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活一生,就是一場歸途

01

有人問:人這一生,到底是為了什麼?

看似漫長的一生,其實隻是經曆了生和死兩件事。對于樂觀的人來說,走過的都是風景,生死亦是風景;對于悲觀的人來說,急匆匆地走向死亡,速度很快,一切都要錯過。

人活着,從年幼無知,走向成熟;從複雜,走向簡單。不管走多遠,總是要回來的。

人活一生,就是一場歸途

02

錢财:身外之物,有舍有得,可舍可得。

按照常理,大部分的人,都是上半生狠狠賺錢,到了下半生,就慢慢享受成果。起碼,到了六十歲,就可以退休了,不再因為一日三餐的開支而發愁了。

不管你賺了多少錢,最後都是要弄丢的。如果你太計較,非得要抱着金銀财寶過一輩子,你反而會很累,就像蝸牛背着一個“房子”,使勁爬,卻一直走不遠。

我們村裡的老人,講了一個故事:一個退休勞工,回到家鄉,感慨萬千地說:“還是家鄉好了,有山有水,還有幾畝田、一棟房子。即便遇到了戰亂,也不會挨餓。”

身邊的人說:“這樣吧,你把終身俸給我,我把田和房子給你。”

勞工愣了一會,一句話都沒有說,就走開了。顯然,他是不願意的。

有句順口溜說得好:“世人都說神仙好,隻要功名忘不了。世人都說神仙好,隻有金錢忘不了。”

我們期待錢财帶來的好處,卻又不想賺錢時的痛苦;我們希望越來越有錢,卻不願意接受金錢買不到時間和壽命的事實。

真正幸福的人,能接受酷暑下的耕種,也能享受冬日爐火的溫暖。

賺錢,不就是“春種夏長,秋收冬藏”一樣嗎?誰都不要羨慕誰,不要用别人的财力,衡量自己的錢包。

省一省,這輩子管夠了,就可以做到無欲無求了。

03

生活:再複雜的生活,也要簡單過。

藝術家王爾德說:“我們都在陰溝裡,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王爾德的一生,跌宕起伏。他上學的時候,大家并不喜歡他。同學們都喜歡書本和遊戲,而他卻喜歡花朵、落日。老師也責備他,做人太懶惰了。

後來,他發表了很多的作品,因為 觀點新鮮、語言犀利,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

俗話說:“樹大招風。”當地的一個名人昆斯伯理侯爵,認為王爾德是一個有污點的人。是以,王爾德有了牢獄之災。所有的資産,也是以弄丢了,生活陷入了困頓。

歲月無情地溜走,但是王爾德的作品,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他的雕塑、榮譽,都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生活是什麼?就像他自己所言,站在最黑暗的地方,仍舊心有所向。做一個心中有光的人,那就什麼都不怕了。

人這一生,總要經曆了複雜的東西,才會真正成熟,然後習慣過簡單的生活。

小說《活着》裡有一句話,像極了我們的 生活過程:“那件綢衣我往身上一穿就趕緊脫了下來,那個難受啊,滑溜溜的像是穿上了鼻涕做的衣服。”

複雜的生活,就像青菜蘿蔔裡加了多餘的配料一樣,令人難以下咽。一飯一菜,一瓶一缽,足矣。

人活一生,就是一場歸途

04

命運:命裡有時終須有,抓住就是福氣。

人生如戲,全靠演技。演技好的窮人,可以假扮富人、大官人,一點也不會露出破綻;演技好的富人,可以拼命裝窮,誰都不知道他到底有多少錢。

台上台下,隻是位置不同,并不能說,那些打扮靓麗的人,站在舞台上,就是高高在上的人。

如果你用心去了解,就會發現,一些舞者,生活很貧困,他們努力擠出笑容,不是因為生活很開心,而是為了讨一口飯吃。

宋朝時的王安石,身為宰相,命運到了最高點。但是他因為變法,遭到了守舊派的排斥,幾經折騰,不得不退位,隐居在鄉野之間。

對于命運,他說:“諸優戲場中,一貴複一賤。”

不管在什麼位置,隻要把握當下,有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志氣,就是好命。

轟轟烈烈的一生,終究有一天會落幕,不過是遲早而已。不如放下心态,順其自然。

05

情感:看似跌宕起伏,終歸平淡如水。

一位作家說:“婚姻是一本書,第一章寫的是詩篇,而其餘則是平淡的散文。”

真正能夠陪你到老的人,不是和你轟轟烈烈愛一生,而是牽着你的手,慢慢變老。

我居住的小區裡,有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大家稱呼他“老糊塗”。因為他患了癡呆症,常常把家裡的東西,拿到大街上,送給撿垃圾的人。

有一天,他把家裡的鍋鏟送人了,老伴做飯時,急得團團轉;他卻在一旁笑。老伴看他一眼,頓時就明白了,也安心了。

是啊,夫妻在一起,彼此就是一顆“定心丸”,即便相視無言,隻要在身旁,就好。

一日三餐,兩人四季。吃過了山珍海味,才會迷戀粗茶淡飯;看過了鮮豔的玫瑰,才會喜歡生活中的那一朵青菜花。

不管是仇恨,還是深愛,還是一面之緣,終究會成為淡淡的回憶。

人活一生,就是一場歸途

06

俗話說:“萬物終歸塵土,繁華不過一捧沙。”

誠然,活着就要好好活着,使勁折騰幾回。真的累了,就好好休息,好好吃飯,閑雜之事,都不要去管。

從小到大,努力攀登,理想在前方,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從中年到老年,習慣往下走,歸途就在腳下,雖不能萬事如意,但也能心安是福。

生如夏花,死如秋葉,人間值得。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