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根魚刺的叫鳊魚!
隻有13根半魚刺的才是武昌魚。
不注意還真看不出是13根半刺!仔細看看筷子指的地方的半根刺!對比一下兩張圖!
武昌魚屬鳊魚的一種,又名團頭鲂。體形呈扁平狀,重一市斤左右或二、三市斤,肉質嫩白,含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屬名貴淡水魚菜。
又因為現代有毛澤東“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的詞句,使武昌魚更為聞名遐迩。
武昌魚(Bluntnose black beam),俗稱團頭鲂、縮項鳊。據《武昌縣志》載:鲂,即鳊魚,又稱縮項鳊,産樊口者甲天下。是處水勢回旋,深潭無底,漁人置罾捕得之,止此一罾味肥美武昌魚圖檔集(15張),餘亦較勝别地。”同時,以“鱗白而腹内無黑膜者真。”
鄂城(今鄂州市)古稱武昌,其西南有個六十萬畝水面的湖泊,名梁子湖。梁子湖草豐魚美。它的通江處為樊口。這裡水勢回旋,并有大小回流之分。“在樊口者曰大回,在釣台下者曰小回”(《武昌縣志》)。唐代的元結有歌曰:“樊口欲東流,大江欲北來,樊口當其南,此中為大回。回中魚好遊,回中多約勾。漫欲作漁人,終焉得所水。”歌中所說的:“回中魚”,即是武昌魚。由此可知,武昌魚喜歡生活在回流之中。
一九六五年武漢市飲食公司邀請名廚師在武昌大中華酒樓正式定名武昌魚為地方味菜肴。
并繼承和發揚了曆代名廚師烹調技藝,以湖北的土特産為配料,适當配以名貴海味産品,制造出多種不同的味型,色彩絢麗,味鮮汁濃,清蒸、紅燒、油焖、花釀,幹煸均美,尤以清蒸為佳。武昌魚性溫,味甘;具有補虛,益脾,養血,祛風,健胃之功效;可以預防貧血症、低血糖、高血壓和動脈血管硬化等疾病。
正宗武昌魚隻有13根半魚刺。估計這個奇怪的特點也隻有湖北鄂州人才知道。因為武昌魚的故鄉就是鄂州。13根魚刺的魚叫鳊魚,隻有13根半魚刺的魚才是武昌魚。
武昌魚已移到全國各地飼養。武昌魚究竟有什麼特色呢?作為鳊魚來主,它和長春鳊、三角鲂體形相似,但習性不同。長春蝙、三角鲂以雜食米,武昌魚則以草食為主。它最愛吃苦草和輪葉黑藻,而梁子湖區及樊口港邊的苦草和輪葉黑藻極豐盛。在形态和生理上,武昌魚頭圓、背厚、肉細,兩側呈菱形,口較寬,背鳍短,尾柄高,兩側各有十四根肋骨,比其它鳊多一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