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為何而活【一】

導言:

人不是完全為自己而獨活的。

那樣的活着,脫不開自私!也脫不開狹隘。

無論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還是“創造一份工作”,最重要的還是人得要【有熱情】【be passionate】,有生活的熱情,有追求的熱情。

有了熱情,才能讓一個人不斷地學習,進行創造,尋求出路。

有了熱情的人,才不會甘心朝九晚五,僅僅隻是為了糊口。

人活着,有很大的空間都不是為自己的,如此的活着,才能活出不一樣的滋味!

而以我來看,當一個幸福的普通人,并不需要太聰明。

有禮貌,誠信,自食其力,愛為他人,足矣。

【1】

我采訪過我過去的鄰居,問過他們—— 這一生到底是在為何而活?

他們家的父母思路是一緻的。

“還不是為了孩子!”

“希望孩子們日後有出息。”

這兩句話,說出了中國絕大多數父母的心聲。如果說不小心生了孩子是年輕時無知的話,既然孩子落地了,父母們便沒有選擇隻顧自己而退卻!

他們家裡都有很多孩子,吃飯都有很多張嘴!

還經常到我們家裡來“借這借那”。

鄰居的父母們,都很少花錢給自己買東西,錢基本上不夠用。

基本上,都花在孩子那裡了。

他們非常操勞,休息時間也在做零工,可以說一生都踐行了他們自己的那兩句話。

他們的孩子也不是都很争氣。

有兩個都從不孝順,然而另外兩個女兒卻都走出了人生,最後帶着父母搬離了。

父母們,都在中年之後體悟了再多衣食保暖也就那樣。

人最快樂的就是自己活着在為一個目标而去努力,—— 孩子們拉扯大了,有出息了,自己有個說法,沒有白活。

【2】

我有兩個學生,非常優秀,聯考第一批就被軍校錄取。

他們選擇的是高尖端的理工專業,研究很複雜的秘密裝置和武器。

而且,從小就想着參軍當兵,其他的都沒有興趣。

他們走了以後,幾乎就沒有再回家過。

隻是依稀的聽聞過,隔離幾年在哪裡,軍銜提高了。

他們被另一個封閉的世界吸納了,沒有了普通人的自由、随性和按照自己人生軌迹出牌的空間。

一切,都是保密的。

一切,都是有更高的要求。

一切,都是沒有什麼大的人生變化的。

我想,如果他們心裡沒有什麼更大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支撐,也就沒有幾十年如一日的“一塵不變”的【堅守】【persistence】。

一般人無法了解他們的生活,也許就是因為心能了解的體量不夠導緻的吧!

【3】

人們聚合在一起,人們共同生活在一起,其實每一天都是在期盼的。

俗稱有個【盼頭】【hope】。

這意味着每個人,都有必要轉過身來看看身邊的人,問問他們渴望怎樣的生活!

如果生活在一起,能夠給家人、朋友、夫妻、子女、同僚、下屬帶來價值和喜悅,我覺得人就沒有白活!

我們總是在談利他。

其實,利他,不是一個任務,如果當成是任務,就堅持不了多久。

我個人覺得,利他,是一種自我的需求。

看到别人很高興、很喜悅,我們就很喜悅,于是我們渴望能為身邊的人去做事,去活!

這意味着,我們沒有将他們當成是外人。

特别是那些【有緣分生活在一起】【live together】的人,一定要照顧到伴侶的想法和需求。

也許,我們的伴侶—— 他們并不需要我們賺很多錢。

他們也許隻是需要一份【安全感】【security】、一份【積極性】【positivity】、一份熱忱和活着的“彼此擔當”而已。

小結:

命運,給我們一個什麼樣的果子,沒人知道,也不需要知道。

因為命運隻有到盡頭時,我們才服氣!

果子是甜的,還是苦的,并沒有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你還沒有經曆過,這一切都是你期待的。

你是懷着期待的心情在等這顆果子,這就夠了。

果子甜是一種人生。

果子苦也是一種人生。

事實上,大多數果子有甜、也有苦。

關鍵在我們回顧時,自己覺得有滋味兒!

人,本質上是一種群體性動物。

其他人的情緒和回報也是我們人生的一部分。

人不能隻為自己獨存;人也不能隻看到自己的理想而瘋狂的去不惜一切地自我實作。

喬治.艾略特說:

“這世上【良善的增長】【growth of kindness】,部分有賴于那些【微不足道】【insignificant】的行為;而發生在你我周遭之事沒有變得那麼糟糕,也多虧那些依信念生活,卻從未受到矚目,最終安息于寂然墓冢的人們。”

我覺得,我們應該每天都想想—— 該如何讓身邊的人過得更開心、更美好。

因為他們的回報,依然是我們自身幸福感受的有機組成部分!

贊賞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