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山雄偉而壯觀,是這世界最高的山脈。鮮少有人能夠成功登頂,是以沒有人會相信竟然能夠在這個地方找到"魚"。因為這裡海拔極高,溫度極低,再加上常年冰雪覆寫,是以山上動植物不多,尤其是爬行動物,但是在2億年前,曾有動物登上了這裡。而且它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還是一種海洋爬行動物,是以說它難道是遊上喜馬拉雅山脈的?
這個神秘莫測的動物就是——魚龍。

<h1 class="pgc-h-arrow-right">登山隊發現化石</h1>
1964年,我國的登山隊在喜馬拉雅山上發現了魚龍化石,這個地方海拔4300米,即使登山隊隊員站在此處,仍會感到寒冷難耐,氧氣不足,很難讓人相信魚龍竟然曾經生活在這樣的地方。
于是,從此後的1966年起,我國多次組織針對喜馬拉雅山的生物考察,在考察中不斷地有新化石被發現,其中還是含有許多類似魚龍的化石,但是沒有十分确定,因為為了嚴謹起見,這些化石很快被運回了研究所,交給相應的專家來研究。經過研究,生物學家認為這些化石确實屬于魚龍,而且是魚龍類中的新屬,并為其取名為西藏喜馬拉雅山魚龍。從外形來看,這種魚龍和今天的鲨魚很相似,體長大都在10米左右,它們嘴内有鋒利的牙齒,牙齒呈扁錐狀;眼晴非常大且圓,适合在深海區生活;整個頭部呈三角形;四肢已經進化為鳍足,扁平,适合遊泳:身體呈紡錘形,尾巴很長,而且很有力量,魚龍的尾巴在其遊泳過程中将會為它提供助力,這使得魚龍成為海洋中遊速最快的生物之一,這也是它立足在海洋世界裡的優勢之一。
喜馬拉雅山白雪皚皚,異峰突起,一望無際,被稱為世界屋脊,到處是冰川雪花,在這樣的地方,竟然能發現這麼多的魚龍化石,考察人員着實感到驚訝。魚龍原本是生活在海洋深海區的,它是怎樣來到喜馬拉雅山的呢?難道真的是遊上來的嗎?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生物學家和考察人員對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h1 class="pgc-h-arrow-right">還原曾經的霸主,感歎滄海桑田</h1>
經過調查發現,原來在1.8億年前,喜馬拉雅山這片區域還是一片汪洋大海,浩瀚無邊,波濤洶湧,魚龍就生活在其中。但是好景不長,由于地震或者火山噴發導緻地殼運動頻繁,地殼逐年升高,随着時間流逝,滄海變桑田,變成高山,而且至今喜馬拉雅山每年仍在以一定的速度增高。在這過程中,原先海中生活的魚龍有些逃避不及,便被埋在泥土中,假以時日就變成了化石。
從化石上來看,魚龍尾椎向下折入尾鳍下葉,一開始生物學家還以為這條魚龍的尾巴受傷了,後來才發現,這是魚龍在進化過程中的特殊構造,而且随着進化,下折程度将會加深。在早期,這種下折程度會輕些,甚至看不出來,但是到了晚期下折程度則非常厲害,讓人覺得就好像尾巴受了很大的傷害一樣,進化到最後,尾鳍的上葉和下葉相差無幾,這種進化方式使得尾鳍在遊水時就像是搖橹般,能夠讓魚龍的遊泳速度加快。根據這些特征,生物學家推斷化石産生的時間應為晚三疊世,當時這裡還是汪洋大海,可與古地中海相通,是以說魚龍并不是真的"遊"上去的,而是因為地殼運動被埋在泥土中,地殼升高,經過數千萬年才到達了如今的位置。
<h1 class="pgc-h-arrow-right">類似海豚的生育方式</h1>
晚三疊世時期爬行動物種類很豐富,除了魚龍外,像大多數的蛇類恐龍、龜、蜥蜴等都屬于爬行動物。爬行動物一般都是卵生的,到了繁衍季節,爬行動物就會爬到陸地上将卵産下來,然後在陸地上孵成幼仔,如海龜就是如此。生物學家猜想,魚龍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後來,古生物學家在研究魚龍化石時,發現其中有些化石正呈現懷孕狀态,證明魚龍像鲸魚和海豚一樣,可以不到陸上産卵,而是直接生下小魚龍。生物學家認為,呈懷孕狀态的魚龍化石可以分為兩種可能,一種是正常繁衍,小魚龍活得好好的,而且尾巴會先生出來;第二種就是魚龍已經死亡,随着魚龍身體不斷地腐爛會産生相應的氣體,将小魚龍推到産道之外,小魚龍就這樣出生了。這種生産方式在鲸魚中是常見的。
為什麼說會先生出尾巴呢?
這是因為如果是頭部先生出來,小魚龍很有可能在水中被淹死,而且這種情況也會連累魚龍,難逃一死。小魚龍死就會留在洩殖腔中,魚龍的活動就會受阻,而且小魚龍的身體會不斷地腐爛,産生有毒物質,魚龍也會是以中毒。隻有尾巴先生出的才能幸運地活下來。當然生物學家在調查中也發現,也有頭部先生出來活下來的,如海豚中就有這樣的案例,但是成功案例并不多見。
曾經的霸主變成了白骨,曾經的海洋變成了陸地和山脊,世界一直在變化,而以後會變成怎樣,誰又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