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小舞君

提起舞蹈,我們不得不說皮娜·鮑什。皮娜·鮑什是德國最著名的現代舞編導家,歐洲藝術界影響深遠的“舞蹈劇場”确立者、被譽為“德國現代舞第一夫人”。1940年出生于德國Solingen(索林根小鎮),從小便展現了極高的舞蹈天賦。19歲時前往美國進修,師從多位著名舞蹈大師。1973年,接管了德國烏帕塔爾歌劇院芭蕾舞團并将其更名為“Tanztheater Wuppertal”(烏帕塔爾舞蹈劇團)。皮娜創立的“舞蹈劇場”(dance theatre)現今已和美國後現代舞蹈(postmodern dance)以及日本舞踏(Butoh)成為當代三大新舞蹈流派。早在她實行自己的“舞蹈劇場”的想法之前她已經從事和學習了十餘年的舞蹈。她得以譽響舞蹈界的第一部作品是她的根據斯特拉文斯基的音樂作品《春之祭》創作的同名作品立即引起轟動,評論稱之為“在約八十個《春之祭》版本中最為突出的”。這以後,皮娜·鮑什繼續沿着她的“舞蹈劇場”方式創作下去,《穆勒咖啡館》、《貞潔的傳說》、《藍胡子》、《華爾茲》、《瑪祖卡FOGO》、《康乃馨》、《1980》、《窗戶清洗工》等都是她的強有力的作品,巡回演出歐洲、美國、以及亞洲的日本和香港。
她的作品風格獨特這自然是不必說的,她的作品主要以“人”為主要的核心,融入了戲劇的元素,她的作品中,人們經常披頭散發,穿着寬松而相似的衣服。而不似一些精美的舞蹈作品。常常妝容誇張。服裝華麗。人們的情緒,人們抽煙喝酒,聊天這些尋常的動作皮娜都在作品中予以展示,并且在“舞蹈劇場”這種概念之下。各種舞蹈角色的表演都成為了凸顯主題的一部分,烘托各種各樣作品的情緒,氛圍。
2009年6月30日皮娜·鮑什在德國烏珀塔爾的一家醫院病逝,終年68歲。五天前,她剛剛被診斷出患有癌症,當地時間周二便與世長辭,烏珀塔爾舞蹈劇院在其官方網站上寫道:“就在上周日,她還與自己的舞伴站在劇院的舞台上。”
在《穆勒咖啡館》,随着亨利-普賽爾的巴洛克音樂響起,皮娜的舞台設計、也是她生命中的伴侶之一波濟克和她最重要的舞者梅西在台上奮力地掀開擋在女舞者前面的桌椅,皮娜如夢遊般沿着布景邊緣時而前行,時而後退,穿越了一道旋轉門之後變消失不見。借用德國舞評家Schmidt的話:猶如脫離了一切世俗。
視訊加載中...
編者的話
有時候。我們常常覺得一些藝術作品晦澀難懂,我們抓不住創作者想要表達的理念,也抓不住他們想讓我們反思的問題,是以我們就産生了抗拒。人們總是善将于所有的東西整理分類,按照時間,風格來詳細劃分,這實際上是不利于我們很好地了解這世界上未知卻極度精彩的部分的。藝術創作和藝術最終呈現的并不是那些刻意設定的細節,而是由我們這些體驗者作為觀衆、聽衆甚至不特定身份擷取的哪怕并不相同的觸動。我想,每個人都有那種周身充滿了情感,愛乃至恨乃至言語所不能表達的情感滿溢出身體的每個孔的感覺,有時候我們認為自己美得無與倫比,由有時候,我們認為自己醜陋的無地自容。藝術創作者表達的也許就是,我們這些詞窮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