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百抖雷鳴烤茶香

百抖雷鳴烤茶香

“汲得岩上泉,搖得春葉香”,說的是生活在雲貴山區居民傳統的烤茶技藝。烤茶堪稱中國曆史上最古老的茶藝,相傳已有3000年曆史。彜族、白族、布朗族等同胞用烤茶來治療病痛、招待客人,以及日常消乏解疲、生津止渴。有些村寨,甚至将烤茶作為挑選佳婿的一道小考。

烤得一手好茶,考驗的不僅僅是技巧,還需要一身好體力。烤茶的工序并不複雜,先是支架生火,将用陶土制成的茶罐至于火上烘烤,待土罐燒熱後,放入茶葉,用手迅速抖動簸蕩。待茶葉烤至微黃,茶香飄逸之時,沖入一勺開水,隻聽“傭”的一聲,茶浪翻滾,泡沫湧起,有如團花,茶香沖罐而出。這一沖茶之聲,如雷神鼓腹,激越響亮,因而烤茶又稱“雷響茶”,又因烤茶的關鍵環節在于人力的不斷抖動,又稱“百抖茶”。

茶葉在民間,素有美譽,可治病、可醫心,還可養性情,氤氲了中國數千年的曆史。在景邁山,茶人仍在貢奉着“一祖六神”,即茶祖、茶神、水神、樹神、土神、昆神、獸神。在彜族民間至今還流傳着百靈鳥從無量山百丈高崖銜來茶種為人治百病的故事。為紀念靈鳥,客人飲茶時,彜家的美少年會模仿靈鳥之姿蹁跹起舞,而糊米罐罐香茶的每道工序也和百靈有關,第一道為靈鳥銜香,第二道為靈生護香,第三道為自然之禮。

彜家的一道茶,便是一首天人合一的古老歌謠。生在自然之中的少數民族,或許不善于長篇書寫他們世代相傳的故事,但他們卻用最凝練的語言,記錄了他們與大自然的關系,用純樸天然的儀式,講述着他們對自然的禮贊。

這烤茶,第一道水入熱陶罐,便如龍入江海,有雷神助威,而茶浪湧起、茶沫上浮之狀令人不禁聯想到宋時流行于貴族仕人間玄乎其技的鬥茶,“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這是範仲淹所寫下的《鬥茶歌》。鬥茶以團茶為基礎,待要飲用之時,取團茶磨末,調制成膏,而後“點茶”。北宋《清異錄》中記述:“近世有下湯運匕,别施妙訣,使茶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幻滅”,小小杯中“乳霧洶湧,溢盞而起”,想來頗覺奇妙,如道家的一生萬物,又如佛家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宋時點茶、鬥茶的絕技此時早已失傳,而粗犷中不失細膩的烤茶,卻在曆史的時光走廊中綿延不息。當年,茶馬古道上馬幫兄弟們也曾在山間銅鍋煮飯、陶缸烤茶,以慰勞自己一路上的風塵艱辛。夜色降臨,馬幫兄弟們席地而睡,那升起的火焰既是守夜人的眼睛,也是在蒼茫群山中保護馬隊免受野獸侵襲的火焰屏障。夜色山風中的一壺茶,不知伴多少茶馬英雄度過了一個個不眠夜。若山有神,不知會否羨慕人間的這一壺茶,想不想與這些茶馬英雄一道走一遭茶馬之道,體驗一下人間的萬般滋味?

至今時,茶馬古道的風煙散盡,馬幫也已更新換代,但烤茶在山地村落中仍有所流傳。不同的地域稍有不同,簡單者,烤茶後沖三道水“頭苦、二甘、三回味”;而複雜者,還會在茶罐中加入糯米,邊烤邊抖動,百抖成佳飲,茶香糯香融合,别有一番滋味。這百抖茶,最是考驗烤茶人的腕力,用力不足,糯米容易糊底,用力不均,則糯米易夾生。而在炭火旁的辛苦勞作,其大汗淋漓之态已可想見。用這樣百抖雷鳴的茶招待客人,主人的深情厚誼可見一斑,壺内有乾坤,壺外有曼妙,這茶入口、入喉、入心,又怎是蜻蜓點水式的現代茶藝所能比拟的?(胡豔麗)

繼續閱讀