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史海揭秘:譚延闿為何要把宋美齡讓給蔣介石?

作者:永久記憶tbr
史海揭秘:譚延闿為何要把宋美齡讓給蔣介石?

湖南茶陵人譚延闿曾經任兩廣督軍,三次出任湖南督軍兼省長兼湘軍總司令,授上将軍銜,陸軍大元帥,是民國早期的重要人物之一。官居國民政府主席。他在官場一生不倒,由此受到一些人的非議,說他圓滑世故。如果仔細解剖其人生,他做人做事,私德官德,均有值得稱贊之處。

史海揭秘:譚延闿為何要把宋美齡讓給蔣介石?

譚延闿是一個大才子,1904年,他參加清末最後一次科舉試,中試第一名貢士即會元,4月參加殿試,列為二等第三十五名,賜進士出身。譚延闿有“近代顔書大家”之稱,去世後,他的墨寶等文物全部捐贈,現藏台灣故宮博物院。

史海揭秘:譚延闿為何要把宋美齡讓給蔣介石?

晚清時期,譚延闿的父親湖南也算得上是個大人物,他的母親卻是丫環出身,出身低賤,一生得不到族人的尊重。譚延闿屬于“妾生”,母親在家裡的地位不高,是以他對母親尤其孝順。他做官也要去告訴母親一聲,做湖南都督時,首先取得了母親的同意後才去。他母親去世後,按照家規習俗,不是正房夫人不能從正大門出殡。譚延闿含淚伏在棺蓋上說:“譚延闿已死,擡我出殡。”族人見狀,連忙讓他母親的棺木從正門擡出,這些孝道至今感人肺腑。他第一次跟随父親回鄉省墓時,隻有12歲,到石床老家見着長者就主動下跪叩拜,在桌席上吃飯時,幫着長者夾菜添飯。這種孝心曾在鄉間一度傳為佳話。

史海揭秘:譚延闿為何要把宋美齡讓給蔣介石?

譚延闿的妻子共生育有一子三女,産後體弱多病,很早去世。辭世前,囑咐丈夫續弦。但譚延闿受母病故,“妾死後不能從族祠大門出殡”的族規、其隻能從族祠側門擡出的刺激,發誓一輩子不納妾。譚延闿上海做寓公時,僅攜小女譚祥同住,鳏居,以追逐天下美食為樂。

譚延闿對自己的私生活要求很嚴。妻子去世時,他剛40歲,正值精力充沛、情感旺盛之時,有不少人為他做媒,他都以“故人恩情重,不忍尋新顔”作為回絕媒人的理由。妻子去世後,他年複一年給妻子寫悼亡詩,直到他生命的最後。

史海揭秘:譚延闿為何要把宋美齡讓給蔣介石?

1922年,陳炯明起兵叛變,孫中山被驅逐出粵,到了上海。譚延闿待孫中山甚厚,為幫孫中山東山再起,他變賣田地,斥資5萬光洋給孫中山以充軍饷。孫中山于是大加重用譚延闿,讓譚延闿出任内政部長、北伐軍總司令。

譚延闿在孫中山落難之際全力扶救,使孫大為感激,孫譚關系,也更加密切。孫中山籌建黃埔軍校時,是想讓譚延闿出任校長的。奈何譚延闿的雄心已泯,讓給了蔣介石。黃埔軍校也是以成為了蔣介石最大的軍事和政治資本。

史海揭秘:譚延闿為何要把宋美齡讓給蔣介石?

官職讓給了蔣介石可以了解,然而,譚延闿還把本屬于自己的癡愛也讓給蔣介石讓人不可思議。宋美齡從美國留學歸國之初,孫中山一門心思想讓宋美齡充當譚延闿的繼室,不但把宋美齡介紹給譚延闿,還給譚延闿制造了很多與宋美齡獨處的機會,并促成了譚延闿認宋母為幹媽的事實。

史海揭秘:譚延闿為何要把宋美齡讓給蔣介石?

譚延闿一開始是“當局者迷”,不知中山的好意,等省悟過來,直呼“我不能辜負亡妻”“我不能背了亡妻,讨第二個夫人”為由拒絕了。停止了與宋美齡的交往,反過來充當月下老人,積極為蔣介石牽線搭橋,把他介紹給宋美齡。

史海揭秘:譚延闿為何要把宋美齡讓給蔣介石?

孫中山曾想要把小姨子宋美齡嫁給譚延闿,沒想到的是卻遭到了譚的一口拒絕。為了不辜負孫中山的好意,也不願傷了宋家的臉面和宋小姐的自尊,譚備了厚禮來到宋家,鄭重其事地給宋老太太叩頭跪拜幹娘,并認了宋美齡為幹妹妹。譚的這種做法,讓當時的宋家和宋美齡大受感動。

史海揭秘:譚延闿為何要把宋美齡讓給蔣介石?

蔣介石和宋美齡能夠結婚,譚延闿是主要功臣。孫中山去世後,譚延闿和蔣介石的關系日漸密切,1927年12月,蔣介石和宋美齡結婚,譚延闿為介紹人。蔣介石第一次下野重新上台後,蔣任國民政府主席,譚延闿任行政院長,兩人在工作上和私下裡經常有交往,他的小女兒譚祥有時便随譚延闿會蔣家。譚祥字曼怡,上海女子學校畢業,是宋美齡在美國留學時的同學,當過南京陸軍子弟學校教員。譚品貌端莊、聰穎出衆,又輩份小嘴甜,是以甚得蔣介石夫婦喜愛,譚延闿“經常到蔣官邸漫談,每來必須攜曼怡同行”。

史海揭秘:譚延闿為何要把宋美齡讓給蔣介石?

1930年9月,譚延闿因為腦溢血住院,生命垂危。蔣介石和宋美齡到醫院看望這位大媒人,譚延闿掙紮着向蔣介石夫婦提了兩個要求:一是在青年軍官裡幫他的小女兒譚祥找一位丈夫;二是希望蔣介石能好好對待他賴于起家的第二軍。蔣介石自然滿口答應。1930年9月22日,譚延闿逝世,時年僅50歲。譚延闿去世後,國民政府下令國葬,其墓就建在孫中山先生陵墓的東面數公裡處。

蔣介石沒有忘記老友的委托,于1931年春,把譚祥介紹給了自己的手下幹将陳誠,玉成了一樁好事。

史海揭秘:譚延闿為何要把宋美齡讓給蔣介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