂。從此不問世事,全心投入到戲劇創作中。
窗外雨聲淅瀝,雖已過三更,窗内依舊燭火通明,湯顯祖揉揉酸脹的雙眼,又繼續揮筆如舞。
有時寫着寫着困了,就伏案而眠;有時靈感來了,一直寫到天亮。
秋去春來,筆耕不辍。“玉茗堂前朝複暮,牡丹亭上三生路。”
在家人心裡,他早已經到了有點魔怔的境界。
一天,他的續弦夫人傅氏去書房送飯,輕敲了幾遍門依然沒動靜。不免有些擔心。連忙推門。隻見房内稿紙堆滿了書桌,卻不見人影。
傅氏又連忙出去尋他,到處都不見人影。一位打掃庭院的阿翁在花園一角偶遇一男子掩面而泣。走近一看,居然是自家大人,吓得夠嗆。
傅氏聽聞連忙趕了過來。
“當我寫到‘賞春香還是舊羅裙’,感覺自己就是那春香,而待春香如姐妹的杜麗娘卻命歸黃泉,想到這裡不禁悲從中來。”
“你呀,這是要學李賀把心都嘔出來嗎!?”夫人心疼不已,卻拿他沒有辦法。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複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豈少夢中之人耶?
《牡丹亭》問世後,“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
杜麗娘的悲劇命運在閨閣婦女中産生了強烈的共鳴。甚至有女子因為這出劇深感同病相憐而郁郁而終。
在同一時代,西方的莎士比亞也正大放光彩。作為悲劇,《牡丹亭》與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有異曲同工之妙,結局都帶有光明的尾巴,杜麗娘與朱麗葉都是勇敢堅強的封建禮教的叛逆者。
兩女主人公都為争取個性解放和婚姻自由舍身為情而死。然而杜麗娘不僅為情死,還要為情死而複生。他筆下的感情是唯美的,男女主角也頗具人格魅力。
這份完滿的感情其實正是湯顯祖自己感情及理想的帶入。
他還寫下了《紫钗記》《邯鄲記》《南柯記》,或重于愛情,或重于仕途,與其說是寫的劇,不如說是在借劇建構一個他心底的夢。
雖然他自己沒有辦法過上理想的生活,但是他的理想因他所寫的戲劇熠熠生輝,光耀數百年。
湯顯祖這一生,從官場到劇場,戰場轉換了不少,唯一沒有改變的是他那顆堅定的心。他總能勇敢地搖拽命運的衣袖,抖出一池的星光。
人生不易,願你我,面對誘惑迷津時,能有非凡驚人的毅力堅守本心;面對不幸或者深淵,能有卓爾不群的勇氣跨越。
參考書目:《湯顯祖大傳》
《永遠的湯顯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