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熊猫白白的脸庞上,黑眼圈如神来之笔,让远距离观察的人们总会产生一种被它注视的错觉。那么,大熊猫透过眼睛,究竟看到了些什么?

大熊猫,属熊科,大熊猫亚科。我们一直误认为熊科动物的视力不佳,但其实熊科动物的视力水平跟人类持平,并且在夜晚它们的视力极佳。那么,大熊猫的视力到底如何呢?近年来,有研究者通过实验发现,在测量距离为0.5米时,大熊猫能够区分大约0.46毫米宽的黑白相间条纹。其视力相当于国际标准视力表等差级数中的0.32左右,换成人的话需要佩戴三四百度的近视眼镜。由此可知,大熊猫是个不折不扣的近视眼。
视力不佳的大熊猫主要是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感知这个世界的。它们吃东西前会先闻一闻、听一听,确认没有危险时才会继续采食。
为什么大熊猫会有如此的行为呢?
大熊猫的性状如近视眼、黑眼圈、大脸、伪拇指等,从生物遗传角度来说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个是基因,另一个是后天环境。具体表现为以基因为主,外界环境为辅。关于大熊猫近视眼的成因,可能与遗传和进化适应性都有关系。就遗传而言,可能与其视锥和视柱细胞的组成比例以及感光性能有关;就进化适应性来说,可能与其活动习性有关。
野外大熊猫生活在海拔1500~4000米的高山峡谷。大熊猫喜爱吃竹子,长期穿梭于光线昏暗、多障碍物的竹林中,因此大熊猫的视力较弱,必须借助于敏锐的嗅觉。为了保障采食时及时发现敌人,确保高效地采食和趋吉避凶,并快速分辨出竹子的鲜嫩程度,大熊猫更倾向于用嗅觉和听觉。此外,大熊猫的瞳孔像猫一样是纵裂的,可控制进入眼球光线的强度,这使它们在黑夜里也可以自由活动,确保了它们能花费一天中大部分时间来进行采食。
大熊猫虽然近视,但它们眼里的世界依然十分精彩。
科学家通过研究证明,大熊猫具有区分黑色、白色等各类细小差别图形的能力,能通过其皮毛的斑纹进行个体识别、社群交流乃至于择偶。也就是说它即便近视,也能分辨对面的大熊猫是雌性还是雄性,是自家的亲戚还是远方的邻居,比自己强大还是弱小,是可以和睦相处还是得拼死一搏。
当年深受欧洲各国喜爱的大熊猫“姬姬”病故,科学家为其解剖遗体后,才明确大熊猫眼睛具有两种感光色素,一种会反映出红色,一种会反映出白色。这也是科学界第一次发现大熊猫是可以看见色彩的,就同黑熊及其他非夜间食肉动物一样。后来又有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雌性和雄性大熊猫都可以在一堆灰色里明显区分出绿色和红色,而且雌性大熊猫还能辨别出蓝色。
综上所述,我们依然无法得知,大熊猫是否能够辨别不同颜色,比如,没有人知道大熊猫是否能够发现红色和绿色的差异。但是,大熊猫即便无法用我们人类的方式感知色彩,却依然可以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欣赏绿树红花,仰观蓝天,沐浴春风。
作者简介:彭文培,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2016年进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目前在动物饲养管理部工作。研究领域与方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私信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