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訊加載中...
每次看到小鵝破殼而出,陳淑芳都會有一些小激動。
她喜歡看濕漉漉的小鵝轉來轉去打量世界的樣子,
那是一個全新的生命,“鵝生”還有很多可能。

“才出殼就能上飛機?”很多人問過陳淑芳同樣的問題。
“沒問題!”作為甯波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畜禽所副所長的她很有信心。
培育了這麼多年象山白鵝,她太了解它們了,
雖然鵝苗看起來呆萌呆萌的弱不禁風,
其實坐汽車、火車甚至打飛的都不在話下。
這是一個适應性強且見過世面的品種,
這幾年,在她的推動下,
大白鵝飛出象山走南闖北,
從苦寒的延邊到炎熱的海南,幫助當地的養殖戶脫貧緻富。
其扶貧經驗還入選了全國“攜手奔小康行動”典型案例。
而這一回,它們将遠嫁2000公裡外的涼山州,
完成另一個關于共同富裕的“海誓山盟”。
這樁姻緣起源于去年11月的北京,
在接受全國先進工作者表彰時,
陳淑芳和四川宜賓市屏山縣扶貧幹部王金良聊到了大白鵝,
兩人一合計,都覺得屏山的環境很适合探索立體循環農業,發展林下養鵝模式。
會後沒幾天,王金良就組織了養殖戶到象山考察,
今年1月,首批苗鵝“飛”往屏山縣,
在當地的李樹下生态養殖,實作了畝均增收5000元。
有了成功經驗,今年8月,象山白鵝又在涼山州的西昌建立了示範點,
文傑大白鵝養殖有限公司送去了2000羽鵝苗進行試養,隻夭折了兩隻。
七周齡後,它們都很健康。
同樣是在果樹下養殖,
白鵝吃草,鵝糞養樹,
省去了除草施肥的人力,
在生态環境中長大的白鵝肉質也很不錯。
今年10月,去涼山的第二批小鵝苗也出發了。
出生還不滿一天的它們走之前要經過“體檢”。
每一隻都要打好疫苗。
陳淑芳會親自把它們送上車。
小鵝苗搭車到蕭山機場。
經過5個多小時的飛行抵達西昌。
這一路舟車勞頓,但精神都不錯。
西昌的養殖戶小心翼翼地迎接這些小客人,
在這之前,他們已經來象山取過經。
陳淑芳不但自己手把手地傳授過經驗。
還請來了上海的專家一起現場輔導。
目前,第二批象山白鵝也已經安頓下來,
這個試點成功後,将輻射涼山各地。
陳淑芳相信,它們會有廣闊的天地。
記者 樊卓婧 文 文軍 七城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