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知味建德③丨從果腹到美食 夾一筷棍子魚嘗一口變遷味道

視訊加載中...

每一道菜有味道,每一座城市也有其獨特而鮮明的“味道”。

建德是什麼“味道”?初夏裡,浙報集團縣級融媒體中心共享聯盟建德工作站的記者,走進這座極富煙火氣的城市,從舌尖到心間,讀懂藏在最深處的城市密碼。

知味建德③丨從果腹到美食 夾一筷棍子魚嘗一口變遷味道

食物,最開始為填飽肚子而生。

濃油赤醬,辣椒調味,這樣的一盤江湖菜,成為下飯利器,也成為上世紀90年代跑運輸的長途司機們的最愛。

建德棍子魚,就從公路邊“發迹”,如今成為餐館酒店裡最受歡迎的特色菜肴,背後,是一座城市的變遷。

知味建德③丨從果腹到美食 夾一筷棍子魚嘗一口變遷味道

要吃到最正宗的建德棍子魚,得到建德市楊村橋鎮。

52歲的何愛君,是建德市楊村橋鎮成人教育訓練學校的一名講師。她在楊村橋鎮的一家民宿等我們,民宿大廚詹天明要給我們燒一道棍子魚。

何愛君與建德棍子魚,淵源頗深。

上世紀90年代,何愛君的父母就在楊村橋鎮,沿320國道開了一家小店,招待過往司機。

“停車吃飯,洗車補胎”,至今,何愛君還記得小店門口挂的招牌。

那時候沒有高速公路,衢州、金華下來的油脂、木材,富陽、桐廬上來的布匹、糧鹽,都要走320國道,經過這個小小的楊村橋鎮。

司機也會選擇在這個小鎮歇歇腳,填飽肚子。

吃在楊村橋!從此招牌打響。

知味建德③丨從果腹到美食 夾一筷棍子魚嘗一口變遷味道

手指粗細、一寸多長的棍子魚,當初真上不了台面。

但它肉質緊實有嚼勁,又沒有細刺,便成為了過往司機最愛的一道菜。

以至于建德本土的棍子魚供不應求,需要外援來供貨。

棍子魚出水就死,是以從外地來建德支援的棍子魚即使有冰塊保鮮,但因路途遙遠,也就不那麼鮮活了。

何愛君告訴我們,這樣的棍子魚得先經過油炸,鎖住水分再紅燒,味道還是蠻好。這也就成了棍子魚最常見的做法。

知味建德③丨從果腹到美食 夾一筷棍子魚嘗一口變遷味道

還沒到開漁期,大廚詹天明給我們燒的棍子魚,也是冰鮮的,但因急凍儲存,江鮮風味猶存。

做法依然沒變。

起油鍋,先把棍子魚炸至金黃,再另起鍋,蔥姜蒜爆香,加入炸好的棍子魚翻炒,加醬油提色、美極鮮醬油提鮮,不放一顆鹽,純靠醬油小火慢炖入味,最後大火收汁,一道正宗的楊村橋棍子魚就出鍋了。

知味建德③丨從果腹到美食 夾一筷棍子魚嘗一口變遷味道

首先被喚醒的,是嗅覺。

熱氣騰騰的棍子魚,醬香撲鼻。

随便挑起一根魚,放進嘴巴,上下牙齒微微合攏,筷子捏住魚頭往前一扯,魚骨分離出來,包裹着醬汁的魚肉盡數落入口腔。大口咀嚼,鮮甜感慢慢從魚肉中泛上來。越吃味道越好,一根接着一根,筷子幾乎停不下來。

“等到7月開漁了,我到新安江邊去收棍子魚,早上收到的,中午就下鍋,味道還要更好咧!”

詹天明說,現在人們的嘴巴變刁了,光靠調料來糊弄,是不行了。是以,建德棍子魚日益稀缺,菜場裡幾乎看不到了,就算飯館拿貨,也要早早和漁戶預定。

如今的棍子魚,再高檔次的宴席,也拿得出手。

知味建德③丨從果腹到美食 夾一筷棍子魚嘗一口變遷味道

同樣在變的,還有楊村橋鎮。

伴随着杭新景高速公路的開通,小鎮不再是過往司機的必經之地,沿街店鋪逐漸沒落,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欣欣向榮的草莓園。

但“吃在楊村橋”這張金名片,建德人、楊村橋人依然舍不得扔。

知味建德③丨從果腹到美食 夾一筷棍子魚嘗一口變遷味道

一模一樣的棍子魚,在何愛君口中,我們又聽到了另一個故事——

相傳,南宋時期有個皇後名叫楊桂枝,她回家鄉嚴州省親,就回到了楊村橋鎮這個地方。為迎接皇後,楊村橋鎮供上一道魚菜,深得她的喜愛。

是以魚體型細短,像一根根細短的桂花枝條,楊皇後又名“桂枝”,是以百姓将此魚稱作“桂枝魚”。

因“桂枝”與“棍子”在當地方言中發音相近,口語極易混淆,後人不知楊皇後典故,誤把“桂枝魚”說成了“棍子魚”。

知味建德③丨從果腹到美食 夾一筷棍子魚嘗一口變遷味道

一道菜,因時代的不同,名字不同,所寓意的文化内涵也不同。

如今的楊村橋鎮,不僅毗鄰杭新景高速公路高速出入口,距離建德高鐵站步行僅10分鐘,又有草莓小鎮的加持。道地美食既是錦上添花,也是讓人們來到這個小鎮,甚至是來到建德的一個重要砝碼。

“我們在考慮增加文旅結合項目,也希望更多人留在這裡創業置業。發掘當地美食,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楊村橋鎮從業人員說。

那個時候,建德棍子魚,也将擁有更多故事,隽永而彌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