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題:“多寶魚之父”離我們而去 中國工程院院士雷霁霖教授前晚在青逝世 享年80歲
12月的青島,寒風凜冽,南京路上一處飯店内,久未相見的朋友們正圍坐在一起吃飯,席間壓軸的清蒸多寶魚上桌,爽口彈牙的口感讓食客們争相稱贊。位于繁華商業區内的黃海研究所内,因為一個人的“離去”變得寒意十足:2015年12月16日晚8時,一位偉大的學者、一位良師益友、中國工程院院士、“多寶魚之父”雷霁霖教授永遠離開了他為之奮鬥了50多年的水産養殖事業。味美的多寶魚如今已成為尋常人家的桌上美食,但你是否知道,23年前正是這位慈祥的長者将這寓意 “多寶多福”的魚帶到了青島,帶到了中國。
一部電影讓畲族少年來青
上世紀50年代初,在福建省甯化縣,一位還在讀高中的畲族少年偶然看到了一部電影紀錄片,沒想到這次機會卻讓這位異鄉少年愛上了青島,改變了他的一生,也填補了我國水産養殖的諸多空白。“那是一部反映中國與東歐國家暑期兒童夏令營的彩色紀錄片,夏令營的地點就是在青島。那是我第一次看彩色電影,更重要的是對我這個山裡的孩子來說,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大海,實在是太美,太讓人向往了!”雷霁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談起自己第一次看到大海時的感覺,當時年近8旬的他依然非常激動。
抱着對美麗大海的向往,雷霁霖确立了自己報考大學的方向——青島。當然選擇青島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當時的山東大學就在青島,而當時的山東大學裡又有着雷霁霖非常仰慕的生物學家童第周教授。“我當時隻有兩個目标,一是來到美麗的海濱城市青島,二是跟着童第周學習胚胎學。”談到自己選擇大學的初衷,接受媒體采訪時的雷霁霖這樣說道。
水産研究他是領軍人物
黃海研究所1号樓4樓的一間辦公室,平日裡總是亮着燈,充滿學術辯論聲音的辦公室如今安靜得能讓人聽到自己的呼吸聲。走進裡面,黃海研究所金顯仕所長和雷老的一衆學生好友們怎麼也不願相信,這位慈祥的長者就這樣離大家遠去。“你們知道的最多的可能是‘多寶魚之父’雷老,但這僅僅是雷老的衆多成就之一。”金所長告訴記者,截至目前,雷霁霖院士累計研究了20多種海水魚類的養殖技術和理論,包括多寶魚在内已經有近10種魚實作了産業化,給養殖戶們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如今在水産養殖領域,雷老已經是公認的權威。1954年順利考上山東大學的雷霁霖如願以償地跟随童第周教授學習生物胚胎學。家境清貧的雷霁霖大學四年一直靠獎學金來完成學業,學校裡老師和朋友的支援讓他比别人更加努力。四年裡,學校到宿舍再到圖書館,如此三點一線的生活成了雷霁霖的全部。大三時一次偶然的機會,雷霁霖和另外兩名同學被選派參加了中蘇合作萊州灣魚卵、仔魚調查項目,因為表現突出,圓滿完成任務而受到表彰,從此便和水産養殖結下不解之緣。大學畢業後,雷霁霖被配置設定到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黃海研究所,憑借自身的不懈努力,很快成為我國著名海洋生物學家朱樹屏教授的助手。50年的時間裡,雷霁霖參與和見證了中國海水養殖的從無到有,自己也成長為中國乃至世界海水養殖研究工作中的領軍人物。2005年雷霁霖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多寶魚之父”被永遠銘記
說起雷霁霖及其衆多成就,多寶魚似乎是繞不開的話題,也因為其在多寶魚養殖工作上的成就,雷霁霖被賦予了 “多寶魚之父”的稱号。多寶魚,在許多市民看來它不僅有着爽口彈牙的口感和鮮美的滋味,還擁有着“多福多寶”的吉祥寓意,是以成為許多大席上的壓軸菜。但你是否知道,多寶魚及其名字都是雷霁霖對大衆的一個美好祝願。多寶魚,學名大菱鲆,屬硬骨魚綱鲽形目鲆科,俗稱歐洲比目魚。在起初引進的時候,雷霁霖還沒有想好給它取個什麼中國名,還是按照它的學名大菱鲆稱呼,直到一位經銷商打來電話詢問,英國人管這個魚叫什麼時,雷霁霖脫口而出其英文名“turbot”,說出後雷霁霖猛然發現,這“turbot”的諧音正是“多寶特”,去掉“特”字,既好聽又符合中國人對多寶多福、吉祥如意的祝願,就這樣多寶魚作為商品名流傳開來,并迅速成為海水養殖魚類中的佼佼者。
多寶魚的引進波折頗多
今天的人們在品嘗多寶魚時,很少人會特意去追尋它們的出處,但那段雷霁霖和衆多科研工作者的努力卻應該被銘記。黃海研究所從業人員告訴記者,多寶魚的引進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溫順、老實、長得快又能适應低溫,肉味好、營養高,擁有巨大的經濟價值,多寶魚的諸多優點讓雷霁霖從很早開始便有了引進的想法。但真正付諸實踐還要從1980年開始,那一年聯合國FAO(糧農組織)出資提供了一次到英國學習養殖的機會,在那裡,雷霁霖通路了羅斯托福特水産研究所。在現場參觀時他看到了多寶魚育苗,臨走時雷霁霖想帶走一些魚苗,但是研究所沒有同意。1991年,雷霁霖再次訪英的時候,又提出想要帶幾尾育苗回國的願望,但由于種種原因,這次還是沒有成功帶回魚苗。直到次年,英國研究所的Howell博士給雷霁霖傳來一個電傳,說要親自帶着200尾多寶魚苗來通路中國,把它們作為最珍貴的禮物送給中國,這讓雷霁霖終于看到了希望。
面對從英國遠道而來的這200尾珍貴的魚苗,雷霁霖小心翼翼,生怕由于自己的閃失讓11年的努力和朋友的付出化為烏有。經過7年攻關,多寶魚的平均成活率達到17%、年出苗量超過百萬尾,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畢生推介工業化養殖道路
“上個周我還去看過老師,當時看老師的精神狀态還那麼好,跟我們有說有笑的,沒想到再次聽到老師的消息竟是這種噩耗。”說起恩師雷霁霖,黃海研究所副研究員徐永江聲音哽咽。徐永江回憶道,就在住院的當天上午老師還在北京參加學術研讨會,沒想到當天下午回到青島後便住進了醫院。什麼是老師畢生都在為之奮鬥的事業?徐永江說道,那毫無疑問是水産的工廠化養殖道路。雷霁霖在很早便提出了工業化養殖的思路,并始終堅信隻有走工業化養殖道路才能實作節能減排和優質高效,才能減少自然災害帶來的風險,改變千百年來中國漁民和養殖戶們靠天吃飯的現狀,是中國成為水産大國、強國的必然選擇。
多寶魚風波雷老力挽狂瀾
在采訪中,無論是同僚、朋友、還是學生,提起雷霁霖,人們說得最多的便是慈祥、友善,對人永遠都是笑臉相迎,是學生們口中的好脾氣老師。但就是這樣一個好脾氣老師也有被惹毛的時候,那就是當自己努力的成果被不法商販玷污踐踏時。2006年上海等地多寶魚被查出含有違禁藥物,事後證明為部分不法商戶違規用藥導緻。但在當時,這還是讓雷霁霖感到非常氣憤,自己用畢生心血引進并繁殖成功的多寶魚遭遇嚴重的信任危機。此前從來不願出現在媒體和大衆面前的雷霁霖破天荒地接受國内多家媒體專訪,訪談期間痛斥部分不法商販的違法用藥的行為是“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雷霁霖用自己的現身說法打消了公衆的疑問,也讓險些遭遇滅頂之災的多寶魚養殖重新走上一條良性發展的道路。
人物采訪
黃海研究所所長金顯仕
80歲的“80後”老頑童
談起雷霁霖的逝去,金顯仕用“水産養殖領域損失一位巨匠”來概括,于自己來說也是失去了一位摯友。在黃海研究所的這段時間,金所長表示自己和雷霁霖已經成了非常好的朋友。世人眼裡的養殖界權威在金所長看來像是一台永不停歇的發動機,一個80歲卻還把自己當成“80後”的學術界老頑童。“雷老的溫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廠化養殖模式,掀起了中國海水養殖的第四次産業化浪潮,為國家年創産值數十億元。”金所長告訴記者,在水産養殖領域雷霁霖是公認的權威專家,但很少有人知道雷霁霖還有着不為人知的技能。拿起一張手繪的海洋牧場藍圖,金所長表示這張圖就是雷霁霖所繪,不僅精細而且形象非常逼真,即使是找專業的畫師來也不一定能夠描繪得如此準确生動。一張科普美術獎的獎狀證明着雷霁霖在繪畫上的天分。
青島掌控傳媒執行總編輯張子倩
沒有架子的“草帽院士”
回憶起2006年到多寶魚養殖基地采訪時的情景,張子倩仍感覺曆曆在目。并不算寬廣的養殖工廠内,一個戴着草帽、穿着膠鞋的老人在池子邊走來走去,完全不像一位權威學術專家,而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漁民。“當時隻要一有新的研究成果,雷老都會聯系我,希望能報道出來,不是為了名和利,當時這些他已經全都有了,他希望把這些研究成果讓更多人知道,能夠盡快應用到相關産業中。那時我就覺得這是一位非常值得人尊敬的長者。”張子倩認為,在雷霁霖人格和對學術嚴格态度的影響下,其學生會沿着雷霁霖的步伐繼續大步地邁下去,壯大我國的水産養殖行業。(記者 王曉先 通訊員 張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