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熊貓白白的臉龐上,黑眼圈如神來之筆,讓遠距離觀察的人們總會産生一種被它注視的錯覺。那麼,大熊貓透過眼睛,究竟看到了些什麼?

大熊貓,屬熊科,大熊貓亞科。我們一直誤認為熊科動物的視力不佳,但其實熊科動物的視力水準跟人類持平,并且在夜晚它們的視力極佳。那麼,大熊貓的視力到底如何呢?近年來,有研究者通過實驗發現,在測量距離為0.5米時,大熊貓能夠區分大約0.46毫米寬的黑白相間條紋。其視力相當于國際标準視力表等差級數中的0.32左右,換成人的話需要佩戴三四百度的近視眼鏡。由此可知,大熊貓是個不折不扣的近視眼。
視力不佳的大熊貓主要是通過嗅覺和聽覺來感覺這個世界的。它們吃東西前會先聞一聞、聽一聽,确認沒有危險時才會繼續采食。
為什麼大熊貓會有如此的行為呢?
大熊貓的性狀如近視眼、黑眼圈、大臉、僞拇指等,從生物遺傳角度來說是由兩個因素決定的,一個是基因,另一個是後天環境。具體表現為以基因為主,外界環境為輔。關于大熊貓近視眼的成因,可能與遺傳和進化适應性都有關系。就遺傳而言,可能與其視錐和視柱細胞的組成比例以及感光性能有關;就進化适應性來說,可能與其活動習性有關。
野外大熊貓生活在海拔1500~4000米的高山峽谷。大熊貓喜愛吃竹子,長期穿梭于光線昏暗、多障礙物的竹林中,是以大熊貓的視力較弱,必須借助于敏銳的嗅覺。為了保障采食時及時發現敵人,確定高效地采食和趨吉避兇,并快速分辨出竹子的鮮嫩程度,大熊貓更傾向于用嗅覺和聽覺。此外,大熊貓的瞳孔像貓一樣是縱裂的,可控制進入眼球光線的強度,這使它們在黑夜裡也可以自由活動,確定了它們能花費一天中大部分時間來進行采食。
大熊貓雖然近視,但它們眼裡的世界依然十分精彩。
科學家通過研究證明,大熊貓具有區分黑色、白色等各類細小差别圖形的能力,能通過其皮毛的斑紋進行個體識别、社群交流乃至于擇偶。也就是說它即便近視,也能分辨對面的大熊貓是雌性還是雄性,是自家的親戚還是遠方的鄰居,比自己強大還是弱小,是可以和睦相處還是得拼死一搏。
當年深受歐洲各國喜愛的大熊貓“姬姬”病故,科學家為其解剖遺體後,才明确大熊貓眼睛具有兩種感光色素,一種會反映出紅色,一種會反映出白色。這也是科學界第一次發現大熊貓是可以看見色彩的,就同黑熊及其他非夜間食肉動物一樣。後來又有科學家通過實驗發現,雌性和雄性大熊貓都可以在一堆灰色裡明顯區分出綠色和紅色,而且雌性大熊貓還能辨識出藍色。
綜上所述,我們依然無法得知,大熊貓是否能夠辨識不同顔色,比如,沒有人知道大熊貓是否能夠發現紅色和綠色的差異。但是,大熊貓即便無法用我們人類的方式感覺色彩,卻依然可以在五彩缤紛的世界裡,欣賞綠樹紅花,仰觀藍天,沐浴春風。
作者簡介:彭文培,四川農業大學研究所學生畢業,2016年進入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目前在動物飼養管理部工作。研究領域與方向: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
本文内容及圖檔來源于網絡,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資訊,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私信與我們聯系,我們将在第一時間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