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很多的養牛戶不知道這種牛!麝牛

麝牛(學名:Ovibos moschatus)僅有二個亞種。體長180-230厘米,尾長9-10厘米,肩高一般120-150厘米,體重200-410千克。軀體敦實。雌性略小。吻、鼻部裸露,前額有簇毛。眼大而圓,瞳孔紫藍色,唇和舌尖也是紫藍色。兩隻小耳也被毛所遮。體毛長,絨毛豐滿,為暗黑棕色,頸背至肩部有鬣毛,長逾30厘米,略有卷毛,下垂如披風。外形上很像牛,角也似牛,同時,四肢沒有臭腺和雌獸有4個乳頭等方面都與牛類相似。

  栖息于氣候嚴寒的多岩荒蕪地帶,群居性,主要吃草和灌木的枝條,冬季亦挖雪取食苔藓類。性勇敢,在任何情況下都不退卻逃跑;當狼和熊等敵害出現時,群體立即形成防禦陣形,成年雄性站在最前沿,把幼牛圍在中間。成活率很低。因毛皮極好,曾被大量獵殺,幾乎滅絕;經保護,種群數量已有所恢複。是分布于北美洲北部、格陵蘭等北極地區,為分布最北的有蹄類動物。

很多的養牛戶不知道這種牛!麝牛

  形态特征

  麝牛是偶蹄目牛科麝牛屬的唯一物種,僅有二個亞種。體長180-230厘米,尾長9-10厘米,肩高一般120-150厘米,體重200-410千克。麝牛軀體敦實。雌性略小。吻、鼻部裸露,前額有簇毛。眼大而圓,瞳孔紫藍色,唇和舌尖也是紫藍色。兩隻小耳也被毛所遮。體毛長,絨毛豐滿,為暗黑棕色,頸背至肩部有鬣毛,長逾30厘米,略有卷毛,下垂如披風。毛分成兩層,長毛下面還有一層厚絨毛,叫毛絲,既堅韌,又柔軟,可擋住寒冷和潮氣,上層針毛可防雨、雪并耐磨。軀幹背部是鞍形的淺色毛。年齡愈大,白色區愈明顯。尾很短,隐在長毛下面。四肢短而強壯,蹄子寬大開擴,蹄下生有白色的毛,能踏冰雪而不滑。有趣的是,它的左、右蹄并不對稱。雌、雄均有角,角基部扁厚,由正中均分,貼着頭骨向外側生長,兩角先向下彎曲,而後又向上挑起。長度在60厘米左右,最長的紀錄是70.5厘米,雌角短小得多。

  麝牛又叫麝香牛,在外形上很像牛,角也似牛,同時,四肢沒有臭腺和雌獸有4個乳頭等方面都與牛類相似,但它的尾特别短,耳朵很小,眼睛前面具有臭腺,四肢也非常短,吻邊除了鼻孔間的一小部分外,都被毛所覆寫,這些又與牛類不同。牛的角是從頭頂側面長出,而麝牛和其他羊類一樣,是從頭頂上長出。它的臼齒與山羊類似。麝牛學名的意思就是“羊牛”,說明它是牛與羊之間的過渡類型動物。

很多的養牛戶不知道這種牛!麝牛

  繁殖方式

  經過夏天的休養生息,麝牛積累了大量的能量。雌性主要為了繁殖,雄性也要在入秋的發情期争奪生殖權利。每當此時,雄麝牛臉上的麝腺分泌出氣味強烈的分泌物,經腿部沾到地上的植物上,以此來劃出自己的領地,雌麝牛則被圈在其中,被嚴格看管和保護,任何别的雄麝牛不得侵占,否則雙方就會展開一場驚心動魄的争奪戰。經過激戰,被迫認輸的一方隻好灰溜溜地逃跑,得勝者追擊幾步,然後停步朝着逃跑者吼叫數聲,也無心戀戰,便趕回到雌麝牛群中,因為潛在的危險依然存在。而它們的争鬥,雌麝牛并不在意,仍繼續不斷地照常采食。

  麝牛的繁殖率相對較低,交配發生在7月和9月之間,雌獸孕期8至9個月,每年4月至6月産仔,每胎産1仔,偶生2仔,雌獸一般每兩年産1胎。初生幼仔毛短,體重9~10千克,哺乳3~4個月,但幼仔的成活率很低 ,由于時天氣很冷,夜比晝長,初生的幼仔往往因乳毛未幹即被凍死。雌牛隔年才産下一頭幼仔,幼仔具有高度的早熟性,有着厚的毛皮,在出生後1 小時之内就能夠行走。大的小雄牛站着時,肩高約有1.5米高,體長約2.5米,小雌牛的體形小一些。雄牛3~4年性成熟,雌牛要5~6年。壽命20~24年。

  栖息環境

  麝牛是生活在北極苔原的一個特有物種。在夏季,它傾向于潮濕低地的庇護,如河谷和湖邊;在冬天移動到較高的山坡、高原和積累深雪的地方,便于覓食。

  麝牛産在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和格陵蘭、挪威等地北極苔原地區極端荒涼的不毛之地。夏季,苔原帶除了遍布苔薛和地衣以外,還生長着幾百種植物。湖泊和沼澤地帶,有許多小鳥飛來築巢;剛出洞的旅鼠開始在地面頻繁活動;廖鼠在四處捕食魚兒和昆蟲;馴鹿成群漫遊;狐和狼、鷗鸠等食肉動物也被招來尋食。冬季來了,土地遭冰雪覆寫,豐富多彩的生命活力開始消失,随着出現的是寒冷和凄涼,許多動物都遠走他鄉。但是在這荒漠的土地上,還可以看到一些黑褐色的麝牛在孤獨地徘徊。冬季積雪深厚。它們隻能用蹄刨雪,挖出一些幹草葉和苔藓類為食。它們比較耐饑渴,而且厚密的絨毛又能抵禦北極-40~50℃的嚴寒。麝牛身上的絨毛又厚又密,足以抗禦任何寒氣和濕氣,而外面的一層粗長毛又适于防禦雨雪和大風。是以麝牛是極不怕冷的動物,但都很怕熱。

很多的養牛戶不知道這種牛!麝牛

  生活習性

  麝牛栖息于多岩荒蕪地方,群居性,主要吃草和灌木的枝條,冬季亦挖雪取食苔藓類。性勇敢,在任何情況下都不退卻逃跑。當狼和熊等敵害出現時,一群麝牛立即形成防禦陣形,耳朵很小,覆寫有濃密的毛;成年公牛站在最前沿,而把幼牛圍在中間。公牛會出其不意地發動進攻,用尖角襲擊對方。由于自己的毛被長而厚,可保護身體不被敵獸咬傷。公牛進攻後,立即傳回原地,嚴陣以待。

  在平常情況下,麝牛顯得格外溫順,停下來吃一點食物,接着平躺在地上細嚼慢咽,不一會兒便打起瞌睡來。等稍微清醒時,接着再向前走一段,然後故伎重演,吃食物、反刍、打瞌睡。其實,麝牛這樣做有其目的:即可減少能量的消耗,又可降低食物的需求。夏季,麝牛主要以新鮮野草為食,從融化了的小溪、池塘、河流中飲水。冬季,麝牛僅吃少量雪,因消耗熱量才能将雪融化成水,這樣不僅可以滿足身體需要,而且可以降低能量的流失。據報道,由于麝牛保持能量的效率極高,是以它所需的食物僅占同樣大小的牛的1/6。

  麝牛喜群居,夏時叢集較小,覓食矮小柳樹的葉子,冬時結成大群多至百餘隻。通常幼麝牛和雌麝牛位于隊伍中間,身強力壯的雄牛則在四周擔任警戒和保護的重任,且雄麝牛又組成各自獨特的小組,每組又有自己的“組長”,但均由一頭老麝牛上司(往往是懷了孕的雌麝牛)。每當隊伍前進時,總有一頭精明強幹的雄麝牛在前面開路,後面則跟着一群浩浩蕩蕩的麝牛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