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時間,網絡上掀起一股「全球直播挑戰鲱魚罐頭」的熱潮,嚴重的視覺沖擊,大概給許多觀衆造成了心理陰影,可是你了解鲱魚嗎?其實它本鮮香......

戶外挑戰試吃鲱魚罐頭(結局重口味,請自行腦補)
前方高能請注意
聞一聞新鮮的罐頭
今天被追捧的瑞典鲱魚罐頭,關于它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早起瑞典人用少量的鹽腌制鲱魚防止腐化;另一種是說,最初的一群瑞典水手将快要腐爛的魚用哄騙的方式賣給芬蘭人。一年過後,水手們重回故地,芬蘭人問還有沒有那種快要腐爛的魚賣,有多少要多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瑞典水手也嘗了嘗這些魚,發現味道不錯。于是,瑞典人便開始制作腌魚,經過不斷摸索和改進,就成了今天的鲱魚罐頭。
倘若你想嘗試幹吃鲱魚罐頭,請注意一下幾點;
請選擇在室外空曠場地嘗試,并通知周圍的人注意防範,以防報警。(2014年5月,胡迪克斯瓦爾的一間倉庫忽然起火,倉庫内數千個正在發酵的鲱魚罐頭發生劇烈爆炸并飛出倉庫,那氣味真的是堪比“食物界的核爆炸”。附近居民事後接受采訪表示:刻骨銘心,一生難忘。)
開罐前,放置在冰箱冷藏一段時間,降低罐内氣壓。否則常溫開罐可能噴射大齡液體,後果嚴重。(1981年,一名德國房東因房客将鹽腌鲱魚罐頭的汁液濺在房内樓梯裡,立即将房客驅除,雙方就此鬧上法院。法官在法庭當場聞到證物——鹽腌鲱魚罐頭的味道後,就此判決房東無罪。)
瑞典政府明令嚴禁帶鲱魚罐頭上飛機,因為氣壓問題容易引起罐頭破裂,威脅到航空安全。
食用後,請将殘餘包裝嚴實,處理幹淨,避免影響空氣品質及城市環境。
珍惜糧食(也請珍惜生命)。
化腐朽為神奇
各國人民都在吐槽鲱魚罐頭的殺傷力,這讓小編想起了食物鍊最頂端的貝爺(愛德華·麥克·格裡爾斯Edward Michael Grylls),在《荒野求生》中任何食物都敢吃的他,在嘗試我們中國的皮蛋和魚腥草時,難受的表情。想必和我們吃鲱魚罐頭的感覺是一樣的,隻是沒有掌握食物本身的正确吃法。鲱魚罐頭也有它的正确食用方式,要比那些挑戰者的吃法溫柔雅緻得多。
鲱魚搭配北歐酸奶油、番茄、切碎的細香蔥和莳蘿,再來點淡啤酒,是夏天的派對伴侶。
準備一些薄餅,在上面均勻的抹一層黃油,将鲱魚打成泥狀,再把鲱魚泥抹上去(因為很鹹是以要鋪開),然後把切碎的洋芋、圓蔥以及其他配料都放進去,讓薄餅卷包着豐富的食材,帶你找尋鲱魚的美味所在。
鲱魚罐頭(Surstromming)是瑞典的傳統特色美食。将鲱魚處理加工後,經淡鹽水文火煮過,裝入罐頭中,任其自然發酵,直到發酵氣體将罐頭脹得鼓鼓,代表鲱魚已經腌熟,開罐時散發着刺鼻的酸臭味。據說,此工藝已有300多年曆史。鲱魚罐頭正因為這個特點而聞名世界。
打開前請通知鄰居,避免報警
别看小小一罐兒罐頭,它的影響可不小,近可破壞鄰裡關系,遠可影響政府規定,飛機也不敢運載的“定時炸彈”,想跟朋友共享這份美食嗎?小心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這到底是怎樣的食物,竟有如此大的殺傷力!
網紅罐頭的主角
鲱魚(拉丁學名:Clupeapallasi),屬硬骨魚綱(Osteichthyes),鲱形目(Clupeiformes),鲱科(Clupeidae)。鲱科的魚類大多數紡錘形體型。體色則背部青藍,肚腹銀白,典型大洋魚類的特征。此外,鲱具有容易脫落的圓鱗,非常脆弱的鱗片,甚至有異物不小心碰到它,鱗片就會脫落。無側線。鲱魚是世界上最豐富的魚類物種之一,分布在全世界各海域及熱帶、亞熱帶地區的河川和湖泊中。這裡的鲱魚并不單指一種魚,倒不如說是指鲱科,全世界共有56屬181種,其中50種是純淡水魚,平時我們常見的沙丁魚就屬于鲱魚的一種。瑞士鲱魚罐頭則是由大西洋鲱魚腌制而成的。
大西洋鲱魚
大西洋鲱魚(Clupea harengus),流線型身體,側扁,呈銀白色,背部藍金屬色。體被圓鱗,易脫落,無側線。眼具脂眼睑,口小而斜,前上位。上颌及腭骨無牙,下颌、犁骨及舌上均有細牙,具有鰓耙過濾進水。主要攝食桡足類(Copepods)、翼足類(Heteropoda)和其他浮遊生物等。同時也是海豹,鲸,鳕魚和其他大型肉食魚類等天然掠食者的食物,大西洋鲱魚在調節海洋食物鍊生态上,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大西洋鲱魚分布地區示意圖
大西洋鲱魚主要分布在大西洋東西沿岸。很長時間以來是新英格蘭和加拿大沿海省份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大西洋鲱魚常常栖息于表層至大洋水深200米處,有時進入内灣鹹淡水域或鹹水湖泊。
太平洋鲱(學名:Clupea pallasii)在鲱科中也比較常見,别稱青魚。同鲱科體貌基本相似,同大西洋鲱魚相比,體型小了很多。平洋淺海以及亞北極水域廣泛分布,如美國、加拿大、俄羅斯東部沿海,日本海,中國黃海等。冷水性魚類。一般栖息于12度以下水域,不作遠距離洄遊。有若幹種地方性種群。黃海的太平洋鲱主食太平洋磷蝦,中華哲水蚤,箭蟲等。
團結就是力量
鲱魚群遭遇捕食者
鲱魚喜歡集體出動,由千百萬個體形成的魚群,場面無比壯觀。 這些魚群橫渡大洋。一個鲱魚群在總體上有非常精确的安排,以使魚群能夠維持一個相對穩定的巡遊速度。鲱魚之是以要如此密集結伴而遊,也是自然生态條件下發展的生物習性,有利于鲱魚叢集繁衍後代,保護幼魚,并且魚群集體行動既能大面積覓食,也可有效防禦捕食者的追捕。快速靈活的變幻魚群形态,給攻擊者有效的迷惑!當然,叢集也存在這弊端,氧氣集體消耗量,群體間排洩物的長期積累。
鲱魚自12月至仲夏産卵,不同種群産卵時間不同,産卵時間取決于緯度和溫度。每條雌魚可産4萬枚黏性的卵,附着于海草(常見于大葉藻)或岩石上,雄魚排精,直接開始孕育新的生命了;大約2周幼左右魚卵就可以孵出。鲱魚遊向近岸産卵,産卵後魚群分散。大鲱魚場每年的捕獲量差異極大,因為幼魚種群存活率經常變化,在孵化期間受到掠食者的捕食,會損失很多小生命。有幸活下來的幼魚約4年後成熟,壽命可達20年。
捕撈鲱魚
鲱魚在叢集洄遊開始前的2-3天,有少數顔色鮮明的大型個體作先頭部隊開路,接踵而來的便是密集的魚群出現在岸邊。經驗豐富的漁人根據觀看岸邊水的顔色、海水的動向和竄動的魚群所濺起的特殊水花以及天空中大群海鳥的盤旋和嗚叫聲,就能準确地判斷出大魚群來臨。此時就要馬上安置網具進行捕撈了。
帝國崛起的資本
荷蘭人和蘇格蘭人曾為了争奪漁場爆發三次戰争。
小小鲱魚,曾經成就了一個帝國——荷蘭。14世紀是,荷蘭人口不到100萬,其中約五分之一人口靠捕撈鲱魚而維持生計,鲱魚資源豐富,當時沒有冷庫,沒有辦法儲存,直到一個聰明的漁夫用一把小刀發明了“荷氏保鮮”法,剖開鲱魚肚皮,去除内髒,去掉魚頭,用鹽将鲱魚腌漬,可儲存一年之久。進而荷蘭經濟迅速發展,尤其帶動了港口和城市的建立。荷蘭出口大量鲱魚,頻繁的貿易,進而越發強大。
鲱魚重要的曆史地位,使其已然成為了荷蘭的一個文化符号。荷蘭把每年5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六定為“鲱魚節”,并已經沿襲了上百年。荷蘭人吃鲱魚的方式道地又驚悚,采用“一口生吞”的方式,首先将腌制好生鲱魚一刨兩半,去掉魚骨,抹上新鮮的切成小方塊的洋蔥,用手拎起魚尾巴,仰起脖子直接把魚送到嘴裡,然後整條魚邊吃邊吞下肚子。倘若你去荷蘭遊玩,一定不要錯過這道特别的料理!
每100克鲱魚中,含蛋白質17克、脂肪14克,能提供825千焦的熱量。鲱魚蛋白質和脂肪含量較高,還富含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是營養價值較高的魚類,具有補虛利尿的功效。
鲱魚籽是日本餐桌上熱衷的的饕餮美味,和其他食物配起來的味道要比單獨吃鲱魚籽刺身好,特别是配那些口感酥軟味道不重的東西。鲱魚籽含有卵清蛋白、球蛋白、卵類粘蛋白和飛魚籽鱗蛋白等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而且味道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