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拜倫王爾德“相聚”木心美術館

作者:Beiqing.com
拜倫王爾德“相聚”木心美術館

拜倫勳爵的詩歌《愛情與黃金》手寫稿。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Scotland

拜倫王爾德“相聚”木心美術館

奧斯卡·王爾德作品《溫夫人的扇子》第一幕第二稿,打字稿,1892年。

Unpublished Material©the Estate of Oscar Wilde

拜倫王爾德“相聚”木心美術館

《會稽春明》,1977-1979,17.8×33cm

收藏機構:耶魯大學美術館

作品由羅森奎茲公益基金會捐贈,捐贈發起人:亞曆山大·夢露,羅伯特·羅森奎茲,B.A. 1962

繼去年推出“莎士比亞/湯顯祖特展”之後,今年10月14日,烏鎮木心美術館迎來了“木心的講述:大英圖書館珍寶展”和“塔中之塔——木心耶魯藏品高仿及文學手稿真迹展”兩大特展。特展開幕之際,也恰逢木心美術館成立兩周年,王安憶、劉小東、詹宏志、羅振宇、蔣雯麗、趙薇、樸樹、李健、蔣方舟等嘉賓都齊聚烏鎮。

展出拜倫王爾德珍貴手稿

木心先生生前有不少文字談及英國文學,此次大英圖書館攜拜倫勳爵、奧斯卡·王爾德、弗吉尼亞·伍爾夫和查爾斯·蘭姆珍貴手稿亮相木心美術館,而木心先生是這四位文豪的忠實讀者。這些罕見且珍貴的手稿是随為期三年的“大英圖書館在中國:共享知識與文化”交流項目而來,首次在中國亮相。此前“大英圖書館的珍寶展覽”在中國國家圖書館舉辦時也曾展出拜倫的手稿,這次則為木心美術館特意挑選了新的展品——拜倫的詩歌《愛情與黃金》(Love and Gold)手寫稿。

除了拜倫的詩歌《愛情與黃金》(Love and Gold)手寫稿之外,“木心的講述:大英圖書館珍寶展”的展品還包括弗吉尼亞·伍爾夫于1923年至1924年間所著的《時時刻刻》 (The Hours)創作手稿,該作品後于1925年以《達洛維夫人》 (Mrs Dalloway) 為題出版;奧斯卡·王爾德的戲劇作品《溫夫人的扇子》(Lady Windermeres Fan) 第一幕的打字稿,上面有大量手寫修改的痕迹;編寫《莎士比亞故事集》的作者之一查爾斯·蘭姆的親筆書信,《莎士比亞故事集》對于莎士比亞作品在中國的譯介和推廣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

建立作者與作者間時空對話

本次展覽的策展人亞力山德拉·奧特(Alexandra Ault)表示,展覽不僅僅是手稿的展示,更重要的是提供給觀衆一個視窗了解英國文學。“大英圖書館挑選的這些手稿能夠充分展現作家的創作過程。從拜倫的《愛情與黃金》手稿中,我們能看到他如何在一張紙上密密麻麻地書寫,在重寫之前又劃掉了哪些部分。”

另一件展品“王爾德《溫夫人的扇子》上面有王爾德用鉛筆寫下的大量舞台說明和對台詞的修改,還有位于倫敦斯特蘭德大道的‘馬歇爾夫人打字行’的印章,充分說明一份手稿的創作經常需要數人參與。”

手稿既有商業的一面,也有藝術的一面,觀衆可以自行比對每位創作者不同的創作過程。這次選擇從“木心的講述”這一角度出發也是希望作者與作者之間建立起時空的對話。

■ 讀木心

王安憶:最愛木心的《上海賦》

作家王安憶是木心美術館坐落在烏鎮的牽線人,此次受館長陳丹青之邀,王安憶第一次來木心美術館參觀。王安憶曾和木心有過一面之緣,一起吃過一頓飯。當時木心對王安憶的兩個評價讓她記憶猶新:人比照片更有神氣;面相很好,是南人北相。

王安憶喜歡的木心作品是《上海賦》,她清楚地記得這篇文章是刊登在《上海文學》上,木心筆下的市井生活讓她感同身受,那也是她眼中的上海。最初看到木心美術館的建築時,王安憶坦言“有點意外”,在她的想象裡,木心美術館可能會是古色古香的建築,沒想到是後現代的建築風格。但她親自到了這個環境裡,也就接受了。

對于這次的特展,王安憶對拜倫和伍爾夫的手稿也很期待。她本人喜愛英國文學,“這可能和上海這個地方有關系,上海作為英租界,對維多利亞時代風尚有所偏愛。”看手稿對王安憶來說是一個曲折接近作者的過程,她本人也不習慣打字,堅持手寫創作,保有自己的手稿,她笑稱手寫可以幫助她緩慢清晰地思考。

蔣雯麗:讀木心的文字像跟老朋友聊天

演員蔣雯麗也是第一次來到烏鎮和木心美術館,她是通過《文學回憶錄》了解的木心,佩服木心學貫中西,“見字如面,讀他的文字像是跟老朋友聊天,感覺木心很幽默很風趣。現在和未來我們都需要學貫中西的人,木心先生補足了這一塊。”

對于這次大英圖書館的特展,蔣雯麗也很有興趣,“在我喜歡閱讀的時候,正好是西方文學翻譯盛期,包括這次展出的拜倫等人的作品都是我那個時候讀過的、喜歡的文學。”讀過《文學回憶錄》的蔣雯麗已經開始在看木心提到的文學作品了,“有些以前也讀過或者讀了一半,我看木心本人很多書讀了很多遍,是以我又開始重新閱讀這些書了,木心先生也是我的榜樣。”

樸樹:木心對美的偏執讓我震撼

素來低調的歌手樸樹也出席了此次展覽的開幕式,樸樹是木心很早的讀者,在木心還沒有“熱”起來的時候,樸樹已經買了木心的散文集讀。

“我們需要木心是因為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有缺失的時候我們就開始了尋找。坦白說我不懂畫,對木心老師的了解還是通過文字。《文學回憶錄》給我震撼的是我覺得自己錯過了太多知識,覺得自己有太多不了解的東西了,這讓我反思。木心老師對美的偏執也讓我震撼。”

【同期展覽】

此次同時開展的“塔中之塔——木心耶魯藏品高仿及文學手稿真迹展”,源于藏家羅伯特·羅森奎茲1995年收購了33幅木心小型風景轉印畫,随後捐贈耶魯大學美術館。此次,耶魯大學美術館授權木心美術館制作高仿真品,它們将與木心文學手稿真迹同室展出。

實習生 張馨心 烏鎮報道

更多詳細新聞請浏覽新京報網 www.bjnews.com.cn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